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俊
1941年,由納粹德國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實施揭開了二戰中規模最為宏大、作戰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蘇德戰爭序幕。最終,德國并未實現其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的作戰目標,并使德軍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失敗,進而使德軍失去了取得戰爭勝利的重大機會。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15分,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總兵力達550萬人的納粹德軍及仆從國軍,動用3900多架飛機、3500多輛坦克、47000余門火炮和193艘艦艇,在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脈之間兵分三路,向蘇聯發起全線突擊。擔任主攻的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團軍群,在德國空軍第1、2、4航空隊的空中支援下,以第4、3、2、1裝甲集群為先導,第16、18、4、9、6、11、17步兵集團軍為中堅,向三個方向開始了震驚世界的閃擊進攻。面對德軍的突然襲擊,由于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后蘇軍各級作戰指揮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不斷喪失領土,一路潰敗。
這是德軍在二戰中發動的最大規模閃擊戰,也是德軍最后一次成功的閃擊戰。盡管德軍最終未實現預想目的,但一次又一次幾近完美的殲滅戰創造了軍事史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跡。

戰爭初期,從比亞威斯托克-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從基輔到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德軍一次又一次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蘇聯重兵集團,進而將其全殲。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首府相繼被德國中央與南方集團軍群攻占,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也陷入北方集團軍群的重圍,導致莫斯科直接面臨德軍的威脅。
然而,這一次次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戰役,卻為德軍在未來“巴巴羅薩”計劃中的最終失敗埋下伏筆。1941年9月30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開始進攻莫斯科。盡管德軍英勇作戰,但仍然改變不了最終兵敗莫斯科城下的命運。莫斯科戰役是德軍在二戰中首次遭到的重大失敗,打破了希特勒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巴巴羅薩”計劃的最終失敗,標志著德軍閃擊戰的完結,也使戰無不勝的神話之師開始走下坡路,最后導致第三帝國軍事大廈的崩塌。
蘇聯人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 蘇聯元帥朱可夫認為:“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擋住了法西斯軍隊,而是受到蘇聯人民、首都和祖國支持的蘇軍的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打敗了德軍百萬以上的精銳部隊。”
筆者認為,朱可夫元帥將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歸咎于蘇聯人的不屈不撓過于牽強且缺乏說服力。在蘇軍戰史中明確記載,從6月22日開戰之初,蘇軍就涌現了無數具有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戰士,其在戰斗中的英勇和頑強表現與莫斯科守軍并無太大區別,諸如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戰役、敖德薩戰役等戰斗中的蘇軍表現,不勝枚舉。1941年7月15日,德軍闖入斯摩棱斯克市南城區,蘇德雙方為爭奪斯摩棱斯克市展開激戰。蘇聯第16集團軍在盧金中將的指揮下,奮起反抗,英勇殺敵,誓死保衛斯摩棱斯克市。朱可夫也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整個斯摩棱斯克之戰的過程中,蘇聯紅軍、斯摩棱斯克居民表現得無比堅強。為爭奪每一棟樓房、每一條街道或者每一個居民點,雙方都進行了激烈戰斗。”由此可見,蘇聯軍民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的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完全不亞于在莫斯科戰役中的表現,如果朱可夫所述的原因真是德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那為什么蘇軍沒有取得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勝利呢?在明斯克戰役、基輔戰役、敖德薩戰役等戰斗中同樣如此。按照朱可夫的觀點,豈不是到了莫斯科戰役時蘇軍才有了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

莫斯科保衛戰前蘇聯紅軍走過紅場,所有的收閱士兵在閱兵之后直接奔赴戰場
德軍八月南北分兵 1941年夏季,攻勢正盛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希特勒的“8月21日”指令下停止了對莫斯科的進攻,除少量兵力留作正面防御之外,其主力部隊兵分兩路,前往北部的列寧格勒與南部的烏克蘭繼續作戰。這就是在史學界最為爭議的分兵—八月南北分兵。許多史學家認為,此指令使德軍喪失了奪取莫斯科的有利時機。
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德軍南下進攻基輔并無錯誤,盡管在戰術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有未在8月底及時將第2裝甲集群調回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略失誤,但其南下行動從戰略全局來說是仍需肯定的。
19世紀初拿破侖曾經說過:“占領基輔就等于抓住了俄國的雙腳。”可見,基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號稱“俄羅斯諸城之母”的基輔是蘇聯第三大城市,是重要的政治、科技、工業和文化中心,其周圍地域還是著名的大糧倉。由于在第聶伯河和杰斯納河的交匯處,基輔擁有四通八達的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更重要的是,基輔既是蘇聯西南地區的交通要沖,也是德軍奪取頓涅茨工業區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
在基輔戰役中,德軍完成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合圍戰和殲滅戰,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近70萬有生力量,并掃清了中央集團軍群南翼的巨大威脅。根據克勞塞維茨法則,殲滅敵國有生力量比占領敵國土地更重要。倘若中央集團軍群當時直接孤軍突向莫斯科,蘇軍最強的西南方面軍豈能坐視不救?基爾波諾斯將軍將會不顧一切地打擊德軍中路的補給線。這樣,博克元帥的部隊將會暴露出180多千米的側翼,這就顯得非常可怕。另外,戰事一旦陷入膠著,莫斯科方向和烏克蘭方向的蘇軍就會兩面夾擊德軍,很有可能讓中央集團軍群見不到1942年的春天。這正好印證了那一句名言:“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所以,德軍部分高級將領全盤否定南下行動并將“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全部歸結于希特勒的無能指揮是片面的。
嚴寒的冬季 許多人將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的最主要原因歸結為嚴寒的冬季。當時,德軍嚴重缺乏棉帽、冬衣和皮靴等御寒衣物,運抵前線的軍用冬裝也僅僅只夠1/10的部隊使用。不但如此,在嚴寒條件下維護武器裝備的必備用品也奇缺,使得武器裝備無法發揮作用:坦克的精密光學瞄準儀失靈、發動機必須經過預熱才能使用、武器上的潤滑油被凍結、輪胎的橡膠逐漸硬化等等,不勝枚舉。在這種情況下,嚴寒極大削弱了德軍先進武器裝備的優勢。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在家信里曾提及到嚴寒的可怕:酷寒的天氣、奇缺的裝備、單薄的衣物、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損失,以及油料供應的緊張,這些情況使得作戰行動痛苦不堪。
在整個冬季戰役(1941年11月27日~1942年3月31日),德軍在東線的損失達85.4萬人,其中作戰傷亡總計37.6萬人,非作戰減員達47.8萬人(凍傷員達22.8萬人)。此外,嚴寒還使大約25萬匹戰馬倒下,進一步加劇了德軍的后勤補充問題。盡管如此,筆者仍然不贊同嚴寒為德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蘇聯戰俘
首先,當年冬天確實極其寒冷,是一個“140年未曾遇到過”的嚴冬,夜間溫度低于零下35℃(當時的溫度計只能顯示到零下35℃)。毫無疑問,若無足夠的防寒衣物,任何一個德軍都不能在此嚴寒條件下生存下來。德軍冬裝的來源途徑主要包含蘇聯工廠生產的、從當地人征集甚至搶劫的、大批已陣亡的或被俘的蘇軍冬裝以及部隊自身存儲的冬裝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冬裝使得德軍保存了大部分實力,否則德軍不可能在接下來的1942年里依然保持著很大的戰略主動權。
其次,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德軍在蘇軍初期的反攻下幾乎全線敗退,但是在1941年12月29日希特勒下達“不準撤退”的命令后,遭遇失敗的德軍卻擋住了蘇軍的進攻,尤其是擊退了蘇軍在奧廖爾、勒熱夫和維亞濟馬等幾個關鍵突出部的進攻。1942年2月4日,蘇軍進攻部隊更是損失慘重,呈強弩之末之勢。而1月和2月恰是蘇聯最寒冷的月份,但是德軍卻出乎意料地擊退了蘇軍的進攻,并造成蘇軍數倍于自身的損失。倘若嚴寒是失敗的真正原因,德軍應該遭到更大的失敗。顯然,此觀點并非最主要原因。
國力的巨大差距 “納粹德國要進攻無論在面積、資源、人口等各方面都遠居其上的蘇聯,必然會以失敗告終。”這種觀點實質是一種成王敗寇論:把已知確定的歷史事件結果作為最強有力的依據,輕率地判定勝利者終將勝利,失敗者終將失敗。它徹底忽略掉了歷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多種復雜因素、進程以及各自所起綜合作用的效應;片面強調并無限夸大勝利者的有利因素及作用,有意無意地忽略或不提不利因素及后果;對失敗者也是如此處理,僅僅是換了個方向罷了。
縱觀史海,弱國戰勝強國的例子數不勝數,俯拾皆是。
鐵木真統一蒙古本部時,其疆域、資源、人口、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南宋,但蒙古鐵騎依然征服了西夏、金國、花剌子模、波斯、俄羅斯、南宋等歐亞諸國。蒙古帝國之起源點和全盛點,根本不是在一個數量級上可以比較的。
再說“日不落帝國”輝煌的過去:它曾經統治的區域面積高達3350萬平方公里、管轄人口3.94億,分別是英國本土的137倍和8倍有余。如今,許多英聯邦成員國都是“日不落帝國”夕陽西下的余暉。
此外,還有春秋時期的吳國占領楚國郢都、齊魯長勺之戰;西班牙征服印加王國、美國獨立戰爭、以色列戰勝阿拉伯聯盟……諸如此類,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看到這些歷史,有誰還能說弱國不能戰勝強國?更枉論蘇德兩國國力的差距遠遠沒有上述蒙古和英國兩例那么巨大。
筆者認為,真正導致德軍“巴巴羅薩”計劃失敗的原因是德軍戰略重心指揮方面的失誤,最大問題就是納粹德國的民族政策,具體表現為希特勒宣布斯拉夫人為“賤民”,并決定把“巴巴羅薩”計劃作為滅種的戰爭。
克勞塞維茨曾明確指出:“只有利用內部分裂的作用,才能征服俄國。”列寧也說過:“在整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這樣,大多數人民都在受壓迫,偉大的俄羅斯民族在全部人口中僅占43%,還不到一半;其余屬于其他民族,是沒有權利的。在俄國1.7億總人口中,約有1億人口是受壓迫和沒有權利的。”
哥薩克人、高加索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都不會忘記10年集體化政策帶來的恐怖:大約有1000萬人被充軍、餓死或屠殺。1941年,僅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中,就有4000萬人渴望著要解放。
萊特林格在其著作《建筑在沙灘上的房子》中寫道:“如果德國把一些類似1918年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建議”之類的東西帶入俄國,那么俄國也會像當時的德國一樣崩潰。”“希特勒實際上不必從進攻莫斯科的隊伍中分兵占領烏克蘭,因為烏克蘭人會自動向他投降的。”可是希特勒卻采取了相反的做法,要將斯拉夫人滅種。正是希特勒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葬送了“巴巴羅薩”計劃的成功,葬送了蘇德戰爭的勝利,葬送了第三帝國的未來。
截至1941年12月,德軍共俘獲蘇軍335.0639萬人,同時還給對方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德國安德爾斯將軍曾解釋道:“許多軍人把這場戰爭看作是俄國改變制度的機會,他們希望德軍勝利,所以便大批大批地投降……許多蘇維埃的高級官員也跑到敵人這邊來,并表示要對蘇維埃作戰。”同時,德軍被當作解放者也受到了人民的歡迎。
誠然,蘇聯戰爭初期的巨大失敗有其軍事上指揮混亂的原因,但不能排除的是,處在極端殘忍統治下的勞動人民對德軍的美好向往。因為俄羅斯人不占大多數,國內民族矛盾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過徹底解決,從戰后的發展可知,即使沒有遭到入侵,蘇聯的最終瓦解也是必然的,因為缺乏一個維持各民族團結的基礎。
但是,在國防軍之后,納粹人員出現在了占領區。納粹人員在占領區的高壓統治措施使得滿懷信心的當地人迅速失去了希望,讓他們感到納粹的統治更為恐怖。于是,本來可增強德軍力量的助力迅速轉化成了充滿仇恨的反抗力量,同時,也挽救了行將崩潰的蘇聯。在1942年,黨衛軍對俄國人的野蠻虐待是“前所未有”的。
高爾利茲說:“事實上,德國人不是想摧毀布爾什維克主義,而只是要奴役斯拉夫民族,這是在整個戰爭中最致命的錯誤。”如果德國把戰略目標定為瓦解布爾什維克,且利用一切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民族和個人,以解放受布爾什維克壓迫的名義進攻蘇聯,那不僅能夠減少德軍后方的損失,還能得到強大的助力,同時還能使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后方日益穩定,提供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去增強德軍力量。即使不能迅速滅亡蘇聯,也能逐步分化瓦解蘇聯,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如果德國能夠制定正確的政策方針,擊敗蘇聯從而贏得戰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戰爭的錯誤是難以避免的,而戰略上的錯誤更是極為關鍵的。一旦戰略性的錯誤被敵人抓住且利用,則結果更是致命性的。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