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以前,文言文作為封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書面交流的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記錄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晚清白話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結束了文言文作為書面語言的歷史。開啟了白話文作為書面語言的新形式。晚清白話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這兩個前后相繼的文學運動的聯系和區別事本文將要討論的內容。
關鍵詞:白話文運動;五四文學革命;晚清;文言文;現代文學
作者簡介:汪延芳,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1
一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語言在民族形成、國家建構和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國語或主體語言猶如國旗國歌一樣,是國家的重要象征。我國語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繁到簡的發展歷程。近代以來的語言和文學變革主要是晚清的白話文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他們在我國語言發展歷程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可以說晚清的白話文運動是五四文學革命的基礎,五四文學革命是晚清白話運動的升華和延展。前者在人才培養、理論準備和實踐活動上為后者打下了基礎。
首先,晚清白話文運動為文學革命培養儲備了人才。
1917年1月,《新青年》上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是文學革命正式發難的標志。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文章從形式到內容都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1917年,蔡元培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 ,并聘請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胡適、陳獨秀、蔡元培、錢玄同等等這些文學革命的先驅同樣參與了晚清白話文運動之中。陳獨秀于1904年在安徽創辦《安徽俗話報》,胡適是1906年創辦于上海的《競業旬報》的主要撰稿人和編輯;錢玄同1904年在浙江湖州創辦的《湖州白話報》;蔡元培早在1903-1904年間就擔任兼刊白話的《俄事警聞》及《警鐘》的編輯和主筆,躬身實踐白話文。這些活動都為他們日后領導文學革命打下了基礎。①
其次,晚清白話文運動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
黃遵憲1868年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主張,最早認識到了白話文與文言文的沖突。1897年語言革命先行者裘廷梁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還有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到了文學革命的時候,胡適首先提出“八不主義”,接著陳獨秀提出了“三大主義”。不久周作人又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
再者,文學革命很多實踐活動都是在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實踐基礎上展開的。
在這些白話運動提倡者的呼吁下,大江南北很快掀起了一場創辦白話報紙的熱潮。據統計,從1897年到1918年,全國各種白話報紙達一百七十余種。比較著名的有《無錫白話報》、《湖州白話報》、《中國白話報》、《安徽俗話報》《江西白話報》、《廣東白話報》等等④。清末民初白話報刊為文學革命的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的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三
晚清白話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晚清白話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動機是不同的。
晚清白話文運動發生的動機從大的層次來說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翻譯文學的興起對中國文言文起到了很大的沖擊作用。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清政府同侵略者們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隨著經濟上的對外通商以及我國教育上留學制度的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留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開始大量翻譯外國文學。在翻譯熱潮中,嚴復和林紓分別代表了中外兩種學者的翻譯特點,但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一漢語文中心的意譯,多原著有很大的改變。后繼又有魯迅兄弟的《域外小說集》,主要特點是尊重原著的表達技巧。文言文的形式開始松動。另一方面是啟蒙主義運動的興起對語言有了新的需求。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份純文學期刊《新小說》,大力倡導開通民智的政治小說。啟蒙主義運動非常看重文學的通俗性和啟蒙救亡的功利價值,對于生澀難懂的文言文來說又是一次不小的沖擊。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日益繁復,文言文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一些新鮮事物的表達要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言文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區別越來越大,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遠,正在逐漸失去表達思想、反映生活以及思想交流的作用。正是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需求和思想上的變革,晚清白話文運動由此應運而生。
如果說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動機是思想層面的變革,那么五四文學革命就是一場制度層面的變革。它的動機是對傳統文化從內容到形式的徹底否定。是一場徹底的思想、政治、社會運動。
第二,晚清白話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的性質、具體內容、參與階層、影響范圍和意義成就上都有區別。
晚清白話文運動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場語文革新運動。晚清白話文運動只是呼吁人們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語言進行文學創作,開始創辦白話報紙,但他們呼吁宣傳的文章以及報紙序言卻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參與的階層主要是晚清的部分受外國文學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晚清的白話文運動并沒有使語言實現根本性的轉變。但是五四文學革命卻使文學觀念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將語言的問題和文學的問題緊密聯系起來,旗幟鮮明地標舉“白話文學”的大旗,且將其定位為中國文學的唯一正宗,是“五四”白話文運動取得成功的又一關鍵因素。白話文運動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場語文革新運動,它與拼音化運動和國語運動一道,構成了中國近現代語文改革運動史上的重要環節。文學革命的內容除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還包括“反對迷信,相信科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參與的階層包括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人等等。
總的來說,晚清白話文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晚清白話文運動為五四文學革命做了人才、理論、時間上的準備;但是在動機、性質、具體內容、參與階層、影響范圍和意義成就上都有區別。
注釋:
①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河北人民出版社.p13-14
參考文獻:
[1]梁志明.盧湘文.試論晚清白話文—兼談與“五四”白話文運動的關系.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胡全章.白話文運動:沒有晚清何來五四.貴州社會科學.2012(1)
[3]張向東.錢玄同在清末白話文運動中的活動—兼談清末的白話文運動與文學革命之關系.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4)
[4]唐東堰,李欣儀.重新審視<新青年>與五四白話文運動的關系.船山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