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金小說的修辭美從其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可見一斑,其中的明喻修辭格在刻畫人物心理、描寫事物和抒發(fā)感情中,均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為了對巴金小說的修辭美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本文以其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為例,對其中的明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巴金小說;修辭;明喻;《春天里的秋天》
作者簡介:張耀元(1985.3-),女,籍貫:四川廣安,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小說《春天里的秋天》創(chuàng)作于1932年春天,是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愛情悲劇。小說如同一篇散文抒情詩,其修辭手法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是明喻的運用,起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小說共三萬多字,但明喻多達四五十處,不可謂不多。本文對明喻修辭格的藝術美進行了分析。
一、小說中明喻的功能
明喻屬于修辭學中比喻的一種類型,是指通過一種聯(lián)想,將兩個本質不同的實物經(jīng)某一相似特點聯(lián)系起來。在表達上,明喻可增強敘寫對象的形象性、生動性;在接收上,也可調動讀者的興趣,更加準確理解文本的內涵,使讀者獲得審美享受[1]。巴金先生在其小說《春天里的秋天》中,多處運用了明喻修辭手法,在人物心理刻畫、感情抒發(fā)和事物描述上,均收到和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人物心理刻畫
小說的背景是南國的春天,與愛情的美好彼此映襯。一對戀人在南國的春天下,訴說著纏綿悱惻的情愫,在反反復復思念熱戀時光,其中夾雜著煩惱、試探、嫉妒和憂愁。這些微妙的心理活動,作者應用明喻手法,均生動地展示給讀者。比如兩人散步時,林覺得鄭佩瑢舉動異常,便頓生懷疑:“難道我們的愛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裂痕?”,但戀人隨后的一系列舉動又打消了林的懷疑。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我不說話,掉過頭去用眼睛謝她。他的臉上帶著微笑,像開花一樣。云霧已經(jīng)消散了。”臉上的微笑如同開花一樣,藝術效果強,色彩明快、微笑迷人,暗示女主人公心中的喜悅之情。緊接著,兩人來到鄭佩瑢家中,她請他喝酒。關于這一段描述,作者用到明喻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她接連地分辨說,聲音像小鳥在叫”,一處是“好燙的手!臉燙得像一團火在燒”。這兩處明喻,“像小鳥在叫”也好,“像一團火在燒”也好,不僅僅是女主人公生理上的反應,而且也能暗示其心理狀態(tài)。兩人的愛情一如既往的美好,并沒有出現(xiàn)陰霾和裂痕。但由于鄭佩瑢心頭的石頭還在壓著,所以鄭佩瑢說臉“涼涼的”。
(二)描述事物中的明喻
小說第一節(jié),處于熱戀中的林,突然接到大哥的死訊,不免感到心情壓抑。他仿佛如墜夢中,眼前出現(xiàn)了幻覺。他看到了死去哥哥的面容,而且哥哥還對他講了一段話,其中的一句是:“那張臉不住地扁下去,成了像饅頭一樣地可笑。”從整篇小說看,這不僅僅是在描寫哥哥的臉,而且也暗示主人公的愛情結局也“像饅頭一樣地可笑”。林的哥哥為情而死,鄭佩瑢最終也殉情。
在小說第二節(jié),兩人一同外出散步,談及林死去的哥哥。這時,林無法捉摸鄭佩瑢的心思,對她的言行舉止均表示疑心,擔心她將愛情轉移,但又不能夠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他就開始試探眼前的這位心思復雜的少女。作者對少女的描述是這樣的:“他的聲音像提琴那樣地柔和,那樣地哀婉。”在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三次使用明喻,分別使用提琴、面紗和明珠作為喻體,對于展現(xiàn)兩人的隔膜、阻礙和由此產(chǎn)生的壓抑感,可謂十分貼切,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2]。
(三)抒發(fā)感情中的明喻
小說的情節(jié)特別簡單,而且人物也比較少,只有三個,但是營造出來的感情和啟示卻很突出。小說精準地刻畫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情感主線跌宕起伏,時而抑郁、時而焦慮、時而煩躁,時而舒緩,時而又回歸平和[3]。在情感抒發(fā)中,作者也是多次采用明喻修辭格。比如小說描寫,一天晚上,兩人在鄭佩瑢家中喝酒,女主人公醉酒后向林傾訴心中的苦悶。而天亮之后,林與朋友一同看望苦悶的戀人,這時少女的心情出現(xiàn)了變化。作者在描寫這一小節(jié)時,采用明喻的地方有三處:一是“她給我們一個微笑,春天的笑。好像陽光在花瓣上發(fā)光”,二是“許回答,好像秋夜的雨聲”,三是“她發(fā)出銀鈴似的笑聲”。三處明喻,分別以陽光、銀鈴和秋雨聲為喻體,將人物不同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二、巴金小說中修辭格運用的美學魅力
巴金先生在其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比如明喻、排比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小說人物情感表達、小說事物描寫和人物心理刻畫上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
巴金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其小說具有獨特的魅力,其修辭手法的純屬和準確運用,值得后起之秀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無疑增加了巴金先生小說的藝術魅力,可給讀者以美的閱讀體驗和享受。
結語:
巴金小說《春天里的秋天》是其中篇小說代表作,小說中多處運用明喻修辭手法,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本文對此作了深入的分析,旨在闡明修辭格準確運用的魅力,可增強小說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參考文獻:
[1]李樹德.巴金小說的修辭美——以《春天里的秋天》中的明喻為例[J].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2012,02:8-11.
[2]劉靈昕.淺析巴金小說《春天里的秋天》的敘事藝術[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02:73-77.
[3]趙曉芳.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中花的意象[J].文學教育(中),2014,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