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兵
摘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目標管理,十分重視對人的培養,并促進對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即要增強學生體能、掌握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要培養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包括在思想、知識、身體、機能、品質等各方面。個性發展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是課程標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特征。高中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正在進行身心發展的質變。這個學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能力,想要實現自我的價值。體育學科的教學可以增強學生體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學生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對培養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運用高中體育教學促使學生個性發展也是高中體育教學在新課改下想要實現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學生;個性發展
高中體育作為高中學校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相比小學和初中來說,人們的重視程度提高了不少。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不難發現,體育教學往往獲得的是定向生的肯定。其實高中體育的學習對于高中學生的發展意義非常。它可以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學生的個性發展。那么怎樣才能通過我們的體育教學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呢?
一、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學生具有不同個性的個體,到了高中學段,雖然學生的自制力較強,但是學生的個性依然差異性的表現出來。個性是學生參與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經常性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就要求我們在體育教學當中,注意觀察學生心理特征與他人的區別。剛剛走入新的學習環境的新生,對一切都感覺良好,對未來充滿希望,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此,我們在教學當中,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心理過渡,更多地將運動技術融入到體育游戲當中,采取游戲與練習相結合的形式。中學生正值青春期,普遍具有思想單純,活潑好動但耐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特征。但是不同的學生又往往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學生聰明伶俐,反應敏捷,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各種體育技巧;有的學生性情開朗,關于交際,似乎沒有憂愁;有的學生性發表穩重,踏實肯學,但又顯得膽小怕事……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必須對其個性差異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三年前,我擔任新生體育課時,有一個學生總是喜歡跟著教師喊口令,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對他提出了批評。但是,課后我了解到,該學生在其他教師的課上也是這種表現。于是,我與他進行了單獨談心,肯定了他表現自己的欲望和膽量,提醒他注意場合、注意影響,否則只是“亂攪和”,引起其他同學和教師的反感。后來,與班主任溝通,我讓他當了班里的體育委員,使其名正言順地在同學面前高喊口令,顯示才華。由此來看,我們只有認真觀察,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個性,并加以正確引導,就會使師生在愉悅的氛圍當中實現“雙贏”。
二、滲透情感教育
高中學生還處于青春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他們還有不少的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易沖動,好爭強,樂于表現自己是青春期學生的共性。中學時代的男生多喜歡打籃球、踢足球,而女生更熱衷于踢毽子、打乒乓球。具有相同愛好的學生又往往三五成群地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體育運動為青年學生創造了交流和發展的平臺。與其他學科不同,體育是以競技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對成功與失敗的反饋非常及時,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學生形成較強的心態調整能力,這也正是體育學科的優勢所在。在體育課堂的競賽活動當中,教師同時兼任著導演、參與者和裁判的三重角色。作為導演,教師應該做好情境創設,使學生清晰地了解體育活動的方法和規則,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判,告知學生活動的難點和要點。作為裁判,教師要把握好評判標準,既要使學生感受到規則的嚴格,又要讓學生體會到參加體育比賽所帶來的快樂,要及時發現學生在體育活動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煩惱、憤懣、泄氣等心理傾向,對給予耐心、正確地疏導。作為參與者,教師就應該放平心態,與學生處于同一起點,共同玩耍,而不以教師自居,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育競賽對于學生的心理和成長都是極為有利的。但是,必須注意,體育競賽活動是一把雙刃劍,用得不好也會給學生形成打擊和心理摧殘。作為競賽,有勝者就必然要有失敗者。勝利者自然欣喜若狂,失敗者難免沮喪,甚至心存不滿。如果教師只是在比賽結束時簡單地宣布結果,極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結果。而如果在勝利者加以激勵和肯定的同時,注意引導失敗者正視失敗,找出問題與不足,重拾信心與勇氣,則會贏得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三、給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
個性發展的氛圍包括三個方面:情感方面,活動時間與活動空間方面。而氛圍的創建,要依托教師來完成。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較之于文化知識,自學能力更加重要。具體到體育學科來說,自學能力集中體現為自鍛能力。因此,體育教學當中,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學地鍛煉身體的方法。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承受著家庭和社會給予的壓力,學習時間緊、節奏快。這使得他們在參加體育鍛煉時,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個性、能力和體育基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形式。而且,隨著其年齡的成長,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會更強,個性也會更趨于成熟和穩定。因此,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術之后,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定的活動空間,在每一節課當中有意識地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其自主學習,使之在寬松、自由和富于個性化的學習氛圍當中,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體育愛好,彌補自己的不足,獲得更加有意義的進步。在此過程中,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引導和幫助。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沉悶和被動的狀況,更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并非由學生決定一切,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放任自流,而是圍繞既定的目標,按照課堂教學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自主性學習。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把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擁有完善的個性和人格,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課堂生動的主角。只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師才能使贏得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從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這樣的體育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自主創新,進一步促進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