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2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2SJDFDY08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2014年高校學生工作課題(項目編號LX2014Y222)。
摘 要:為充分了解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發展現狀,本次調查主要從理論素質與實踐支撐兩個方面八個維度設計了41個問題對鹽城工學院等級七所蘇北工科院校進行了摸底調查,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地方性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人本美育思想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調查分析
作者簡介:郭華(1981-),漢,湖南沅江人,鹽城工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講師、中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美學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2
近年來國民經濟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地方工科院校在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地方辦學空前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學生德育素質下滑、管理輕人員重效益等人文危機問題。經濟上升社會所面臨的人文問題單純借助經濟杠桿與法律法規往往無法根治,人文問題仍須回歸人文本身,而人本美育正是化解精神危機一種有效的人文途徑。因此本課題對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現狀展開了調查分析,以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危機提供有益借鑒。
1、調查概況
1.1理論基礎
模塊化理論最早由哈佛學者鮑得溫和克拉克提出,是指處理大型復雜對象時,依據一定的標準,從上層向下層逐級分解,將整體細分“能發揮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統”[1]的過程,是一種處理復雜問題的科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故依據模塊化理論對其人本美育實施現狀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調查。其一級模塊包括理論素養與實踐支撐。前者又分審美主體、審美形態、審美經驗與藝術審美等二級模塊,后者又分功能目標、實踐主體、具體活動與載體層面等二級模塊。各子模塊設置若干調查問題。雖各自相對獨立,但統一服務于人本美育現狀調查這一主題。
1.2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鹽城工學院等蘇北七所工科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在校大學生和學工系統一線教師。共發放問卷1450分,回收有效問卷1406份,有效率為96.97%。為便于統計,隨機抽去6份。1400份留存樣本中,男生1030份,占比73.6%;女生470份,占比26.4%,性別比與2012-2013年間七校性別平均值基本相符。
1.3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全部隨機選擇。不記名填答,當場封存。現場負責人只作填表說明,不得有傾向性描述,以確保調查的廣泛性與真實性。問卷設計一問一答,避免歧義與重復,選擇項靈活有梯度。初稿先從在小范圍內發放征求意見,修正后再定稿投放。
問卷共41題。前40題全為正向題,包括16個程度級差計分題,計分有3、2、1、0和1、1、2、0兩種;21個等額計分題,記不清計0,其余項計2分;3個正累加計分題,最高計5分。總分100分。第41題為選擇性作答,不計入內。此外,針對一些二級因子設計了教師或學生訪談問卷,只在必要時引入作補充說明。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理論素養
在對美的知識性認知中,數據表明1400名調查對象里有1372人對什么是美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占比98%,其中“很清楚”為12%。有1386人明確認為人本美育包括以人為本和美育,99%的占比超過對美的認知。在美的接觸途徑調查中,網絡與電視占比最高,為55%,其次是課堂與書本,為24%,不足前者一半。說明當前網絡媒體對高校青年師生的影響已經超過傳統媒介。在理論素養的細分模塊調查中,數據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2.1.1審美主體
在大學中心角色的調查中,68%的人認為是學生,27%的人認為是老師。統計發現幾乎所有受調查的教師都選擇了“學生”選項,反映出地方院校基層教師認為本科教學是學校工作重心的一種務實心態。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人”所指對象的調查中,選擇學生的高達95%,選擇教師的僅占3%。一些受調查的教師也沒有將自身列入關注對象。一些受調查的學生選擇教師是大學的中心角色,但又似乎不認可將教師列入以人為本的隊列,反映出一種微妙的心態。[2]
2.1.2審美形態
審美形態調查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幾種常見審美形態。在最喜歡的西方基本審美形態中,39%選擇了悲劇和喜劇,34%選擇了崇高和優美,23%選擇了丑陋和荒誕。在最喜歡的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中,51%選擇了意象和意境,33%選擇了中和與中庸,15%選擇了神韻和氣韻。數據表明:受測對象對西方基本審美形態的理解與接受相對均衡,但在中國基本審美形態上有所差別。以意象與意境為例,其一是選擇意象與意境的超過其余各項之和,其二是表現出一定的性別差異性。該項男生選擇數占所有接受調查男生數的比重為6%,而女生高達40.3%。但在悲劇和喜劇上男女生同比相對持平,占比分別為39%、39.5%。故推斷與知識閱讀面無關,可能與女生的心理氣質有關。具體原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2.1.3審美經驗
在最可能是美的對象的調查中,花草最高,為56%;道德、情感次之,分別是21%、18%;只有5%的人選擇了財富。在產生過審美體驗的情形中,師生談話遠低于同學交往的37%,只有18%;課堂學習最低,約為13%;32%的人選擇了“說不清”。數據顯示在明知什么是美和美的對象是什么的前提下,工科院校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能獲得的審美體驗反而減少了,課堂學習、師生交往獲取的美感美育體驗也大幅下降。一項后續調查支撐了以上分析,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里能夠感受到人本美育的數量調查中,選擇“有時候,但不多”的為46%,但“經常有”的僅1%,而“很少,甚至幾乎不”為29%,“說不清”為24%。數據表明53%的人表示在經歷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幾乎沒有或不曾明確地體會到以人為本或美育感受。
2.1.4藝術審美
在最經常接觸到的藝術門類調查中,居第一位的文學占比46%,“音樂、舞蹈、工藝、建筑”為27%,“繪畫、雕塑、戲劇、電影、攝影”為23%。文學肯定包括網絡、微博、手機等虛擬作品,因為之前調查表明接觸美的最高途徑是網絡和電視,考慮到在校生觀看電視不多,由此推測網絡是主要來源。推廣人本美育還可以結合工科專業特點進行美的知識的灌輸。
2.2實踐支撐
實踐支撐體系構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人本美育的論證與再完善環節。數據表明,99%的受調查者認為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人本美育是必須的。在當前最嚴重的精神危機現象調查中,前三依次為:無思想信仰、政治投機、漠視倫理道德,沒禮貌、無公德心、毫不關心他人利益,比后臺、拉關系、利益交換,拜金享樂、炫富博名、奢侈墮落。[3]在現存機制最大問題調查中,46%的人認為是體制弊端。在推進人本美育的最大阻力的調查顯示,多元價值觀念、各種利益沖突、內容過于形式化各占三成。
2.2.1功能目標
在實踐目標調查中,33%的人認為健康、儒雅的審美品位最為重要,選擇積極的審美能力的為23%,選擇正確的審美態度的為18%,選擇敏銳的感知能力的為13%,選擇精細的觀察力的為7%。態度決定行動,能力是行動的前提與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以人為本和美感教育,在于培養有一定專業素養和人格品位的合格大學生。
2.2.2實踐主體
在推進實踐最主要的取決對象調查中,44%的人選擇取決于師生,43%人的則選擇了學校。調查表明,在每學期缺課超過10次的學生中,超過50%的學生的缺課原因在于“不喜歡上有些課”。他們與輔導員(或班導、班主任)接觸次數遠高于偶爾缺課的學生,大多熟悉輔導員工作內容。但是對于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數據表明他們的態度漂浮不定,選擇“有時吧,看情況定”和“非常重要”的呈對半態勢。在實踐主體應遵循的實踐準則調查中,31%的人選擇尊重與平等,體現出對傳統倫理道德的一種回歸意識[4];選擇創新、愛與快樂、健康自由的依次為23%、24%、15%;選擇及時行樂、享受的僅3%,反映出高校主流對享樂思想的集體拒絕。
2.2.3具體活動
在推進人本美育實踐最重要領域的調查中,居于前兩位的是活動比賽與文化生活,分別為34%、32%,課堂學習為23%。在最重要推進途徑的調查中,45%的人選擇文體競賽,32%的人選擇有計劃的個人自主活動,只有12%的人選擇黨團活動。兩項調查表明,工科學生傾向于在非教學環節中推進以人為本舉措,也易于在娛樂性文體活動、約束小的自主活動中接受美育熏陶,也表明相關學校的理論教學、黨團活動與師生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2.2.4載體層面
當問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人本美育的最有效途徑時,72%的人認為應建立健全制度。各藝術門類是關鍵載體,文學穩居大學生最經常接觸到的藝術門類的首位,但音樂、舞蹈等表現藝術和電影、攝影等再現藝術[5]不容忽視,兩類占比合計達50%。相關課程教學也是重要的實踐載體,在最枯燥乏味、沒有美感的課程調查中,選擇“兩課”的高達54%,大學英語和大學語文為22%,專業課為15%。課堂本是推行人本美育的重要陣地,但調查表明一些課程教學效果并不樂觀,有待調整與改革。
3、調查結論與對策建議
3.1在理論素養方面,蘇北七所地方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進人本美育上有著明確的認知,但二級模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基本認同師生主體地位,但在教師主體地位認定上存在區別;對西方文化審美形態的認知基本持平,但在民族形態把握上反映出一定的性別差異;在學習、師生交流中能感受到審美體驗的機會減少,身心發展特別是情感方面需要及時干預與引導;鞏固文學藝術審美,應積極推進各藝術門類均衡發展。
3.2在實踐支撐方面,推進人本美育的一些舉措得到師生肯定,但問題也不容忽視,出現了道德感下滑、信仰缺失、學習目的偏移等現象,師生溝通渠道、教育長效平臺有待完善。具體表現在:功能目標有待調整,專業素養和人格品位應納入培養定位;應充分肯師生的實踐主體地位,加強理解、相互尊重、倡導平等、鼓勵創新;提升黨團組織凝聚力,進一步在文體活動和學生自主活動中落實以人為本;強化制度、教學、藝術門類等載體建設。限于篇幅,相關對策建議將另作專論研究。
參考文獻:
[1][美]Baldwin,Clark.模塊時代的經營[J].哈佛商業評論.1997,(10):13-19.
[2]李秀蕓.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2015,(7):33-35.
[3]王弘,查桂義,張寧.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J].江淮論壇,2015,(7):189-192.
[4]楊辛,甘寧.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鄧麗芳,傅星雅,裴蓓.新生代大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J].北京社會科學,201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