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
摘 要:本文分析了柯萊特在作品《茜多》中所運用的視角轉換這一文學技巧,并剖析了其原因。在描寫母親時,作者采用了孩童的視角,以突出母親開朗活潑的性格,烘托其在作者眼中神秘又無所不能的偉大形象。在描寫父親時,采用成人視角,來彰顯他深沉的性格,表達作者對他的情感和尊敬。
關鍵詞:視角轉換;孩童;成人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01
1、引言
《茜多》是柯萊特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通篇以回憶錄的形式,以第一人稱敘述,描述了她童年生活的無拘無束,中心話題是對母親的回憶。這部作品分為三部分:茜多、上尉、野孩子,作者在其中分別講述了對于母親、父親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的回憶。分別采用不同的視角,本文中主要討論作者在描寫母親和父親的章節中的視角轉換。
2、柯萊特與《茜多》
2.1 柯萊特
柯萊特是法國二十世紀上半葉著名的女性作家和田園作家,作品頗豐,死后進行國葬,倍極哀榮。她對大自然和動植物充滿了熱愛, 以女性的溫柔寫出她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給文學注入了新的內容和生命。在藝術上,柯萊特以半自傳體的形式,以第一人稱寫作,風格和文字清新流暢,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富有詩意。柯萊特具有女性的敏感,能捉住細小的現象:一幅景色的魅力,一朵花的精妙,一只動物的柔順,都引起她強烈的注意。她的語言極其靈活自如,能表現他豐富的內心感情。
2.2 《茜多》
柯萊特在《茜多》中描寫了他家的花園里種滿果樹、鮮花,溪水流淌,充滿神秘,難以忘懷。在描述人物的過程中,他善于選取最富有特點的時間和不同尋常的細節,三言兩語就能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通過茜多對動植物的熱愛,對天氣的預測,不愿給喪儀和教堂送鮮花等細節描寫,準確地抓住了茜多能干而正直的特征;通過對父親的愛唱歌,愛念詩,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寫出了這個殘疾軍人的樂天性格。
3、《茜多》中的視角轉換
茜多的原型是作者的母親,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也談到父親,思索父母的愛情。在回憶中,柯萊特運用不同角度的視角來表達感情。在第一部分《茜多》中運用孩童的視角,在第二部分《上尉》中運用成人的視角。
3.1 第一部分《茜多》
在本部分中,作者以孩童的視角,講述了“我”與母親的童年趣事,大量運用對話,細致地描繪了簡單樸實的生活場景,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孩童天真的眼中,母親仿佛是仙女,無所不能,孩童的視角更加清晰而有力地表明了母親勤勞、聰慧、能干的農村婦女形象。 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作者采取成人的視角,那么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了事實,童年的趣事就會缺少許多情趣。例如,茜多可以預知天氣,是因為她很有經驗 ,對大自然和動物非常熟悉。他尋找貓,讓上天來選擇花,都是因為她很能干,而并不是因為她有神奇的能力。如果作者只是描寫茜多非常能干,作品就會變得平庸、毫無情趣。而以孩童的視角,在她的眼里,母親像仙女一樣神奇,無所不能,以此來講述母親與天神的對話,與動物相處的細節,故事就變得栩栩如生,活潑有趣。而讀者也可以更容易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樂趣和茜多的性格特征。
3.2 第二部分《上尉》
作者以成人的視角回憶童年與父親的往事,甚至有時把視角移到了父親去世之后,運用相當多的長篇敘述,對話的比重很小。父親表面歡樂,內心深處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他的靈魂深處,有一片深刻而寧靜的世界。在父親去世后,文中的“我”一再重復“太遲了!太遲了!”在本章末尾,作者又一次以成人的視角描述了父親日常生活的畫面,表達了其對父親的真摯情感和深刻的尊敬。
3.3 視角轉換的意義
描寫母親,作者采用孩童的視角;描寫父親,作者采用成人視角。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視角轉換呢?母親茜多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人,如一條清澈歡快的小溪,以至于一個孩童都能理解她。作者尊敬崇拜母親,以孩童的視角,更加突出了母親神秘又無所不能的偉大形象。而且, 許多與母親在一起的故事都帶有一種神話色彩,充滿幸福純真的鄉土氣息,使整部作品妙趣橫生。以孩童的視角來展現這些趣事,更加自然,也更加符合情理。父親,即“上尉”,是一個相對內向的男人,有點兒難以捉摸。他歷經了殘酷的戰爭,還在戰場上丟掉了一條腿,他的不幸經歷造就了他深沉的性格。他外表與內心的矛盾,是一個孩童所無法理解的,只有以一個成人的視角,才能表現出父親內心深刻的情感。
父母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作者不同的視角。柯萊特在《茜多》中靈巧地運用了視角轉換這一寫作技巧,把原本繁復的回憶,變得清新透徹,他的文字如涓涓細流,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1]Gabrielle Sidonie Colette, Sido, Paris, Bibliothèque Natioanale de France, 1994.
[2]Julia Kristeva, Le génie féminin 3. Colette, Gallimard, 2002.
[3]Catherine Fromihague , Ane Sancier-Ch?teau, Analyses stylistiques Formes et genre, Editions Nathan/HER, 2000.
[4]鄭克魯,《現代法國小說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