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連貫性是識別判斷和衡量語篇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信息傳遞,溝通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影響語篇連貫的語內因素,例如銜接,主題過渡等方面的研究相對已經相對比較成熟;目前語外因素如聽讀者的認知操作一直是語篇分析的熱點話題。前者側重靜態,而后者側重語言使用者解讀語篇連貫性的動態過程。本文立足韓禮德的語域理論,從動靜態兩個方面探討語篇的顯性體現形式以及語言使用者解讀語篇的本質。
關鍵詞:連貫性;語域;銜接;語場
作者簡介:龐芳卓,1990年生,女,吉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2
1. 引言
語篇連貫的標準和條件在語言學界從來沒有統一的答案,各學派眾說紛紜,努力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Halliday& Hasan(2001)認為一個語意連貫的語篇必須具有組篇機制,用組篇機制來表達語篇的性質是十分合適的。語篇與雜亂無序的句子群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存在組篇機制。語篇機制主要是通過語篇與上下文環境的契合所體現出來的,同時還能夠找到使語篇統一連貫的語言特征。形式上的銜接關系是構成語篇的基本條件。(Halliday&Hasan,2001)這一觀點的提出,遭到許多語篇分析學者的質疑和反對,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語篇連貫是語篇物理形成和解讀過程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就引發了語言學界對語篇連貫更加深入和廣泛的思考和研究。
國內外語言學家對語篇連貫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此時期的研究多屬于靜態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側重語篇的通篇布局,內部銜機制等顯性特征;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研究語篇連貫的新視角也逐漸轉向語言使用者解讀、分析語篇的動態過程及規律,同時涌現了大量認知領域的理論框架和模式;然而靜態和動態研究都各自無法充分全面詮釋語篇內在的連貫性,因此多層級多角度的語篇多維研究便應運而生。多維研究指的是研究者合理設計研究步驟,將靜態與動態兩種方法有機結合,從銜接、認知、語義等視角展開對語篇連貫的交叉層次的探討。
2. 理論基礎
對語言本質不同的認識和見解派生出了多種多樣的語言觀,各流派圍繞語言本質進行推理,展開討論。當代語言學界存在諸多語言學流派,各流派觀點也并非呈絕對對立的態勢,主流的兩大基本陣營以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為代表。功能主義一派是由倫敦學派的一批語言專家創立并壯大起來的,他們的研究主要圍繞使用中的真實語言,他們認為(1)語言是由功能決定的(2)語言的功能是用于創造和表達意義(3)意義的表達受到特定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影響制約。(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
語域理論是系統功能語法的重要理論之一,“英國的語境主義”是語域理論最初的雛形。人類學家馬利諾夫斯基在20世紀30年代最先提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文本的即時語境,即環繞話語的即時的所見所聞;文化語境決定詞語的定義。(Malinowski,1923)弗斯繼承了馬利諾夫斯基的語境思想,強調語言使用的社會環境,將語境概念發展為“語義存在于語境”。他們的語言學觀點都深深地影響了被認為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先驅的韓禮德,他的系統語法和功能語法較全面地解釋了語言使用者選擇語言的條件和程序,相對合理地闡述了語言系統性。20世紀60年代,韓禮德在弗斯的語境理論基礎上,把語境這個抽象的范疇具體化,并且細化了影響語言變體的子因素。他從無數個具體情境中挖掘出三個科比較的變量:(1)發生了什么事;(2)誰參與了這件事;(3)語言起什么作用。這三個變量共同決定了意義選擇的范圍和表達內容的語言形式。(謝建平,2008)
語場、語旨、語式分別制約著語篇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韓健,2013)語篇的構成可以看做是人與物、人與人、人與交際工具三者關系的交叉體現,語場、語旨和語式這三個抽象的概念,普遍存在于各個民族各種語言,他們都包含客觀語境和主觀心理語境這兩類基本要素。然而,具體到某種它特定的文化,就會表現出其特有的語場,語旨和語式。而且,語場相同,語旨和語式卻不同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就導致不同的語篇類型和語篇風格的形成。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語境的三個組成部分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改變,這三類融合在一起,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不同類型和精密度的語域。(張德祿,1987)
3. 語篇連貫的語域條件
韓禮德概括的實現語篇連貫的兩個必要條件分別為:上下銜接;符合語域的要求(語域一致)。他把達到語篇連貫最大的貢獻力量歸結為上下銜接,認為連貫性在語篇中的體現只能通過語言本身才能得以實現,對語域一致并沒有做出深度的解釋,也沒有深入挖掘它是通過什么手段實現語篇的連貫的。
為了進一步明確語域在語篇連貫中的實現方式和對在語篇連貫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將分別從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方面來分析語篇連貫,試圖發現語域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機制。
3.1 連貫與語場
語場限定話語范圍,是談話或者文字敘述的總指揮官。所談論的主題、內容;所描述的對象、性質;會話發生的背景、場景等都是語場管轄的范圍。首先,交際的目的決定語場的選擇,例如同菜市場的商販展開的話題永遠都是討價還價、菜新不新鮮等;哪種護膚品什么效果,什么牌子的適合什么膚質這種話題一般不太可能出現。適當的語場是組成連貫語篇的必要前提,這與Halliday在《英語中的銜接》一書中談到的語域一致的概念基本吻合。其次,一旦語場被選定,作者筆下的每句話都應該是為主題服務的,相關的概念會根據主題、交際目的的不同,呈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語義場。同一語義場,由于作者或談話雙方的主觀意志,表達的形式可能各有千秋。的確,沒有一個固定公式或者模板可以用來判定一個語篇是否連貫,甚至同一語篇,不同的讀者對其連貫性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正如Givon所反映“我們真正要研究的連貫不是外在語篇的連貫,而是生成、能存儲、能提取內在語篇的心理現象”。(Givon,1995)
下面一個例子合理解釋了語場與連貫之間的內在關系。Everyday I feed my dog. Dogs have four legs. The dog is on the mat. Mat has three letters…..這個語篇都是由純單句組合而成,從語場選擇上來看,語篇的詞匯選擇都在這一語場的范圍之內,dog,mat以及 letters on the mat這些談論對象都符合這個語場的情景設置,符合語域一致性這一準則;然而仔細研讀會發現這個語篇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主題,讀者猜不透作者到底是在描述dog,還是mat亦或是letters on the mat,因此嚴格意義上講這根本不是一個連貫的語篇。構成完整語篇的句子的排序組合必須圍繞總的主題,無論是 靜態的還是動態的,這是生成連貫語篇的必要條件,否則語場也會斷斷續續,產生不了連貫的語篇。
在語域一致的前提下,篇章中各小句的主位連接與銜接,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所屬層次,以及段落、語篇、語境的關系如何像梭子一樣有條理的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能表達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即實現了語篇連貫。(朱永生, 1990)篇章信息的布局結構、邏輯手段等都是促進篇章連貫的有效途徑。因此了解語篇內部主位與述位之間的交替結構,熟悉語域與語篇主位推進的過程和慣用搭配方式,有助于抓住作者的創作思路,把握文章主題,在理解語篇的組織形式和邏輯結構方面的幫助也不可小覷。
3.2 連貫與語旨
作者或者談話者在進行描述、敘述或者評論等語言行為時所采取的角色定位就是語旨在篇章中的作用體現。參與談話者的性質、他們之間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的動態關系變化都會對談話形式的選擇和談話內容的更迭產生重大影響。
語言中最具有指示社會功能的一部分是稱呼語,它不僅是給談話當事人貼上的獨一無二的標簽,當稱呼語與談話當事人的身份匹配并且談話語氣和氛圍符合他們地位所允許的范圍內,談話當事人就對謀篇做出了貢獻,他們最起碼沒有破壞語篇的連貫性。從Grace of Monaco中王妃格蕾絲內心壓抑求助神父的片段中,神父多次稱呼王妃“Grace”我們沒有發現地位顯赫,萬人愛戴的王妃的影子,就會武斷認為語旨與語篇不協調,語篇不連貫。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會話中神父稱呼王子蘭尼埃,做王子的神父已有多年,作為老友之間的交談而不是作為位尊者和位卑者之間的對答,這個語篇的語旨就顯得合理且恰當,語篇的連貫性沒有受絲毫影響,反而促進語篇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一般情況下,就語旨這一衡量標準來看,達到語篇的連貫應在如下幾個方面盡量保持一致:(1)語言風格與身份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同一語篇中,同一角色的語言特色以及角色定位要貫穿始終,不能隨意更改。(2)與交際目的保持一致,語言是為交際服務的,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應該把交際目的放在首要位置,協調好語旨與交際目的,避免偏離主題的交際關系的出現。(程曉堂,王琦,2003)
3.3 連貫與語式
語式是在具體情境中語言表達的媒介,交際者會根據具體的交際需要和交際對象選擇相匹配表達方式,表達情感或交換信息的語言手段其實并不是那么單一,非面對面交流,面對面交流,書面交流,口頭交流等都是語式的表現形式。根據正式的程度,語式可分為正式體、隨意體、親密體等。具體地說,不同的交際目的,不同的交際對象對語式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會晤是面對面的,主要是口頭交流,但交流層次與兩個正在激烈討論世界杯的球迷之間的對話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也就是說,作為組成語域的三個變量,語場,語旨和語式的不同組合方式會產生無數種語篇。他們分別是語篇情景特征的三個不同方面的代表,但他們三者能夠和諧并存,共同作用于同一語篇,是組成連貫的語篇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語式的連貫通常要求語言類型保持前后一致。在同一語篇內,要保證語言類型的一致性,即語篇通篇只能是正式的書面語或者隨意的口語當中的任意一種。如果書面語與口語混合交叉使用,那么語篇的組織形式沒有條理,必然導致語篇不連貫。如果語篇中出現語言類型的轉換,則必須有恰當的理由,必要時要采用標志語。(程曉堂,王琦,2003)
4. 結語
語域是具體語言功能的意義體現,通常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的組合是表達意義的手段。這就需要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調動一切知識儲備,把握組成語域的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這三種要素的變化,在詞匯選擇和語法結構上,有時候還可以借助修辭手段做出相應的變異。我們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要生成連貫一致的語篇,語言使用者有必要根據話語內容、話語環境、話語方式、交際目的的需要,在語言的每個層次選擇適合語境需要的項目,爭取做到在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都形成連貫性。
參考文獻:
[1]Givon, T. Coherence in Text vs. Coherence in Mind,[M] Morton AnnGernsbacher ,1995.
[2]Halliday,M.A.K.&R.Hasan.C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alliday, 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85.
[4]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Ogden, C. K. &Richards, I. A. (e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23:146-152.
[5]程曉堂、王琦.語篇的語域連貫和語類連貫[J]. 山東外語教學,2003(5):20-24.
[6]韓建.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中美《憲法》語篇對比分析及文化闡釋[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9]謝建平.功能語境與專門用途英語語篇翻譯研究[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0]張德祿.語域理論簡介[J].現代外語,1987(4):23-29.
[11]朱永生.主位與信息分布[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0(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