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中華 鄢常勇
摘 要:大學生作為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未來生力軍,其法律信仰關系建設成敗。然其法律信仰卻受到傳統文化熏陶、法律教育缺位和社會法治現實洗禮的沖擊,其法治漠視和法律信仰缺失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文章通過實證分析從法律仰的現狀,從詮釋、認同、踐行諸多方面思考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構建法律信仰體系,從而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原因;體系構建
本項目是江西省江西社會“十二五”規劃課題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 (15FXQ01)階段性成果
信仰是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攝其它一切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崇高的信仰會產生積極的思想進而產生積極的行動,并得到積極的結果。錯誤的信仰會產生消極的思想并導致消極的行動,得到消極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沒有信仰,就會是非不分、善惡莫辯,沒有正確的道德標準與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由商品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經濟與社會基礎的變更必然影響到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心理,受中西文化沖突交融影響最深最廣的當代大學生也開始出現種種心理問題,尤其是信仰方面,部分大學生出現了危機。
1 信仰產生的階段分析
信仰的確立是一個跨越人生不同階段的長期過程。一般來說,可以把整個人生看作四個階段或時期。童年時期是確立信仰的基礎時期。這一時期,人會自發地接受社會的影響,形成自發的信仰觀念。盡管這時他可能對這一信仰并無確切地理解,但這一自發信仰對其一生影響很大。青年時期是確立信仰的關鍵時期。此時,人的理性意識逐漸覺醒,并用理性來審視自己過去自發接受的信仰。他們往往經歷一定時期的內心思索甚至痛苦煎熬,在理性基礎上選擇或進一步鞏固原有的信仰。成年時期是人生信仰的進一步確立并走向成熟的時期。此時,人對社會和個人的認識都趨于成熟,信仰、理想與社會現實一致并固定下來,克服了青年時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老年時期是信仰更加自覺并充滿智慧的時期。但也不可否認,在中年以上及老年,也不是沒有信仰的確立和再確立的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在討論大學生信仰問題時,就必須結合大學生特定的成長環境及其經歷,即從童年至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狀態,如果脫離這段時期去分析大學生信仰缺失原因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當代大學生出生在80年代末期,這一時期,正是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時期。應試教育是一種以考試成績的好壞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只要考試的分數高就一定是好學生的一種不全面的試驗方法。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學生和家長的終極目標;而學生的品德如何、修養怎樣、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強弱等這些關系孩子生命的寶貴知識全部被打入冷宮。“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不需要教。要提倡引導與啟發,使學生加強自立鍛煉,達到疑難自決、是非能自辯、斗爭能自奮、攻關能自勉的主動境界。”
目前,許多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在中國轉型時期的大背景下關注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認為大學生出現了信仰危機。這里需要對信仰危機的概念加以強調一下。所謂信仰危機是指原有的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經過一定的困惑和憂患,對自己原有的信仰發生進一步的懷疑和動搖,甚至全面的拋棄,但還沒有確立和無法確定新的信仰的精神意識狀態。所以,就以上學理分析,由于應試教育阻礙了大學生信仰的確立,大學生面臨的信仰問題不應該定義為信仰危機,而應定義為信仰選擇問題。
2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
當前,我國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比較感興趣,且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現行的高校《法律基礎》課時有限,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加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受專業的局限,對專業教的法律知識難以深入把握,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歷史及現實造成了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不高的狀況,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與社會接觸中出現許多法律盲點。
2.法制觀念淡薄
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意識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尤為重要。權利意識指人們對自己正當權利的感知、正確理解和加以捍衛的觀念。對自己權利的主張,必然要求人們將對方作為這種具有獨立價值的主體來認識并尊重其主體性。沒有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權利觀念。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其實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然而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損人利己,不懂得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其實,作為整個法律體系核心內容的權利和義務,從利益分配上講,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系。
3.缺乏應有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在對法的現象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油然而生的一種神圣體驗,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皈依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是主體關于法的主觀心理狀態的上升境界。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和法治理論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大學生的主體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義務意識、積極守法意識等都有長足的進步,但由于我國受數千年的政治傳統和法律文化的影響,權力至上、專制特權、義務本位等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極的法律觀依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律還沒有真正成為權力運作的最終依據。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象普遍存在,加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律效益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從而降低了法律的尊嚴,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這也從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動搖了法律信仰。
3 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信仰缺失指不知道該信仰什么,究竟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正確的、科學的,無法確定所謂信仰為何物,在部分大學生中其突出表現為“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的精神疲軟現象。有些大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稀里糊涂;對一切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度,家庭、集體、社會在他們眼里都無足輕重;把社會和別人都看的過于灰暗,忽視主觀努力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百無聊賴沉迷于網絡,有的學生則以“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愛情來消磨時光,并從中尋求慰藉。 不可否認有些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但他們的理想往往與金錢、地位掛鉤。很多學生把維護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毫不猶豫的選擇個人利益。缺乏為社會、為集體、為他人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有的學生甚至為滿足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違法亂紀。這些大學生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以致理想之舟就在人生的航程上迷失了方向。
當代大學生出現上述信仰危機不是偶然的,它既與轉型期的社會環境、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也與高校的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有關,更與大學生的自身因素有關。
首先,從社會方面看,個人本位和金錢萬能等觀念和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消極腐敗現象,對大學生崇高信仰的形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無序競爭、官吏腐敗以及社會分配不公,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日益成為民眾的巨大負擔,人們普遍感到焦慮、失望、無奈。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與生存競爭,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強烈對比,信仰之塔在社會現實的土地上轟然倒塌,理想之舟就此擱淺。
其次,家庭教育及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的誤導也是造成大學生信仰危機的重要因素。中國父母給予子女的責任心往往是“超重”的,他們可以為子女成長和教育作出一切犧牲,與此同時子女卻開始習慣于接受,不懂得付出,缺乏對自我、家庭、社會負責的精神。有的家長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子女鋪設好未來的道路,造成子女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有的父母則從小給子女灌輸一些功利主義、個人本位的思想,學習就是為了將來升官發財,明哲保身啊等等,這些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子女,并變本加厲的繼承下來。政治上,黨內少數干部的腐敗行為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傷害了大學生對黨的感情,影響了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一些大學生由對腐敗分子的厭惡,進而對黨提倡的主張產生了懷疑,并對社會主義產生了懷疑,從而嚴重削弱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仰。經濟上,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不講道德,不講良心,不要社會責任,“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原則盛行。大學生對市場經濟道德墮落由不習慣、憤怒到適應,甚至加以推崇和運用,最終造成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由單一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價值判斷趨向實用化和功利化;再加上社會保障機制沒有相應地發展起來,貧富差距較大,這與社會主義的發展初衷是不一致的,很容易引起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的困惑。文化上,大學生面臨著意識形態全球化形勢的沖擊。在全球化的態勢下,西方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它們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優勢,通過各種途徑向青年一代進行多元化價值觀的滲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生,弱化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念。
再次,高校的教育體制、教育管理還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大學生崇高信仰培養的因素。高校的教育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一部分大學生盲目的專科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研究生又考博士。大部分高校還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或實踐能力,忽視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個性發展,德育教育的不足或方法不當是大學生信仰危機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熱情有所降溫,主動性不強,從總體上已趨于平淡態勢。據江西省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處于積極和不積極兩極態度的人都較少,分別占6.5%和1.6%,處于中間態度的人比例較高,占87.9%。與上個世紀中國大學生在參與各項政治活動上所表現出的主動、激進的態度相比較,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擁有“平常心”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傾向的主流。另外,在政治取向上,大學生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實用和功利性傾向。調查表明,有20%的學生黨員承認加入共產黨的動機是“為了個人的發展需要”,有30%的學生黨員的入黨動機是“既為自己,也為人民”。這說明,部分大學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長的客觀條件和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過多地承擔應盡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功利傾向較明顯。
最后,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的矛盾是形成其信仰危機的關鍵因素。大學生的人格結構尚未完成整合,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問題缺乏自己的判斷力,容易出現偏差,易受環境的影響,面對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優柔寡斷,在物欲與外加因素的干擾下難以構筑起堅固的道德城墻,心態浮躁而脆弱,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棄。內因決定外因,面對信仰危機,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的一干二凈,而要多多自我反省,經得起反省的信仰才是成熟的信仰。
4 加強大學生法律信仰樹立的措施分析
(一)加強崇高信仰的宣傳力度,用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大學生信仰的重建。我們就是要大張旗鼓地、旗幟鮮明的把“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灌輸給大學生,使之成為大學生的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我們就是要用共產主義信仰對大學生以往的信仰進行完善、改造或對他們未形成的信仰進行塑造。
(二)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學校、家庭、社會應該通力協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學校教育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人格、品質的發展,社會要形成一種輿論力量和道德機制。
( 三)加快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改變德育方法。
(1)以生活為本,建構高校德育課程體系。高校德育必須回歸生活,具體要求就是:根據大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如與大學生密切相連的集體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課程生活以及相關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課程,建構德育課程體系,使其對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所幫助,同時將主流社會意識滲透其中,并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潛移默化。
(2)以課程為中心,形成新型的教學主體。在新型的課程生活中,學生不是洋娃娃,教師也不唱獨角戲,他們組成一個互動的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成員他們在一起生成和推進課程生活,實現經驗的改造和發展。因為當我們在觀察和評判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觀察和評判我們自己。
(3)以實踐為落腳點,使高校德育課程與團隊德育相結合。高校中的學生歸屬于不同的社團和群體。這些不同的群體組成不同的團隊。以團隊為單位,根據團隊成員的思想狀況和道德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團隊德育。高校的團隊德育可以根據學生所屬的社團性質,結合德育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使德育的理論知識滲透于學生的生活陶冶之中。
幫助大學生重拾信心,引導他們多注意人生中的美好事物,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堅強的品質。當人們愿意睜開他們信心的眼睛,真正去看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真實的需要。“選擇何種信仰,決定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前途命運。”由此可見信仰的重要性。我們在這里談到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并不是指所有大學生都存在信仰缺失或信仰混沌問題,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我們希望通過對大學生信仰危機的表現、成因的調查分析,研究出對策,增強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部分存在信仰危機的大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信仰重建。
參考文獻
[1]劉長海,杜時忠.《轉型期社會風氣與美德培養的關系》[J]. 當代教育論壇, 2006(5):58-61
[2]丁小鵑.《榮辱觀與大學生公民責任感培養》
[3]劉志山.《當前我國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N].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3): 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