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武旦和刀馬旦是戲曲女性角色的分類,本文淺顯的分析了武旦和刀馬旦的區別和共同之處,兩者表演中的技與戲、技與美、技與藝的完美結合,在今天,或許該稱之為刀馬武旦更為合適一些了。
關鍵詞:旦;武旦;刀馬旦;京劇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戲曲舞臺上的女性角色又稱為旦角,女角色之統稱。旦角的一顰一笑直接關聯著整出劇的好壞,這就對旦角演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旦角作為戲劇的主要行當之一,最初見于歌舞,百戲。像《踏搖娘》等以扮演婦女進行情節發展和表演歌舞戲劇,是旦的前身。旦的名目初見于宋代歌舞。宋元南戲形成后沿用這個名目,南戲的女性角色并不都稱為旦,旦主要指女性的主角,無論身份貴賤、脾氣秉性差異都是由旦角扮演。這一點與北雜劇大有不同。北雜劇中也沿用了“旦”這個稱謂,然而不同的是,雜劇的旦是一切女性角色的統稱。在旦角中有下分為不同子稱呼來對應戲劇中的不同女性角色。旦中的女主角是劇中的主唱,稱為“正旦”。還有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和老旦等各種類型匹配幾乎所有扮演人物的角色。旦角發展到明代仍然沒有改變,名目上仍然使用“旦”字代指女性角色,但并不像以往不論性格的劃分方式,明代的南曲系列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不但藝術體系發展成熟,就連旦角也按照顯著的性格特征、年齡、身份劃分為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支系。如今的旦角劃分更為細致,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而京劇則直接繼承了傳統戲曲中的行當劃分,京劇行當劃分之細密與嚴謹著實是令人嘆服的,在經歷京劇發展與不斷演變過程中,京劇行當也形成了獨具代表性的劃分。
這里,淺要的對武旦和刀馬旦的區別和相同之處略談一下我自己的感想。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現實或者傳說,擅長武藝的女子其實是并不多見的,可是也并非絕無僅有。從古至今,就有各種女性的俠士、盜匪、妖怪、將軍,一些傳奇、故事乃至史書、野史的記載之中,也會有很多性格刁鉆、充滿叛逆的女性形象。與常見的賢惠的青衣和端莊的花旦不同,這些角色體現在京劇的旦行中形成了另一種特殊的稱謂——刀馬旦和武旦。
武旦是都是扮演有武功高強的女性角色,通常被區分為兩種。一種叫長靠武旦。這一類別的女性角色頭頂頭盔,身穿金甲,手持短刀或利劍,英勇躍于馬上。由此得名——刀馬旦。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刀馬旦的釋義為:“大抵扮演搜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較粉重于唱做和舞蹈, 如《戰金山》的梁紅玉、《穆柯寨》的穆桂英等。”刀馬旦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身好武藝,同時還得擅長說白和工架。通俗點兒說,但凡接受官方或皇家的委派,在正規軍隊里擔任正式的將官或統帥職務的青年女性,如穆桂英、梁紅玉等被稱作“刀馬旦”。
另外一種是武旦,也叫短打武旦。顧名思義,這類女性角色穿短衣裳,甚少騎馬,但武藝高強,善于說白,不重唱、念,在唱詞和表演上稍有遜色。與刀馬旦不同,短打武旦則重在武功以及各種表演身段,表演好武旦的獨門秘方就是大打出手。《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孫二娘《三岔口》的店主婆等,在喊殺聲中體現出女性獨特的嬌媚,在拳腳中澎湃出女性的柔情,這些都屬于短打武旦。除女性將帥以外其他會武功的女子則統稱為“武旦”,這類角色多為江湖女子,比如十三妹、周鳳英之類的。可見,刀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區別。
武旦戲中《扈家莊》的扈三娘,《竹林計》、《女殺四門》的劉金定,《湘江會》的鐘無鹽,《戰金山》的梁紅玉,《十字坡》的孫二娘,《巴駱和》的九奶奶等戲。刀馬旦代表劇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傳》等。
戲曲界歷來強調“一專多能”,并且根據劇情需要,許多戲里的女主人公都是要求“能唱能武”的,例如梅派的名劇《穆桂英掛帥》,里面的穆桂英既有成套的唱腔,又有繁重的武打。所以現在的京劇舞臺上專職武旦演員已不多見。梅派青衣史依弘、尚派青衣周利、程派青衣李佩紅、荀派花旦管波的武打功架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縱觀今日的演出狀況 ,“武旦”和“刀馬旦”已經逐步兼容、渾然一體,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樣。從發展趨勢上看,二者為了提高表演,又全在向“花衫”靠攏。那么干脆就統一稱為“刀馬武旦”倒也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