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制社會的建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在相應細則中進行各方面因素的總結和規范,但是在實際的勞動法操作過程中,有一些不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情況,如何有效地提升和規避,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提升實際中的思考和實踐。本文從誠信原則的實質內涵入手,著重分析了誠信原則在勞動法中的適用情況,并對理念的滲透進行了集中的闡釋,旨在更好地輔助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法律效力的優化。
關鍵詞:誠信原則;勞動法;應用
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裹挾式發展,相應的勞動關系也產生了相應的問題,勞資雙方由于利益產生的相應工作矛盾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地位的差距會引起相應問題的產生,工資拖欠、勞動工程項目不公、勞動強度偏大等問題也暴露出來。對于勞動法的立法道德指標,相應的誠信原則是必須的,只有真正落實相應的社會信用機制和結構,才能真正助推和諧法制社會的建立。
1 誠信原則發展背景以及內涵分析
誠信的社會理念和道德作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是中國傳統人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行為人的誠信精神,我國從最早建立社會市場開始就保證了基本的精神層面建設,不僅要求相應社會人群進行誠信理念的滲透,也要求相應的勞資雙方保證基本誠信素質。而對于人的基本社會行為,誠信是道德的標桿和要求,促進人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以信約為行為前提,保證自己的言行統一,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而在法律中進行誠信原則的滲透,最早起源于羅馬法,對于相應的債券責任進行相應的標注和限制。雖然有相應的法律進行法制化的約束,但是在早期羅馬的社會交際中,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沒有得到明確的踐行,因此,人們開始對相應的合約義務進行細化的要求,保證基本交易習慣的良性養成。誠信原則融入相應法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僅只針對相應的債權關系,也適用于國民的日常法律行為[1]。在我國,最早體現相應誠信原則的法律是《民法通則》,在其中對于相應的社會行為進行了自愿以及誠實信用的明確要求,指出相應的社會行為要建立在等價有償,信守約定的基礎上。在實質的工作指導中,要進行相應行為的理念化勸導,保證相應人員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能提供良性的誠信指導。另外,誠信原則不僅是義務的指導,也是對于相應人員的權利維護,要求行為人若是受到利益的侵犯可以進行正當的申訴。而且,相應的執法人員在社會行為發生時,也要利用相應的誠信原則進行裁量,是基本法律踐行的底線條款,也是基本的的行為模式優化。
社會的發展需要相應的行為基準,而誠信原則就是理念的基本,相應的法律條款適用范圍也得到了很好地擴充。在相應的法理背景下,在06年誠信原則被歸入到《勞動法》中,要求交易產生的雙方保證正規合同的簽訂,而且在一切社會交易行為中保證相應行為公平自愿,并且在實際工作中依法監控行為模式,以誠實信用為行為準則,保證雙方的平等地位。這是誠實守信在勞動法中的第一次踐行,也是正式運行的良性開端,象征著誠信原則的社會化提升,并且進一步確立了誠實守信在勞動法中的托底式地位[2]。
2 誠信原則在實際勞動法中的適用原則
誠信原則的建立和踐行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如果社會的分工不明確,經濟體制推行不發達,誠信原則的約束力就會相應的減弱。因此,誠信原則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助推相應的市場結構分工合理化的基準,保證基本的經濟條件和習慣是完整和正確的。由于市場經濟中經濟行為的主要建立模式就是基本的社會交易,若是沒有誠信原則作為基本利益保證,當事人的經濟利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造成市場經濟的巨大危機。相對的,在實際的勞動領域內,勞資雙發由于工資的發放和整理不均,雖然企業在中短期內得到了利益的提升,但是長期發展中會產生勞資之間的惡性關系,企業也不能得到良性的長足發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誠信原則的適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要求相應企業在實際的運營行為中進行監督和管控,也要求國家的立法機構和監管部門進行強制性手段的管理[3]。
另外,誠實信用原則對于民事合同的建立和推行起到的是一定的約束作用,實體功能和實用價值在滿足相應民事理念行為的同時,也對公法領域具有一定的指導和鑒定作用。雖然在實際的立法推行過程中,勞動法的前身是民法,是從中進行的分化獨立,但是實際操作卻有很大的不同。勞動法是對于雙方行為和合同的監督,是一種以約束和規范為依托的基本法律,這對于誠信原則的建立和運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氛圍[4]。
3 在勞動法中踐行誠信原則的策略分析
在實際工作指導和監督過程中,引入最基本的誠信原則,是為了健全整體的行為運行機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行為糾偏,要在相應的合同制定過程中,保證相應責任和義務的告知模式,使相應勞動者的社會行為得到必要的權益保證。最重要的一點是,若是在實際行為導向中出現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錯誤交易模式,對于勞動者權益損害的同時,也會對整體的市場結構和秩序產生重創。對于勞動市場和經濟市場的建立來說,勞動力的合理化資源配置是基本保證,在實際的法律約束和社會行為產生的過程中,要鼓勵相應的勞動力建立創新的技能提升,并且要滿足社會進步的實際要求。
另外,在實際的勞動關系中引進相應的誠信原則,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基礎法律效能,這就要求相應的制度建立過程中對于基本勞動關系進行明確化的標注,側重于實際的用人單位,對其基本義務進行制約,保證基本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進一步保護整體社會的權益。首先,在合同制定過程中要遵循雙向選擇和簽約的基本模式,實現基本的坦誠互信。其次,要在合同中對于要求履行的職責進行強制化的約束,對于試用期條款進行慎重的選擇和使用,保證不必要糾紛的理性規避,在實際行為建立中恪守基本約定。最后,要保證基本法律法規和履行監管的完整性,對工作的交接和管理進行細化的確認,保證基本誠信精神的傳承以及原則的堅守。在建立過程中,要保證企業得到有效的勞動行為,勞動者要進行優化的自我提升規劃,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5]。
4 結束語
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基本法制的約束和助推,人們的經濟理念在更新的同時,也需要將誠信原則在實際交流和行為互動中更加的規范化。總而言之,要強化整體社會對于誠信原則的認知提升,在實際的經濟行為中,管理者和勞動者要更好地踐行勞動法中的相應條款,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持續性優質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波.錯覺抑或幻象: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再省思[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03):42-49.
[2] 鐘慧瑩.勞動者休病假應履行誠信原則[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3,44(01):115-116.
[3] 唐東楚.當事人真實義務立法與民訴法誠信原則的裁判適用[J].政法論叢,2015,22(01):104-110.
[4] 唐東楚,李毅.由“彭宇案”看裁判誠信與依良心審判--兼談《民訴法》第13條第1款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性[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9(05):119-125.
[5] 呂小蘭.論誠信原則在我國民法中的具體適用[J].法理商原則,2013,41(03):148-149.
作者簡介
黃藹君(1980-),女,漢族,廣東廣州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