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貴
科學技術和社會在不斷發展,所以人們要終生學習,終生發展,與此同時學校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要相應地改變。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分別從傳統地理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 以及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基本途徑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當前地理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
盡管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深化,地理學習的現狀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1.教師主導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學生的發展
學生“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學習方式稱為 “被動接受型”。地理教師始終是地理講臺的“主宰”,課堂活動的90%時間是教師講解,而學生處于 “你講我記”的境地,形成了 “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模式,地理學習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過程;偏重于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2.機械照搬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以機械記憶為主”這種地理學習方式稱為 “模仿再現型”。這種地理學習類型的主要任務是把學過的地理知識、 技能進行再現和模仿,學生對課本上介紹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而當碰到變式題型往往束手無策,如:高一地理下冊 《6.5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節,教材中選用的案例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的分析,而當情景材料改為其他城市,如北京或廣州等市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分析時,有些學生就會感到無從下手。這就是模仿再現型學習方式導致的后果,這種學習類型不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靈活運用,因而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3、教條主義造成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欠缺
“以書本內容為主”這種地理學習稱為 “封閉讀書型”。這種地理學習方式過分拘泥于課本知識,如:高一地理 《6.2 城市的區位因素(一)》 一課插圖 6.6 《中國 100 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教材用的是 2000 年的統計資料,按課本知識我國沒有 100 萬人口以上城市分布的省區應該有西藏、 青海、 寧夏、 廣西、 海南,而按最新資料顯示,南寧、 海口都已成為 1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如果學生一味地將課本知識當作絕對真理,那將難以形成創新思維;另外,這種學習方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操作性、 實踐性知識的學習。
二、轉變地理學習方式有理論根據
1.積極主動的地理學習,才是有效地學習地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參與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如果一個中學生毫無地理學習動機,在地理課上 “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么可以說,地理學習在這個學生身上并沒有發生正如有的人所說的那樣: “你可以把馬牽河邊,但你永遠無法強迫馬飲水。”
2.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形成主動學習態度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積極探研,從而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另外,新頒布的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 ,倡導“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并指出: “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 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的主要途徑
1.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
新課標下的地理學習是地理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地理教師向學生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比如教師告訴學生: “月球上沒有水”,而學生會問: “月球上可能有水”?這種雙向交流不僅起到信息互補的作用,而且體現了相互探討、 共同學習的過程。再如:學習到 “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時,學生也會提出質疑,因為旅游區汽車尾氣排放量會增大,固體廢棄物的污染也會加重,然后聯系饒平縣 “南國冰臼公園”和 “綠島山莊”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意識到發展旅游業不能忽視環境保護,當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的實用性,學生自然就感興趣并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2.以機械記憶為主向拓展性學習為主的方式轉變
新課標既重視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又注意讓學生形成靈活經驗知識系統。拓展性地理學習就是為擴展知識視野、 提高知識遷移與靈活運用的學習方式。如:高一地理下冊 《7.4 城市交通運輸》 的教學,介紹城市交通運輸的特點后,要求學生就所在的市或縣的一家報紙開辟了一個專欄 “我看城市交通”,為交通建設出謀劃策,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當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么優點和不足?
(2)主要的交通問題是什么?
(3)有什么改進的設想或方案?
這種拓展性學習方式也符合近幾年的高考能力立意命題趨勢,如:2003 年高考文綜試卷第 36 題,這是一道關于華北地區有關氣溫分布等內容的綜合題,第二步要求對圖中 10 等溫線的走向進行描述且說明形成此走向的原因。學生已學過 “太陽輻射在緯向的分配差異會造成等溫線呈東西走向”,但能否將這個知識與本題中10等溫線的東半段走向聯系起來,這就是對知識應用的能力問題。
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這是一個開發性的學習過程。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學習活動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的學校活動形式、 空間的擴大和時間的變更,都體現出更加開放的學習特征。第二,鼓勵學生將知識外化。新課標側重知識的應用,應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家鄉地理資料的收集分析,城鄉土地利用形式的模擬設計,表述論證自己的想法,評價別的同學的觀點等。第三,實現學生知識層面和能力層面的自我反饋。新課標重過程、 重應用、 重體驗。體驗是學生情感、 知識和能力的自我反饋過程,這是興趣、 情感參與度的自我衡量,是與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聯系在一起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