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劼人的小說在中國文壇逐漸地被重新發現和認可,但其長期被忽視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是由作家個性、作品內容、出版發行狀況、讀者群與影響面、文學作品評定觀念、文學史書寫模式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李劼人;小說;巴蜀文化;出版;文學史
作者簡介:張婧(1991-),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2
李劼人的小說盡管在遭遇半個多世紀的冷遇后逐漸地被重新發現和認可,近三十余年國內外學術界有關李劼人研究的成果也有所增加,但其長期被忽視這一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就此問題,筆者將從作家個性、作品內容、出版發行狀況、讀者群與影響面、文學作品評定觀念、文學史書寫模式等角度對其歷史原因加以論述。李劼人一生創作的小說總數超過百篇,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均有涉及。筆者將選擇李劼人小說的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這三部長篇小說作為主要探討對象,必要時也會涉及其他類型的小說。
(一)李劼人的個性特征使然
首先,由于相對保守的性格和對家鄉的眷戀,李劼人留法回國后自主地遠離當時的文壇中心,使得其小說的普及面和影響面具有顯著地方性,從而決定了他在中國文壇上成為“邊緣作家”的命運。1935年茅盾在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時,僅選了一篇李劼人的小說《編輯室的風波》。但這并非李劼人小說的代表作,只因為它刊登在《文學周報》上而為大眾所熟知,而李劼人的其它佳作卻因為地域的限制而難入選編者的法眼。
其次,自覺地遠離黨派和文學社團,遠離主流意識,致使李劼人的小說在左翼文學興盛時期難以受到應有的關注。他曾這樣明確地表示過:“在政治上,我歷來沒有過黨籍;就連什么社會賢達黨,無黨無派黨,也未做過參加的夢。因而,在弄筆頭這方面,也最討厭門戶派別?!?/p>
此外,李劼人將寫作視為生命的源泉而非獲取名利的手段,因而對于自己的小說,他不屑自行鼓吹或請朋友代為宣傳。他曾表示,“即令不給稿費,我還是要寫的,寫作已成為我生命力的泉源,對于名利二字,我早置之度外。不過有人評介一下,只要談到痛癢處,也覺得欣然?!?/p>
(二)小說內容的局限性
首先,巴蜀文化的描寫和四川方言的使用,既是李劼人小說的鮮明特色,也是部分讀者眼里的弊病與障礙。作為一個生于川長于川的作家,李劼人對四川的風俗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為了使小說帶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色彩,他在三部長篇小說里不惜用大量筆墨描寫近代成都民俗文化和社會生活,并將四川方言作為貼近人物和社會生活的表達特色。盡管他將地域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視為反映時代面貌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有些讀者看來這些是瑣碎的無關主旨的描寫,并給人一種沉悶之感。由于深受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李劼人在描寫巴蜀風俗方面帶有強烈的“寫實主義”特征,使其小說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繁瑣冗長的缺憾。巴蜀文化不僅在無形中使李劼人囿于故土而難以超越地域界限進行具有更多普世價值的文學創作,而且也使得他自身容易被限制在巴蜀作家這一定位上。
(三)小說的出版發行狀況不佳
首先,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文學、左翼文學盛行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書局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致使李劼人小說在當時出現銷路不暢的情況。在筆者看來,中華書局始終將自身利益置于首位而未曾十分重視李劼人小說的內在價值,中華書局的業務重點和優勢領域并非小說,加上在推廣方面力度不夠,這些是當時嚴重影響李劼人三部長篇小說銷路的主要因素。
其次,五六十年代由于李劼人修改和重寫的小說明顯受到寫作時間與條件、黨組織的評價、工農兵文藝思潮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就作品本身質量而言,新版《大波》很難與舊版《大波》相媲美,另一方面李劼人三部長篇小說當時的發行量很低。李劼人的作品在當時仍被文化主管單位評為“第三等級”,其印數、發行量受到人為限制,遠遠低于同時期贊頌無產階級革命和工農兵的文學作品。當時《大波》第三部僅印了三萬本,而《紅巖》一次就印了三十萬本。李劼人的作品印數偏低,在全國各書店也不敷分配。例如《大波》第三部自到成都書店才三天,便已售完。一些親友,甚至一些外縣讀者,也常常當面或寫信請李劼人幫忙買小說,但他多次無奈地表示自己只管寫作,而印刷、發行是屬于作家出版社和新華書店的權利范圍。
(四)小說的讀者群和影響面較小
小說的內容、發行區域導致李劼人小說的讀者群主要集中于四川及周邊地區,且以四川人居多。正如李劼人所說的,“因為我是四川人,寫的又是四川大事,大概在四川的四川人(也包括在四川的非四川人),都喜歡買來看看。”而從另一角度考慮,巴蜀文化的描寫和四川方言的運用會影響到外省人對李劼人小說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加之其小說主要在四川及周邊省份發行,最終導致李劼人小說的讀者群及其影響面有明顯的地域性。
(五)文學作品的評定觀念有待更新
為了與社會背景和文藝思潮相適應,解放后編著的現代中國文學史,王瑤、丁易或劉綬松等人都主要是結合著社會動態和時代熱點來評定作品及作家的文學地位?!斑^分地強調文學作品的時代性而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這一傾向在一定的時間里左右了文壇,也決定了文學史的寫作尺度?!边@種觀念對后來文學史書寫的影響很大,也嚴重制約著李劼人獲得文學史上的應有地位。
(六)文學史的書寫模式單一
目前文學史在論及三十年代的小說時普遍采用作家論并結合流派敘述的書寫模式。一方面,李劼人在現階段還難以成為文學史以作家論來敘述的小說家;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文學史將‘左翼、‘京派、‘海派(‘東北作家群、‘社會剖析派)視為三十年代重要的小說流派,但無論哪個文學流派,都很難準確地涵蓋李劼人歷史小說的藝術追求。”
李劼人的小說自問世以來也受到了不少國內外文化名人和學者的好評,但總的來說卻仍未擺脫長期被忽視的局面。而這正是由作家個性、作品內容、出版發行狀況、讀者群與影響面、文學作品評定觀念、文學史書寫模式等多種因素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共同促成的結果。然而真正能反映時代面貌的作品及其價值,無疑能經得起時間和讀者的檢驗,并最終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七卷·散文[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2]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十卷·書信[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3]馬淞.從李劼人現象反思“三十年代”文學史書寫中的流派架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1)
[4]付金艷,董華.郭沫若與李劼人:四川現代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