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袁無涯本和貫華堂本《水滸傳》是《水滸傳》評點版本中兩個重要的版本,對兩個版本的評點進行研究,可以看出金圣嘆的《水滸傳》的評點對袁本評點的繼承和發展。袁本和金本《水滸傳》的評點都對字法和句法作出了細致入微的分析,但金本的闡述更詳實具體;兩個版本的評點都涉及了文法理論,但是袁本文法理論簡略零散,不成系統,往往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理論性的概括和提升,金本則從全篇的謀篇布局著手分析小說的創作之法,具有嚴整的理論性和系統性。
關鍵詞:《水滸傳》;小說評點;袁無涯本;金圣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2
袁無涯本《水滸傳》全名為《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署名李卓吾所評,明萬歷袁無涯刻本,簡稱袁本。貫華堂本《水滸傳》全名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金圣嘆評,明崇禎貫華堂刻本,簡稱“金本”。對袁本和金本進行細致的比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金圣嘆刪改、評點《水滸傳》所依的底本出自袁本,并且金圣嘆在評點中多處直接襲用了袁本的評語。本文以《水滸傳》第二十三回《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為例,比較研究兩個版本的評點,探求金圣嘆對袁本評語的繼承和發展。
一、袁批與金批評語的比較
金本有些評語與袁本的見解、語言頗為相似,尤其是對同一處文本內容的評點。金批多處頗似袁批,明顯是金圣嘆參照了袁本評語,對其略作修改后,繼續沿用。金批除了對袁批的簡單沿用之外,還在袁批的基礎上作出了深化闡發,評點的更加細致入微,具體詳實,頗具導讀性。金圣嘆在評點中有意突出他的文法理論,使金批更具系統性和理論性。
1、金批對袁批的簡單沿用
在《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這一回中,金本批語與袁本批語有多處頗為相似,有的則是直接沿用袁本評語的意思,僅對評語略作修改。如袁批為“叫親兄弟,叫自家骨肉,忽然叫做外人,為著什么?”金批為“既是外人,如何又叫他三十九遍叔叔。”袁批為“宛聞其聲。”金批為“如聞其聲。”袁批為“絕妙照應。”金批為“恰與前言相照得好。”金批和袁批的著眼點相同,批語的意思也是相同,甚至很多處的遣詞用字也極其相近,無疑金圣嘆襲用了袁本的評語。
2、金批對袁批的深化闡發
袁本評點者慧眼獨具,將《水滸傳》情節設置的巧妙或人物語言的精彩之處一一點出,但袁本評語過于簡略,僅有只言片語,未能將《水滸傳》文字的妙處完全解析出來。金本批語則具體詳盡,細致全面,能將這些妙處剖析地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袁本夾批僅為“伏”,金批則細細點出伏筆的具體所指;如袁本評語為“畫不出”,金本評語則具體陳述了為何說“畫不出”,又贊嘆作者“筆勢伸縮變化,我不能量其端倪所至。”
與袁批相比,金圣嘆的評點多處涉及具體的文章創作技巧。如“又先倒插下鄰舍”,“作文要照前照后如此”等。總之,金本的評點有助于讀者理解作品的情感,領悟其文字的精妙所在,甚至文章創作的經驗技巧。
3、金批比袁批更文雅
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舊時《水滸傳》,販夫皂隸都看;此本雖不曾增減一字,卻是與小人沒分之書,必要真正有錦繡心腸者,方解說道好。”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評點正體現了他的“錦繡心腸”,金本批語不僅文雅,還多處引用典故和詩文。如本回中評語“忽然斜穿去,表出心中相愛來。用新婦得配參軍故事。”新婦得配參軍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如“不恁么理會五字,傳出圣賢心性來,便覺‘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二語之未能具足受持不淫也。”則引用了蘇東坡和道潛的典故和道潛的詩。
金批的引經據典,使其評語典雅厚重,內涵豐富,這些是袁本所不具有的。
二、袁批與金批文法理論的比較
金圣嘆對小說的評點頗重文法,他說:“《水滸傳》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而且他認為:“《水滸》之文精嚴,讀之即得讀一切書之法也”,因此他用了較大的篇幅來分析《水濟傳》的文法之妙。其實,袁本已經涉及到了字法、文法的分析,只是其批點簡略,并未提升為一個系統性的理論。
1、袁批的文法理論
本回中,袁本評點不僅涉及了對文章字法、句法的分析,如“二討字相應甚巧”,“用此二字點出行業,出語不死”,“句法”等,也涉及到了對文章結構章法的評點,如“插入點綴語、照應語,妙甚”,“ 收上承上,簡盡”等,還有一些關于人物形象和文章創作的技巧之法,如“如此出入,史筆入化”,“以上情事不曾說,都將一笑字托出,真史遷之筆”等。
袁批中涉及到了文法理論的很多方面,但評語相對比較簡略,對文法理論沒有進行理論性的概括和總結,僅僅是只言片語的觀點陳述,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
2、金批的文法理論
與袁批相比,金批不僅批語比較長,批點的數量也比袁批多出數倍。他的評點,不僅從細致入微的字法、句法進行評點分析,還放眼全篇,對通篇的結構布局,章法等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并對其文法理論作出了的系統性的總結和概括。
(1)細致入微的字法、句法分析
金圣嘆對《水滸傳》的文本內容的評點,幾乎是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細致的揣摩。金圣嘆非常重視遣詞造句,對于《水滸傳》用字用句的精彩之處,都大加贊揚,或稱贊“妙”,或嘆“絕倒”,并細細地指出妙在何處,如“坐的絕倒。只一坐法,寫武大混沌,武二直性,婦人心邪,色色都有。”只是從簡單的座次安排上竟能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來,足見金圣嘆讀《水滸傳》之細,能將他人不曾注意的作品的精妙之處闡發出來,不得不承認金圣嘆真是《水滸傳》的知音。
(2)放眼全篇的章法分析
金圣嘆放眼整個《水滸傳》,對其結構安排、章法布局作出了深入具體的評點,正如他所說:“凡人讀一部書,須要把眼光放得長。”金圣嘆注重比較前后文的相似之處,他經常從對比中得出《水滸傳》文法之妙,結構安排之精巧。
金圣嘆將《水滸傳》中的情節或人物作出對比分析,使讀者看到了同中之異,即《水滸傳》以重復求變化,前后情節形成了鮮明對照的審美效果。如金批中指出潘金蓮叫過武松三十九遍叔叔后,忽然改作你,前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一下子將潘金蓮的本性揭示了出來。金批中的章法,從全篇的謀篇布局著眼,既注重前后的連接照應,又講究節奏的變化,張弛有度,疏密有間。
(3)文法理論的概括和提升
在對《水滸傳》字法,句法,章法等技巧分析的基礎上,金圣嘆將這些文法理論進行了歸納總結,即對《水滸傳》的創作經驗,作品的藝術規律作出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概括,也是對前人小說批評理論和創作理論的提升。
金圣嘆看到作者在結構的設置和情節的安排上的巧妙與高超,并對此作出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其評點對讀者閱讀《水滸傳》和文章創作都具有啟發作用。金圣嘆將書中相類的情節逐一進行比較,贊揚了作者故意把題目犯了,卻有本事出落得無一點一畫相借的藝術技巧,從而總結出《水滸傳》作者的寫作構思和創作經驗。金圣嘆對《水滸傳》作品情感的深入解析和對作品創作技巧的詳盡闡述,構成了他的小說評點和創作理論,也就成了他在小說評點領域的歷史地位。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袁本評語顯得過于正統拘謹,金本評語則揮灑自然,不乏性情文字,更趨文雅化,但也有一些主觀性發揮。袁本和金本《水滸傳》的評點都有對字法和句法細致入微的分析。袁本評點雖以文字批評為主,評點文字本身大多過于簡潔,稍顯零散和不成系統性,金本評點則詳實具體,將小說的精彩處剖析的淋漓盡致。袁本的有些評點僅僅著眼于此情此景,眼光無法放得長遠,只是就事論事,而金圣嘆的評點表現出他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已然是全局在胸,用一種整體的眼光來審視一個人物形象,是一種系統性與條理性的宏觀把握的體現。金圣嘆的評點融析理、議論、評述于一體,既重視小說文本的具體評述,也不乏理論的提煉和概括。所以,金圣嘆的評點文字精彩迭出,讀后令人茅塞頓開,不得不感嘆其敏銳的眼光和獨具匠心的見解。金批鮮明的理論性和系統性使其《水滸傳》評點成為后世小說評點的楷模。
參考文獻:
[1]陳曦鐘、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2]譚帆.古代小說評點簡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