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漁
中國人將“家教”看得很嚴重,“沒有家教”被視為一句辱及先人的罵人話?!梆B不教,父之過”,也就是說,中國人兩代人之間,上一代對下一代不只是“養”,“養其身”,其中也包括“教”。“養”只及肉身,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是一種“不斷填塞食物之舉”;中國人之“養”是雙向的,是“哺”與“反哺”的關系,“養兒防老”,互為私有。“教”的指向性也很明確,就是教其學做人,如何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如何“做個好人”,而對“個性”的“教”就很匱乏,甚至是一種壓制。盡管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其不合理性,盡管“四世同堂”之類的大家庭生活確實壓抑了人的個性,盡管傳統的家庭倫理確難與現代化的主流價值觀相契合,盡管對世家大族有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之類的讖語,但中國畢竟有數千年的家族文化傳統,雖經“三千年未遇之變局”,中國人的家族傳承并未中斷,如新會梁家、常熟翁家、德清俞家、海寧查家、無錫錢家、河南袁家等。
中國傳統的家族形式,不僅是王侯貴族、世家大姓對中國社會起著巨大的影響,就連普通的家庭,也承擔了社會教化的重要功能。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它不僅僅是一個生育設置,同時還擔負著經濟、教育甚至政治的功能?!凹覍W”模式也是中國精英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方式。拿德清俞家為例,從俞樾的祖父起,便開始詩書傳家。到了俞樾這一代,逐漸中了功名。俞樾對于子孫的教育特別關注,雖然自己的兩個兒子難繼父業,但他依然不放棄全力培養孫子俞陛云,直至其以探花而名揚天下。俞樾甚至在古稀之年親自教導俞平伯,這樣,一種文化氣質和血脈傳承便在俞氏后人中潛移默化。
不過,隨著西學東漸和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傳統學術文化逐漸式微,以家庭為中心的個人化教育也逐漸向以學校為中心的公共教育轉換,像德清俞氏那樣的文化世家開始中絕。這種斷裂難以避免,是時代使然。著名翻譯家錢稻孫的母親單士厘曾將自己的詩稿交給羅振玉的侄女羅守巽收藏,并說:“孫曾雖眾,但無治國學者,后必散失?!痹谀赣H眼里,從小在日本學堂里長大的錢稻孫已難承家學。特別是隨著新政權的“移風易俗”,客觀上也造成了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斷裂,那種貴族化的、有尊嚴的、精致的個人生活方式逐漸被取消,代之以一種粗放的、政治化的、集體化的生活方式。個人被統一納入一個整體之中,個體性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那些出身于名門大族、與傳統家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先生小姐、名流大儒們,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吳宓出身舊世名門,年輕時游學海外,1949年后在西南師大教書。因其舊知識分子的特殊身份,歷次政治運動都曾親歷。比如1951年,吳宓參加西南師院學生參軍評議大會,心高氣傲、高雅出塵的吳宓對各種人際紛爭深表鄙夷,對青春靚麗之女學生的表演更覺難過。“……發言者多女生,明眸皓齒,燕語鶯聲,而作出猙獰兇悍之貌,噍厲殺伐之聲。宓久戀女子,及今乃嘆觀止矣?!贝箴嚮钠陂g,在西師,“吃飯”遂成為大問題,在最困難時,每天僅供兩餐,限額為每餐二兩。不少學生面黃肌瘦,得了水腫,更有甚者,有人餓斃校園內。吳宓見此,心里難過至極。他居然上書校黨委,要求增加學生的口糧,并主動提出削減自己的供應。1960年12月,吳宓講授古漢語“況……乎”的語法結構,舉例時信口拈來:“我每餐三兩糧猶不足飽,而況二兩乎?”不料,第二天便有人揭發吳宓惡毒攻擊黨和人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美蔣特務遙相呼應,妄圖詆毀美好的社會主義制度,反動透頂。吳宓被迫再次檢討,并被勒令停課反省。到了“文革”期間,吳宓徹底“斯文掃地”,一向以拯救者自居的知識分子,瞬間成了人民的罪人,心理上的道德優勢也在一夜間崩塌,想要堅守師道尊嚴與道德良知幾乎已不可能。某次,吳宓在街上散步,碰到一位青年,見吳宓還活著,興沖沖地走過去,喊了他一聲“吳老師”。吳宓聽到有人叫他“老師”,不禁熱淚盈眶,摸索著從內衣口袋中掏出一張10元鈔票,執意要送給那位年輕人。他說:“已有很多年沒人叫我吳老師了,今天你是第一個叫我老師的,我心里感動呀!你一定要收下,否則我心里就會不安?!?/p>
師道尊嚴曾是中華禮儀的精義所在,在中國傳統家教里,“師道”是斷不可辱的。事實上,即使在禮崩樂壞、人心淪喪的年代,“師道”依然可以“求諸野”。陳寅恪便是一個非常講究師道尊嚴的人,他率先垂范,“非如此者皆非我弟子”。據說陳寅恪在清華講授佛經文學、禪宗文學時,課堂上用的參考書一定是用一塊黃布包裹,而其他課程則用黑布包裹。且一個人抱進抱出,絕不假手于人。陳門弟子劉節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時,每年春節都要去老師陳寅恪家里叩頭行禮。在“文革”初起時,學生要斗爭陳寅恪,劉節攔住,大呼:“我是他的學生,他身上有的毒,我身上都有,斗我就行了!千萬別斗他!”陳寅恪以身后著作相托的學生蔣天樞到廣州看望老師時,每天與老師晤談、筆錄。有一天,蔣天樞去,陳氏忘記讓坐,蔣生就一直站在一旁說話,不敢坐,而陳氏目盲,競不知。
如此風范,讓人唏噓。
選自《說多了就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