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南唐后主李煜作為一個亡國君,與歷史上善于治國的明君無法相比,李后主雖然政治上毫無建樹,但是其所作的詞可謂是真情流露,千古佳句膾炙人口,令人折服,因而也使得李后主成為了歷史上的“詞中之帝”。本文基于李煜詞的“真性情”展開研究,首先分析了李后主詞中盡顯“真性情”的原因,其次結合李后主之詞對其中的“真性情”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李煜;詩詞;真性情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前言:
李煜作為南唐后主,能詩善詞,但卻對權利之爭不感興趣,其所向往的是陶淵明般的歸隱生活,無奈現實卻使這位從不想當皇帝的人成為了一國之君。雖貴為一朝天子,但他卻只專情于詩詞的創作,亡國之君也好,詞中之帝也罷,無論功過是非,已成為歷史。但是,在翻閱歷史這本長卷之時,我們不能忘懷的、甚至能夠使人久久沉醉于其中的卻是這位李后主的詞。歸其原因在于李后主之詞可謂是“真性情”,其詞的創作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李后主的詞主要是描述宮廷內院、男女情愛之事,后期被北宋俘虜后其詞中盡顯亡國之傷悲。正是因為其詞中處處流露出了詩人的真性情,才使得李后主的詞世代流傳。
一、李后主詞中盡顯“真性情”的原因
李后主之詞之所以處處流露出“真性情”,根本原因在于這位君主的人生經歷。首先,李后主作為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他從小便成長在皇宮之中,過于安逸奢華的生活,使其沒有危機感,所以天性中便是有著這樣的一份純真,加上李后主從小就喜歡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心政事,所以從未有參與到過朝廷鉤心斗角的心機與城府,進而也使得他天性純真,即使后來登上帝位,李后主依舊沒有變化,專心于藝術創作,進而使得其前期的詩詞歌賦中盡顯生活、愛情之美好。其次,李后主在繼位之時,南唐本就是一個“爛攤子”,加上這位皇帝從不熱衷于政事,致使其遭遇了亡國之痛。無論是再昏庸的皇帝,也不愿意將世代的江山毀于自手,無奈這位無心朝政的皇帝最終落下了一個“亡國君”的名號,被北宋俘虜后,李后主背井離鄉,離開了那安逸的“皇宮”,處尊養優的他,在經歷亡國之痛時,將內心的情感融于詞中,這一時期李后主的詞句句都充滿了悲痛與眼淚,每一句都能夠讓人感受到他的悲傷與痛苦,讓人心碎,這也是李后主詞之“真性情”的又一體現。
二、李后主詞中“真性情”的具體流露
分析李后主詞中的“真性情”,可以從其人生的經歷入手,第一階段,李后主的詞中通常都是以自我的情感為主線的,通過男女情愛之事來抒發自身的情感;第二階段是李后主遭遇亡國之痛后,以詞來抒發亡國之悲痛,進而也彰顯出自身的“真性情”。
(一)以男女情愛來抒發個人情感中“真性情”的流露
1、《菩薩蠻》中“真性情”的流露
在《菩薩蠻》一詞中,李后主所表述的是自己與小周后約會之時的美好、愉悅的心情,在這首詞中,李后主直抒胸臆,毫無保留的表述自身的聲音,如果排除一朝君主的身份,單純地從一位男士的情感角度出發,這種真性情的流露相比如今戀人的“情書”,那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是更真的情感,這種坦率的表白怎能不使小周后“暗暗相許”。詞中的上闋為:“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在一個繁花似錦、月光朦朧的浪漫之夜,李后主與小周后幽會之時的情境;下闋:“畫堂南畔見,一向依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看來女子早已芳心私許,大膽地表露自己的心聲,使得李后主的心情變得更加的愉悅。李后主不顧身份地位與流言蜚語,只為一抒心中之樂,便寫下這首充滿著“真性情”的詞。
2、《一斛珠》中“真性情”的流露
這首詞中李后主所描述的是一位宮中歌女的“櫻桃口、皓月齒”,李后主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這位歌女的美口上,通過對歌女姿態、神情以及動作的描寫,將一位楚楚動人、婀娜多姿的小女人情態描寫的可謂是淋漓盡致。這首詞中,李后主沒有一絲保留的對這位歌女的美口進行贊美,用詞雖直接了當,但是卻將自身對于美的欣賞、憐愛寫的“清澈見底”,這便是李后主的為人,所有的“真性情”盡在其中。
(二)以亡國之悲痛來抒發個人情感中“真性情”的流露
1、《破陣子》中“真性情”的流露
在《破陣子》中,李后主這樣寫道:“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上闋詞中李后主以鏗鏘有力的兩句詞道出了自身的悲壯情感,接下來憶往昔的宮廷生活,現如今的悔不當初,句句直抒胸臆的表露出李后主的悔意,淪為亡國君的李后主此時心中最沉重的情感也就莫過于亡國之傷痛且痛徹心扉。詞的下闋寫道現如今的自己,淪為亡國君的他,如今容顏消瘦,看著身邊的宮女,耳邊離曲環繞,頓時眼淚不禁的流出來,此時此刻的李后主終于面對自己是一個懦夫的事實了,承認了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與懦弱害的國破家亡。此情此景,也正是李后主為人之風格,敢愛敢恨亦敢直言面對,這就是李后主的“真性情”。
2、《虞美人》中“真性情”的流露
《虞美人》這首詞是李后主的絕筆之詞,這首詞無需過多的言語來分析,因為詞中句句都是李后主對故國的思念之情,這首詞中的“真性情”,完全是李煜當時毫不加修飾的單純的對故土的思念,當宋太宗得知此事之后,便以一杯毒酒的賞賜終結了李后主的性命。即使到了最不堪回首之時、到了人生之末時,李后主依舊不會去特意掩飾自身的情感,沒有趨炎附勢,亦沒有稍加修飾,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真性情,因而也就有了其詞的“真性情”。
總結:
綜上所述,南唐后主李煜雖沒有成為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但功過是非自有歷史去評判,而在歷史的長卷中,永遠無法磨滅的便是李后主的詞,其詞中的“真性情”亦是李后主這個人的寫照,在他的詞中,總是能讓人感受到他性格里的真誠,他骨子里的善良,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作出充滿“真性情”的詞,“詞中之帝”的名號也真的就只有他配得起。
參考文獻:
[1]薛鑫.論李煜詞之“真性情”[J].文藝研究,2011,11(08):51-52.
[2]鄭白冰.淺析李煜詞的白描的藝術手法[J].科技信息——職校論壇,2009,11(09):541-554.
[3]李小山.論李煜詞的“真”[J].名作賞析——古代文學,2010,8(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