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近年來,英漢復譯成為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由于其本身存在“復原”的特殊任務,翻譯人員除了掌握語言范疇的知識外,對中國文化的知曉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即對文學作品英漢復譯中的一些非語言范疇的難點展開討論。
關鍵詞:英漢復譯;詩詞;習俗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不斷融合,有許多描寫中國文化和生活的優秀外文作品不斷涌現,而對這些作品的翻譯工作即稱為復譯。復譯的過程是英漢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是中國文化的再現,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盡量使譯品與中國文化生活相貼近,與中國對文學作品的審美相適應,真實的展現出原作者所感受的中國原貌。一般來說,在英漢復譯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古詩詞翻譯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精髓,不僅用詞凝煉,而且朗朗上口。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會不自覺的吟誦幾句,而描寫中國歷史文化的文學作品自然也少不了相應古詩詞的存在。
我國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在他外文作品風聲鶴唳(A Leaf in the Storm)里有一句:The river and hills of the old country remain. It is late spring and the vegetation is deep green.這樣的英文句子在翻譯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整篇文章所描寫的背景聯想到當時的戰亂連連,民不聊生的情景,而語句中的“old country remain”意思為舊國仍在,很自然的,前半句為:“國破山河在”,下半句譯者直接脫口而出:“城春草木深”,再與其意思相對應,會發現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夠讓擁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讀者心頭一震,感概良多。這樣的句子還例如:A beautiful morning , a pretty spot and a day to while by.翻譯為“良辰美景奈何天”。
只有這樣將作者原意揣摩出來的翻譯,才能還原作品本身,揭開作品本來的“廬山真面目”,與我國的讀者心心相連,字字入心,體會作者真正的寫作情感。
2、語言表達習慣
中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在文化方面,也有一些語言表達習慣與西方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在復譯中需要予以注意并盡量與中國表達習慣相吻合。例如:“ aswise as an owl”直譯的意思是像貓頭鷹一樣聰明,但是在譯本中卻不能這樣表述,貓頭鷹在我國并不是聰明的象征,而是厄運的代表,如果直譯,會使得讀者與作者之間產生文化鴻溝,無法真正體會作者心意,可以復譯為“非常聰明”或者“像猴子一樣聰明”。類似這樣的句子在英文中比較常見,像“You,a lucky dog”也不能直譯為“像狗一樣幸運”,狗在我國文化中常用在含有貶義的地方,例如:狗腿子,狗東西等,很容易被我國讀者誤認為作者帶有諷刺意味而非真心贊賞,從而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偏差。這種文化表達的差異除了這樣的比喻容易產生,還有稱謂和問候語等也需要譯者在復譯的時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我國的稱謂用語比較復雜,各種親戚都有特定的稱謂,像英語中的“anut”和“uncle”在我國就有表親、姨親、堂親等各種形式存在,譯者在復譯的時候要弄清文中的人物關系,使得我國讀者一目了然。另外,中國的問候語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而在英文作品中幾乎不會出現如:“你吃飯了嗎?”這樣的問候語,這要求譯者對文章融會貫通,使英文作品中國化,在不破壞原意的前提下,最貼近作者原來所要表達的意思,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義,造成誤解甚至碰觸文化禁忌。
3、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國文化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像風俗俚語、歷史故事、宗教學派、山川河流和專有名詞等在復譯工作中都需要加以研究,需要仔細推敲,翻譯出最真實的中國風貌。
同樣在林語堂先生的風聲鶴唳中,有一篇文章的名稱是“On Retirement”,這時根據中國的文化古籍,就需要翻譯為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而不能隨意的進行翻譯,隨意翻譯會使得譯本無從查證,而無法深入讀者的內心。再如作品中出現的“we promised to love one another and be good to one another like male and female phoenixes”, “male and female phoenixes”是雌雄鳥的意思,而中國崇尚以鴛鴦比喻夫妻二人感情親密,就可以復譯為“我們發誓:永生相愛,情如鴛鴦”,這樣的翻譯既簡單又能與中國讀者的文化內涵相契合,一語千意。
結束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漢兩種語言對文學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簡單的直譯可能會破壞文學作品的韻味。在復譯中,尤其是一些中國優秀文學家所著外國文學作品的復譯,只有與我國讀者的審美相適應,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相貼近,讀者才能在閱讀中受到熏陶,與作者產生心靈共振。
參考文獻:
[1] 梁綠平. 文學作品英漢復譯中一些非語言范疇的難點——林語堂《風聲鶴唳》譯后體會[J]. 山東外語教學, 1993, (3): 44-46.
[2] 崔學榮. 從意識形態角度看文學名著復譯的必要性——以《德伯家的苔絲》兩個中譯本為個案[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2(5): 122-124.
[3] 肖群. 《愛的教育》復譯的生態翻譯觀[J]. 芒種:下半月, 2013, (6):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