摘 ?要:伴隨著微博的普及與流行,“微博語體”這一新鮮、幽默的語言樣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運用。微博語體的流行與其大量運用修辭手段,語表新奇而語里卻又符合認知特點、易被接受的特征得其能夠迅速傳播。本文試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微博語體;修辭手段;認知動因
作者簡介:李婧(1990.2-),女,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研究方向: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本體研究。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2
微博的流行帶來了語言上微博語體的出現。微博體,多以簡潔的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140個字數內表達交際意圖。從最初的“咆哮體”到今年流行的“no zuo no die”體,雖然形式各異,用途不同,但是微博語體有許多共同點,例如結構的可模仿性、內容的開放性、形成的隨意性和表意的娛樂性等。
微博語體的形成與快速流行,是同時兼顧語言修辭手段和人類認知特點的結果。從簡單的套用格式到排比雙關等修辭手段的運用,微博語體充分發揮了修辭手段的作用,以達到“適應題旨情境”的效果。而微博語體可模仿性、打破心理定勢的特點,與人類認知的各個環節契合,使得微博語體在眾多網絡語言中成為既突出典型,又相對長久實用的一種。
(一)修辭手段分析:
1,第一層次
第一層次的修辭手段是指微博語體自身形成時所用到的辭格。
(1)仿擬
仿擬是一種模仿現成格式而臨時新創的修辭方式,又稱仿用。所仿用的格式大多為合成詞和固定詞組(如成語),也有仿句,仿篇(包括仿調)的。
A, 仿句:全擬既成的句法。例如“秋褲體”
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沒穿秋褲,無處話凄涼。
⑵我輕輕地揮一揮手,不帶走一條秋褲。
分別模仿現成的宋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和徐志摩的新詩“我輕輕地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B,仿調:只擬繼成的腔調。例如“咆哮體”“淘寶體”
⑶親們,我已經到學校了哦。寢室不算很臟,我已經稍微打掃了一下。等你們回來一起大掃除哦。我也很速度的連起了網。哈哈,等你們哦!明天一路順風哦親!
淘寶體沒有固定的句式和內容,只是模仿淘寶網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聊天常用語氣腔調進行創造。“親”“哦”“哈”“呀”等親昵的稱呼語,大量的語氣詞是固定的,只擬既成的親密、耐心的腔調。
C, 套用格式,并無創新。
微博語體在運用仿擬辭格時,還經常對這一修辭方法進行“簡化”,與仿句時進行臨時新創不同,常常直接套用已有格式,不進行新的創作。
例如2014年流行的“也是蠻拼的體”,本是一句簡單的口頭語,在某衛視親子類節目中被明星多次提及,使其發揚光大,在網絡上被大家所熟知并廣為流傳。
⑷@南寧食神:一個wifi名而已,取成這樣你們也是蠻拼的!!
以上兩例均是直接套用繼成的格式,并不進行模仿和新創,但是由于這一用法被網友接受,并廣泛的運用在微博語體中,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它歸在“仿擬”辭格下,作為一種寬泛定義下這一辭格的發展。
(2)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小明體”,“明星開店體”等微博語體便是用了這一修辭手法。例如:
⑸“小明,你餓不餓?我們晚上吃什么好呢?”“額。。。我不餓。。”——問:小明餓不餓?
⑹陳罐西式茶貨鋪、周華健身房、范冰冰激凌店、郭德綱材市場、周渝民政服務中心、胡杏兒童樂園、謝霆蜂王漿專賣店。
上述例子都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利用同義詞使句子聽起來是一種意思,而通過字面看又是另一種意義。
(3)借代
根據劉煥輝先生的《修辭學綱要》,借代是一種以彼代此的修辭方式,其特點在于代稱,故又稱“換名法”。借代格的本體與借體之間的本質聯系是“替代與被替代”。“不相信愛情體”可以看做借代的一種。例如:
⑺古天樂沒有娶李若彤,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⑻湖人輸球了,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第一例可以看做《神雕俠侶》電視迷在移情的作用下將“楊過”和“小龍女”代入古天樂和李若彤后創造出的正常句式,而第二例則是“借代”辭格的突出體現。“愛情”在這里看似突兀,語義前后并無聯系,但可以將“愛情”一詞看做是“輸球”的代替形式。這一語體將“愛情”作為借體,借以表達前一句中暗含的不愿意相信或者感到差異,引起心理波動的事物。
(4)移就
移就是將適用于彼物的修飾語,移用來修飾此物。例如“輕度體”
⑼潘石屹評價:“我輕度弱智了”
⑽衡陽雁落123:東方廣場一到上下班和節假日,都會有輕度的堵車,江灣立交也是很輕度。
輕度體來源于新聞直播間欄目稱上海地鐵十號線輕度追尾。央視品牌顧問李光斗將此報道題目上傳到微博上同時評論:“一個新名詞的誕生:輕度追尾。”此后,“輕度”在微博上受到熱捧。上述三例中,第一例“輕度”和“弱智”搭配合理,第二例中“輕度”和“睡眠”、“饑餓”“擁擠”組合合理,與“飽嗝”“流血”的組合可以接受,但與“三聚氰胺”“地溝油”和“巨響”的組合用到了移就的修辭手法。在同一句式中為了保持一致,重復使用“輕度”這一關鍵詞,使一般用于形容程度低、范圍、數量不大的詞被移用來修飾名詞,甚至是語義相反的偏正詞組。
2,第二層次
第二層次的修辭是微博語體在借助第一層次的修辭手段形成語體后所體現出來的辭格。較多的是微博語體在利用仿擬辭格時,所仿對象自身帶有的,并使微博語體最后顯現出來的辭格。
(1)排比
排比是將同范圍同性質的事象用了組織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一種辭格。微博語體多被網友用來發泄情緒,表達自我,因此句式連貫緊密,鏗鏘有力的排比辭格多用于微博語體。例如“見與不見體”
⑾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資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辭,或者不辭職,地球還是會轉,不歇不停;讓我中500萬,或者,讓我傍個大款,扯淡,心疼,淡定,悲催!
先是運用了仿擬格,模仿被電影《非誠勿擾2》捧紅的詩歌《見與不見》由于被仿擬的詩歌本身具有排比的特色,因此新創的“見與不見體”微博語體也相應的體現出句子整齊勻稱,語勢貫通,直瀉而下,感情充沛的特點。
(2)感嘆
感嘆辭是將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種呼聲或類乎呼聲的詞句表出的辭格。微博語體中常用感嘆詞,感嘆語氣以及感嘆符號等方式運用感嘆辭格表達感情。例如“不相信愛情體”、“咆哮體”,在運用仿擬格,套用了“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的結束語以及“有木有”、“傷不起”加上感嘆號的表達方式后,便使整個微博語體有感嘆辭格的特點。
(二)認知分析:
微博語體的實現及其流行,除了廣泛的運用諸如修辭,語氣等語言手段,還巧妙地迎合了人類認知的規律。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觀察,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動。微博語體照顧到了整個認知過程的方方面面,符合人類認知規律,因此得以流行。
1. 套用句式,有可生成性,為表達個體感知提供途徑。為認知過程的思維和語言環節提供便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賴以進行思維的工具。微博語體可以直接套用的可生成性,為認知過程中的思維和語言環節提供了便利。微博語體有現成的“母體”,網友只需思考所填內容,并組織語言套用進即成格式,便于模仿和運用。
而像“秋褲體”看似沒有同一固定的格式,但是深入分析,每一個秋褲體都套用了現有的、人們耳熟能詳的詩詞、流行語、廣告語等,符合了原本語句的固有結構格式。例如:
⑿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沒穿秋褲遇寒流。
⒀秋褲恒久遠,一條永流傳。
分別化用了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句子以及著名的鉆石廣告“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語。
2. 語體前后語義突轉,與讀者預期相悖,打破了心理定勢,能迅速在認知的感覺與知覺環節引起讀者的關注。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是人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反映。語言文字具有表達的連貫性、流暢性等特點,要求前后相繼,意義相連,前后句之間的邏輯和語義相互依存。而微博語體常常利用前后語句的語體突轉,形成與讀者預期相悖的邏輯斷裂,給人留下深刻影響,引起受眾的興趣。
例如“中西混搭體”。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forever young”前句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江城子》開頭,卻在后句來了語義的突轉,前后句之間不僅邏輯斷裂,甚至連語言都不同。卻因為“量”和“young”在語音上押韻而讀起來自然流暢。前半句中文,后半句英文的突轉,在視覺上起到了刺激大腦的作用,打破了人們的心理定勢,能迅速在認知的感覺與知覺環節引起讀者的注意,更容易被接受受到網友的追捧和模仿,相繼造出許多類似的句式。例如:
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where is my iPhone?
⒂床前明月光,there's something wrong.
3. 語體內容與客觀現實規律相悖,在認知的注意和記憶環節引起重視。
注意是意識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和集中性反映,而記憶則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和再認等方式,在人腦中積累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微博語體運用通感等修辭手段,使語體內容與客觀現實規律相悖,在認知的注意和記憶環節引起了重視,因而更易被模仿和流傳。
例如“寂寞體”,運用拈連的修辭手法,借助于上下文的語義關聯,把上文用過的動詞順手拈來,用于下文述說本來不相搭配的事物上。
⒃我上的不是班,是寂寞
⒄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
“上寂寞”“抽寂寞”的說法不僅不合語法,而且與客觀現實相悖,能迅速抓人眼球,引起讀者的選擇性反應,而“我/哥/姐/X的不是XX,是寂寞”的格式新奇、簡單,很容易被記憶,模仿。
微博語體大量運用修辭手段,體現出一種語表新奇、而語里卻又符合認知特點、易被接受的特征使得微博語體能夠迅速傳播并被廣大網友接受并模仿,成為情緒表達的有效途徑,豐富了語言,加強了互動。
但是作為一種網絡語言,微博體也無法避免網絡語言共同的弊病:不穩定,變化快,受眾面不廣,易消亡等。本文選取從2011年至今最為流行的微博語體,但截止到本文寫作的2014年12月,這些語體的使用頻率已經大大不如以前,“親”“有木有”“傷不起”等詞語仍在使用,但是成段的語體則出現較少。
綜上所述,微博語體這一新奇的語言表現形式在一段時間內還可能繼續存在,而且具有存在的價值,但是如同所有的網絡語言一樣,每一個別的微博語體流行的時間有限,但可能以關鍵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繼續存在于人們的日常語言交際中。
參考文獻:
[1]劉煥輝.修辭學綱要[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第二版.南昌.1997.414
[2]邢福義.語法研究中“兩個三角”的驗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版),2000,第39卷(第5期):38-45.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北京.2008.196.
[4]祁偉. 試論社會流行與和網絡語言[J].語言與翻譯. 2002.03期: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