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榮
2016年3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朝制裁決議,顯示了國際社會反對朝鮮“擁核”、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意志和決心,但是國際制裁能否阻止朝鮮擁核則是極大的問號。從當前形勢看,國際制裁可能遲滯朝鮮發展核武器的進度,但不可能迫使朝鮮放棄核武器。國際制裁可能會給朝鮮制造一定的困難,但短期內不可能壓垮朝鮮。長期制裁是否能壓垮朝鮮,取決于多種因素。

制裁具有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2270號對朝決議,被很多外國媒體稱為聯合國歷史上“最為嚴厲的”非軍事制裁。這一制裁的特點是范圍廣、力度大,既有實際意義也有象征意義。制裁涉及經貿、金融、海運航空、武器交易、能源燃料、個人和機構等方方面面,“要求”國際社會履行這一決議,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建議”各國履行決議,從而使這個決議具有了必須履行的“強制性”和“約束力”。
特別是決議把支撐朝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地下資源的出口納入制裁范圍內,對朝鮮是沉重打擊。中國是朝鮮最大的貿易伙伴。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中朝貿易在朝鮮整個對外貿易中占90%左右,其中礦產品的比重最大。2015年朝鮮對華出口額為24.84億美元,礦產品占50%以上,為13.15億美元。在礦產品出口中,煤炭占42.4%,為10.5億美元。由此可見,一旦煤炭等礦產品出口受限,朝鮮將失去外匯的重要來源,不僅研發核導的資金將受到嚴重限制,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將遭受重大影響。這是制裁決議的實際意義所在。
制裁的范圍廣、力度大,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朝鮮不斷進行核試驗和利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發射活動,一再挑戰核不擴散國際秩序、蔑視聯合國權威、擾亂地區和平穩定,為一己之私損害他國利益的行為,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同時,對朝鮮“擁核”的制裁實際也向其他試圖發展核武器的國家發出了警告:勿學朝鮮。這是制裁決議的象征意義之所在。
安理會的決議看似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本身也存在可以靈活處置的余地。煤炭、鐵礦雖然屬于禁止出口范圍,但涉及民生、與核導開發無關的仍然可以出口。這些出口所獲資金是否用于核導開發則無從查證,完全依靠進出口雙方自己裁定,可松可緊。這實際給朝鮮礦產品的出口開了一個口子。

朝鮮借海外勞務輸出創匯財路遇阻
能源是朝鮮經濟的命脈。朝鮮這些年經濟發展遲緩,能源供應緊張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朝鮮領導人在談到經濟問題時,總是把保障能源供應作為首要任務。在朝鮮2016年進行核試驗和發射活動后,美韓首先提出的制裁措施就是要掐斷朝鮮的能源供應,要求中國停止向朝鮮供應石油。但是這一直接涉及民生且對經濟影響重大的方案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美韓不得不收回這個方案。這是漏洞之一。
勞務出口是朝鮮獲取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據韓國媒體報道,目前朝鮮外派的勞務人員有5萬多名,每年賺取的外匯有2億~3億美元。這些勞務人員大多從事建筑、伐木、餐館等行業,據稱朝鮮在海外開設的餐館有130多家。韓國起初也想把這一問題納入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決議中,但未獲成功,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積極游說各國拒絕雇傭朝鮮勞務人員,并號召在海外的韓國人不要到當地朝鮮餐館就餐。這是漏洞之二。
此外,包括邊境貿易在內的正常貿易、旅游等也都不在制裁范圍之內。雖然受到制裁后,朝鮮與外國的貿易、旅游都將受到影響,但仍可照常進行。這是漏洞之三。
朝鮮與世隔絕,視經濟全球化為美帝掠奪世界各國資源、侵犯他國自立經濟、謀求全球經濟霸權的戰略而持反對態度,把建立“自立的民族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總體上說,朝鮮經濟是游離于世界之外、靠內部循環運作的經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對其影響微乎其微,朝鮮既不愿,也難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因此,此次側重于經貿制裁的安理會決議雖會給朝鮮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不致于使其全面崩潰。
朝鮮長期生活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之中,練就了超強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據韓媒報道,2月20日,朝鮮統一戰線部部長、前人民軍總參謀部偵察總局局長金英哲在平壤會見和平汽車會社會長樸相權(美籍韓國人)時說,“對朝鮮的制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朝鮮一直在制裁中生活。(韓國)關閉開城工業園區,我們也不會死”。他說,“即使繼續實行更多的制裁,我們也不會亡”。據韓國有關部門統計,自金正恩上臺以來,朝鮮經濟連年實現1%以上的正增長。這說明僅靠現有的國際制裁尚不足以壓垮朝鮮。
朝鮮在進行核試驗和發射活動前,對國際社會的反應和可能實行的制裁早就有所準備。金正恩執政后推行經濟政策調整,在工廠企業和農村推行“責任制”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就包含著應對國際制裁的成分。近年來,金正恩一再強調反對“進口病”,要求民眾多造國貨、愛國貨、用國貨,并提出“自強力第一主義”,表示要建立“自強自立”的國家,更是為對付國際制裁。“活不好,死不了”已成為朝鮮在國際制裁下的寫照,也是常態。
包括金日成、金正日和現在的金正恩在內,都常常引用一句俗語“天塌下來也有鉆出去的窟窿”(類似中國的“天無絕人之路”)來顯示不懼壓力的決心和自有辦法的能力。所謂“能力”就是采取一些不正規的措施,包括違法行為。這樣的行為常見諸于韓國和西方媒體的報道中,雖有抹黑之嫌,但往往也確有其事。
如果制裁長期持續下去,朝鮮能否頂得住取決于三大因素:一是政權是否穩定;二是是否會發生連年的重大自然災害;三是在形勢出現變化時各國的制裁是否持續保持高強度。至于制裁能否長期保持下去,則取決于各國的利害權衡。
對于涉朝國際制裁,美日韓意圖各異。美國希望朝鮮對制裁的反彈越強烈越好,這樣就更有借口在東北亞地區增強軍事存在,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就更加理直氣壯,建立旨在遏制中國的美韓日三角軍事同盟就更順理成章。日本則希望搭上制裁朝鮮的“便車”,推動修憲、解禁自衛隊的集體自衛權、擴軍備戰,成為與中國較勁的“正常國家”。美日表面聲稱制裁是針對朝鮮,而實際則另有所圖。從深層次來說,美日的制裁與其說是針對朝鮮,不如說是針對中國。
韓國當前表現出的對朝“制裁一邊倒”立場,與其統一政策緊密相關。自2013年初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和處決張成澤后,韓國樸槿惠政府就認為朝鮮體制不穩,有機可乘。由此,實現統一成了韓國急切追求的目標。從樸槿惠2014年初提出“統一大發論”,到此后多次稱“統一是實現半島無核化的最根本、最快捷的途徑”,都表現了韓國的“急統”意圖。在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后,韓國竭力鼓動國際社會對朝實行“強有力的、有效的”制裁,要用“讓(朝鮮)活不下去”的制裁迫使朝鮮“做出改變”。3月2日,韓國國會在樸槿惠的一再敦促下通過了擱置10年之久的《北韓人權法》。這是韓國國會通過的第一部直接干涉朝鮮內政的法律。3月3日,樸槿惠首次使用“暴政”一詞指責金正恩政權“壓制朝鮮民眾的自由和人權”。韓國試圖利用冠冕堂皇的國際制裁誘發朝鮮內亂,壓垮朝鮮進而為統一創造條件的意圖日益明顯。
當前,制裁之聲一浪高過一浪,而對話、會談之聲則顯得微弱無力。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特別是美韓日宣稱中國是對朝制裁成效的“關鍵”,把中國推向了制裁的第一線。一旦朝鮮頂住壓力而沒有垮臺,中國就成了“制裁不力的罪人”,用意十分歹毒。
對朝鮮為一己之私恣意妄為地進行核試驗和發射活動,國際制裁理所應當。中國必須反復表明態度并切實履行制裁決議,要讓朝鮮感到“痛”,但不能讓其“活不下去”。在朝鮮快頂不住而可能發生內亂時,還需要幫它一把。制裁是為了阻止朝鮮的核導開發計劃,而不是為了顛覆朝鮮政權,改變其體制從而引發內亂和地區局勢動蕩。半島決不能因制裁朝鮮而改變現有格局,地區局勢也決不能因制裁朝鮮而失衡。因此,制裁決議應該得到切實執行,而對話也必須同時推進。只有制裁和對話相結合,半島局勢才能維持基本穩定。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