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尚權+++馬建光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絕不會永遠只躺在搖籃里?!弊匀祟愡甸_宇宙的大門以來,外層空間便愈來愈顯示出其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之間的緊密聯系。作為繼海陸空之后的第四作戰空間,外層空間一時間成為了各國哄搶的“香餑餑”,各航天軍事大國紛紛加大對太空的探索與部署,搶占新的戰略制高點,奪取制天權。
發令槍已響,一場空天領域的競賽正在激烈上演。近日,歐洲航天局宣布重返月球計劃,將建造首個月球永久性基地,美國宇航局2016年則瞄準太空旅行和深空探測,實施一系列火星計劃,并計劃于2030年實現宇航員登陸火星的目標。各大國動作頻頻,劍指蒼穹,那么作為軍事強國的俄羅斯有著怎樣的舉動和戰略考量呢?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俄羅斯空天力量體系的實力又到底如何呢?
作為老牌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航天實力不容小覷。在蘇聯的光環下,俄羅斯航天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既有條件,使得其在諸多航天領域獨具優勢。
航天基礎設施體系完善 莫斯科郊外的航天中心內,用于宇航員模擬太空練習的離心機正在工作。
20世紀美蘇的“星球大戰”推進了蘇聯航天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強大完善的航天力量體系。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85%以上的航天工業,這使得俄在航空航天領域的起點較高,起步較快。諸如航天與導彈工業的科研機構、空天武器裝備的生產制造單位、航天器的發射及監測基地等一整套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為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空天核心技術較為成熟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號載人航天飛船遨游太空,書寫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篇章。蘇聯時期的叱咤雄風并未隨蘇聯的解體而消散,其領先的核心技術在俄得以繼承。目前,在運載火箭、反導武器方面,俄可以說獨領風騷。自1995年以來,美國軍方一直使用俄制RD-180火箭發動機來發射軍事和間諜衛星。迄今為止,“質子”-M大型運載火箭也運載了50多顆美國商用衛星。另外,俄正在發展的S-500防空反導系統,可攔截500千米外以5千米/秒速度高速飛行的彈道導彈或戰略彈道導彈,以及大氣層外的各種高速飛行器,其整體作戰效能遠遠超過全球任何一種現役的防空系統。
雖然俄羅斯在空天領域占有一定優勢,但較蘇聯來說,卻一直在走下坡路,體制機制上的詬病積重難返,基礎設施上的損耗也日益嚴重,這無形中給俄航天業的發展增加了巨大的阻力。
資金不足成為“拖油瓶” 此前,俄總統普京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俄航天事業有淪為“航天馬車夫”的危險?,F在看來,這種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從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在2016年1月公布的2016~2025年俄聯邦航天計劃草案來看,俄未來10年的航天預算將比此前計劃大幅縮水。受國際經濟形勢低迷和盧布匯率持續下跌影響,2016~2025年俄聯邦航天預算將由此前計劃的2萬億盧布降至1.4萬億盧布,降幅達30%。由此,俄未來10年的航天計劃將被迫大幅“瘦身”。例如通過重型運載火箭實施“繞月”探測的時間,將從此前計劃的2025年推遲到2025~2030年間實施;首次載人上月球的飛行時間將從2030年推遲至2035年;未來10年研制和發射的航天器數量也由此前計劃的185個降至150個;此外,還有數個研究計劃被從太空計劃中砍掉。由于經費問題,俄空天領域老化的舊武器系統得不到有效改進,先進的新裝備也無法列裝部隊。可以說,資金的短缺已經嚴重阻礙了俄航天工業的發展。
腐敗問題成為“攔路虎” 近年來,俄航天工業效率低下,航天事故頻發,多枚火箭發射失敗,俄目前在建的大型航天發射場—所謂的“東方航天港”也屢次因為資金問題而導致工程陷入停滯。在2014年,根據俄羅斯相關監管機構的調查結果,聯邦航天局內部被發現貪污腐敗的金額竟超過18億美元。俄副總理羅戈津也直言:“在這樣的道德腐化程度之下,我們的航天發射屢屢發生事故也就不足為奇了?!彼?,俄高層決心根除航天部門久治不愈的頑疾,俄航天集團公司也由此應運而生。
人才流失成為“絆腳石” 近年來,由于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保障及待遇不完善,使得俄國防科技人才大量外流。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科學院專家卡拉什表示,許多一流專家沒有在一線工作,他們的興趣點也不在加速俄航天技術發展方面,而更關注自己的職位和薪水。雖然政府最近幾年在航空航天產業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其發展,但這些費用大都投給了新的研發項目,而投入到人才培養上的資金相對不足,造成了目前俄羅斯大部分掌握尖端技術的科學家仍都是年過半百的老科學家,年輕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比例越來越低,甚至出現“斷崖”。
俄羅斯曾是雄霸一時的世界大國,自然不甘愿淪當“航天馬車夫”。同時,俄羅斯也清楚,隨著新時期戰爭形態的深刻變革,空天領域將是未來敵我較量的主要戰場。因此,俄羅斯十分重視空天力量的發展,不斷采取措施以實現孜孜以求的空天夢。

整合結構,聚焦精干 未來作戰是體系間的作戰,構建完善的空天作戰防御體系顯得十分必要。俄羅斯從1993年就已經開始著手籌建太空作戰、預警和偵察系統,并于1997年合并完成了火箭部隊、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防御部隊建設,到2001年已正式創建了“天軍”—航天部隊。2006年4月5日,俄羅斯總統批準了新的《空天防御構想》,明確了俄軍空天防御體系的建設原則、結構組成、作戰目標、建設步驟、未來發展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的事宜。近年來,乘著“新面貌”軍改的浪潮,俄在2011年開始建立“集防空、反導和太空防御為一體”的“國家空天防御系統”,組建空天防御兵,并于2015年8月正式成立空天軍,整合了戰略預警、導彈防御、要地防空、外空監控、航天支援保障等力量,大大提升了空天作戰能力,實現了防空、反導、太空防御“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在2016年1月,俄又將國家航天局改為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旨在進一步精簡組織編制、改善指揮能力、增強作戰能力,加速落實“空天一體”的戰略構想。這一路走來,俄羅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不斷朝著精簡、高效的空天作戰防御體系邁進,大大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
防御為主,瞄準打贏 現今武裝斗爭的重心已轉向空天領域,未來武裝沖突的結局將主要由空天領域的對抗決定。2001年,美國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在外空攻防對抗中采取“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原則。近年來,美國不斷試飛X-37B空天飛機,使得全球快速打擊不再遙不可及,隱身飛機、精確制導武器的廣泛應用又給各國空天安全帶來嚴重挑戰。面對來自美國及其盟友咄咄逼人的空天威脅,俄羅斯結合目前的政治經濟現狀,認為優先發展空天防御、避免陷入軍備競賽、保證國家安全是當下的首要任務。為此,根據俄航天10年計劃,反衛星武器將是重點發展對象,積極推進反衛星武器的研究和部署,壓制和削弱美國的反導體系成為了工作的主要目標。目前,俄羅斯航天導彈防御部隊可監視8500個太空目標,能對美國全境內所有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進行全天候監視,已建成15個快速反低軌道衛星系統發射臺,擁有100部導彈發射裝置。在武器系統上,俄羅斯主攻的“白楊”-M導彈及主守的S-400“凱旋”反導系統提供了尖銳的利器和堅實的盾牌,讓美國精心部署的空天攻防武器顯得“力不從心”。
合作共贏,謀于發展 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可以說是俄羅斯目前不得不采取的一項舉措。由于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導致俄羅斯投在航天工業上的資金一縮再縮,不得不從其他方向上獲取部分經濟來源。另外,由于俄國防科技人才的流失及技術上的短板,使得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非常必要。在商業領域,俄羅斯瞄準太空潛在的商業價值,不斷開發挖掘,早在1999年8月俄羅斯空間聯盟公司就開始與安德森的太空冒險旅行公司合作開發“太空游”項目,獲得巨大利潤;在太空探索領域,俄美兩國合作已久,美國主力運載火箭“宇宙神”-5的第一級發動機就是引進俄制的RD-180,且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上,美國每向國際空間站運送1名宇航員,需向俄支付近7100萬美元的“船票”。不管怎樣,以國際交流與合作為跳板,將助力航天工業的迅速發展,給俄羅斯空天事業打開一條光明大道。因此,航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仍將是未來俄航天產業的重要工作方向。

俄羅斯S-400防空導系統
培育力量,關注未來 自2009年起,導彈-太空防御專業人員的培養被從空天防御軍事學院改到軍事航天學院,后來則完全取消了俄羅斯本國軍官的培養,這直接導致目前從事空天防御問題研究的專家既屈指可數,又后繼無人。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俄空天防御體系在指揮、情報保障、與空天敵人作戰的武器發展等方面均對國防科技人才提出了極大的需求。俄羅斯開始注重專業人員的培養、科研綜合體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制定一系列措施。例如,出臺人才政策,鞏固各項保障,改善人才隊伍老齡化現狀,提高薪酬待遇,改進分配制度,充分調動國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等。
蘇聯時期的航天輝煌曾讓人民驕傲不已,雖然現在困難重重,但重振當年雄風的空天夢卻一直都在。未來,俄羅斯航天事業仍將不斷書寫新的奇跡,俄羅斯空天隊伍仍將是國際空天領域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