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

目前,與具備完善的商業(yè)開發(fā)和經營能力的歐美職業(yè)俱樂部相比,中超俱樂部依然處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
在中國傳統(tǒng)俱樂部高投入、高成本、無利潤模式盛行之時,未來與國際接軌的“產業(yè)足球”“職業(yè)俱樂部”將如何拓展?在不久前出臺的中國足球“遠景規(guī)劃”中,未來10至20年間,中國“職業(yè)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將達到亞洲一流”水平,將“推動職業(yè)俱樂部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放眼中超,目前各大俱樂部除了瘋狂燒錢之外,尚無法實現“自我造血”功能。而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俱樂部又是如何運營及持續(xù)盈利的呢?
模式單一,“去企業(yè)化”是難題
2016年賽季,中超職業(yè)俱樂部有16支,中甲俱樂部16支,乙級俱樂部16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結構更為單一的所謂的青少年部樂部。從運行機制的角度分析,最接近職業(yè)俱樂部標準的無疑是當前水平最高的中超俱樂部。經過長達22年的曲折發(fā)展,中國職業(yè)化俱樂部模式已由最初階段的“體委與企業(yè)聯辦”的運行機制,發(fā)展成為產權相對清晰、責任相對明確、政企基本分開的企業(yè)化俱樂部機制。然而,與具備完善的商業(yè)開發(fā)和經營能力的歐美職業(yè)俱樂部相比,中超俱樂部依然處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
此前很多年,在中國足壇,很多所謂的職業(yè)俱樂部其實都被投資人當做企業(yè)賺錢、廣告營銷的工具,哪個城市給的優(yōu)惠政策多,球隊就搬遷到哪個城市,不僅無法培養(yǎng)忠實的球迷,更是造成了俱樂部有奶便是娘的現狀,而中甲聯賽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如今,職業(yè)聯賽開展了22年,如何“去企業(yè)化”的問題依然是擺在職業(yè)俱樂部的一道難道。
時至今日,中超絕大多數俱樂部都是單一股東,單一投資人,即便是有所謂股份制俱樂部,也基本上都是由最大股東說了算。地方體育局擁有部分股權的俱樂部也存在,但基本上沒有話語權,更別提個人入股職業(yè)俱樂部。針對這種現象,在國家層面的遠景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引導有實力的知名企業(yè)和個人投資職業(yè)足球俱樂部、贊助足球賽事和公益項目,發(fā)揮支持足球事業(yè)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拓寬俱樂部和足球發(fā)展資金來源渠道。俱樂部所在地政府可以以足球場館等資源入股俱樂部”,也就是說,一旦以場館入股俱樂部,職業(yè)俱樂部今后使用場館將可能免費,然后門票等收益按照股權比例分配,平時場館也可以面向社會,產生效益,這對于俱樂部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畢竟租賃場館的費用不菲。
同時,國家還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去企業(yè)化名稱,也就是說,向國外俱樂部學習,如拜仁慕尼黑俱樂部,無論贊助商是誰,俱樂部和球隊的名稱永遠都不會變,都是拜仁慕尼黑,加強了球迷的歸屬感,更有利于打造真正的百年俱樂部。
對此,江蘇舜天俱樂部高層曾向筆者表示:“多元化投資入股主要還是要看具體的細則,但是作為集團投資足球,出發(fā)點和宗旨就是為了回報社會,也不會因為更改名字就不搞足球俱樂部,舜天俱樂部不僅僅是一家足球俱樂部,還肩負著社會責任,打造百年俱樂部是所有職業(yè)足球人的夢想。而對于去企業(yè)化這個問題,現階段可能還比較困難,目前中國足球的市場化職業(yè)化環(huán)境還不是太好,俱樂部造血系統(tǒng)還不夠完善,主要還是靠贊助、冠名等招商行為,贊助商這一塊是大頭,贊助商出錢以后,肯定希望有所回報,主要是在廣告效應上,如果完全拋棄這一塊,目前來說可能還不太現實。當然,像國外俱樂部那種模式,中性化俱樂部名稱我們也有所了解,但這是建立在時間的積累上,需要一步一步來實現?!?/p>
客觀地講,近六年來隨著中國足壇較入深入地打假反腐,隨著以恒大為代表的實力企業(yè)強勢打造職業(yè)俱樂部,中國職業(yè)足球確實大有改變。可從另一方面看,以企業(yè)營銷形式的“資本投入”也給職業(yè)俱樂部發(fā)展帶來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企業(yè)化”問題迫在眉睫。
以2014賽季為例,在中超16家俱樂部中,竟然有14家俱樂部屬于房地產公司或相關聯系緊密的企業(yè)。房企,儼然成了中國足球的“財神爺”。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企業(yè)揮金如土、瘋狂砸錢的背后,究竟給中超留下什么?就算中超重現20年前那樣的熱度又怎樣?其實,從22年前走上職業(yè)化發(fā)展道路開始至今,中國足球的失敗早已證明了一切。如今,當中國地產企業(yè)一窩蜂似地入主中超,和十幾年前那些煙酒企業(yè)贊助商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可見,“房地產足球”的強勢出現,對中國足球帶來的是福音,也是警鐘。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幾年前正是中國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資方應該收縮資金,擠壓泡沫,幫助中國足球回歸理性重建秩序。但是房地產企業(yè)卻大肆砸錢,不僅有悖足球發(fā)展規(guī)律,也抬高了足球俱樂部運行成本,加劇各地足球俱樂部的“貧富差距”,會讓其他領域有投資足球意向的民營企業(yè)望而卻步。業(yè)內有人認為,“像恒大的金元政策,會對小俱樂部帶來極大的沖擊,甚至影響其生存?!贝送?,房地產業(yè)受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極大,一旦樓市陷入低迷,這些房企還能否堅持每年投入巨資玩“燒錢游戲”,還是個未知數。早前,也有足球界資深人士坦言,“房地產足球”在未來幾年很可能經歷一次洗牌?!皼]有一個行業(yè)光砸錢沒產出卻能一直繼續(xù)的,中國足球最后還是要回歸正常的運轉體系?!?/p>
這不,中超剛過三個賽季,隨著地產行業(yè)滑入低谷,很多俱樂部隨即出現問題:降級的降級、欠薪的欠薪,轉讓的轉讓。去年年初,更是傳出了重慶力帆俱樂部老板尹明善因不堪經濟重負,準備零轉讓俱樂部。更讓尹老板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如今中超聯賽異?;鸨臅r代,他的球隊居然還賣不上價錢?!捌鋵崿F在的中超殼是有價無市”,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尹明善本來以為,中超如今的紅火,中超殼的代價肯定會超過過去。至少可以參考一年前大連阿爾濱對大連實德的收購價格。但接觸了一圈下來,他們發(fā)現真正有心買球隊而且玩得起的買家微乎其微,“很多企業(yè)即使買得起,也很難養(yǎng)得起,如今動輒每年兩三億的投入,除非那種有地方政府力推而且政策支持的企業(yè),否則沒人敢冒這個風險來接一支中超隊?!焙髞恚诋數卣雒嫖有那闆r下,重慶力帆勉強支撐下去??墒?,這從側面恰恰折射出中國職業(yè)俱樂部的業(yè)余和脆弱。
正是“偽職業(yè)”“企業(yè)主導”的運營模式深深傷害了中國足球。過去幾年,中超球市是被炒火了,中超公司也開始有錢賺了,有點水平的國內球員居然都是千萬富豪了,但對于更多中超俱樂部來說,依然還處于“小米加步槍”的時代。如果沒有了俱樂部母體公司的直接投資供血,沒有任何一家中超俱樂部可以獨立生存。近兩年,無論是北上廣足球高調沖擊亞冠也好,還是中超聯賽上座率高居亞洲第一也好,誰也無法改變中國足球還是在“廣告足球”和“行業(yè)足球”圈中徘徊的事實。
由此可見,“去企業(yè)化”問題不解決,中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就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說難聽一點,它們就是財大氣粗的企業(yè)行業(yè)的營銷工具和傀儡。
此外,中國足壇欠薪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不僅中乙、中甲有俱樂部欠薪,就連一些中超俱樂部都不能按時發(fā)放薪水。此前也發(fā)生過多起球員到勞動局申訴俱樂部欠薪的事件,不少球員也為了能夠得到更高的薪水,而與俱樂部簽訂陰陽合同。同時,不少球員的轉會費高得驚人,甚至可以比肩歐洲高水平球員的轉會身價。對此,上海上港俱樂部總經理隋國揚在上港總部向筆者表示:“合同透明對俱樂部是好事,要從制度上去體現,把合同真正規(guī)范起來,通過規(guī)范合同來解決陰陽合同以及欠薪問題。至于球員現在身價虛高的問題,也是因為現在在中超俱樂部層面上,某些位置的球員,特別是好球員稀缺,轉會費高漲,這也是迫于無奈。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才能夠把虛高的轉會費降下來,工資總額管理對于俱樂部執(zhí)行起來肯定是一件好事,這樣也能夠節(jié)約俱樂部的支出。”
金元非萬能,職業(yè)化任重道遠
中超俱樂部究竟何時能邁入“產業(yè)足球”時代?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依然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客觀上講,地產老板許家印掌管的恒大集團給中國足球俱樂部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巨大:職業(yè)足球必須做到政企分開,必須遵重市場規(guī)律,必須有不能“越雷池一步”的嚴苛管理制度。在恒大,“鐵腕”與“狼性文化”被演繹到了極致。表現出來的便是目標明確、有序高效、執(zhí)行力驚人。如今,這種企業(yè)文化和管理機制被完全移植到了足球俱樂部。從入主足球開始,許家印便以市場化手段將俱樂部按照企業(yè)管理模式來運營,以歐美成熟俱樂部的職業(yè)體制為標桿,并且運營、管理權責清晰。
恒大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劉永灼在剛接手俱樂部時便表示:許主席特別對俱樂部提出兩點務必要落實的要求。一是務必要關愛每一個球員、每一個俱樂部員工;二是要用鐵的手腕治理俱樂部,從嚴管理,一定要盡全力建設好恒大足球俱樂部。值得一提的是,劉永灼在恒大地產集團沒有涉足足球前,也同樣沒有任何足球經歷。試問一個先后畢業(yè)于上海華東師大、武漢科技大學,獲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和工程管理碩士學位的文弱書生,會有多深的足球背景呢?但他卻明白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團隊,讓里皮這樣的世界名帥心甘情愿地為他服務,讓孔卡這樣的球星默默無聞地為之效勞,憑借這一點就夠了。而反觀曾經的中國足協,同樣是外行領導內行,卻常常處于一種權力紛爭之中——大嘴一張,就是典章制度;狂言一出,就能規(guī)劃未來。說一套,做一套,讓人心寒不已,令中國足球一地雞毛。
與低效、無能的足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外行”的劉永灼卻在過去的幾年中,用自己絕對的忠誠和極強的執(zhí)行力,締造了恒大俱樂部今天的輝煌。在整個俱樂部的架構當中,劉永灼并行于里皮,但作為老板許家印的代表,他的位置相當微妙,特別是如何平衡自己和球隊之間的關系,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劉永灼以自己的方式在整個中超俱樂部中樹起了前所未有的職業(yè)標桿。
在俱樂部管理上,恒大沒有套用任何中國俱樂部的模式或經驗,而是迅速將歐洲俱樂部的管理運營方式移植到自己身上。用許家印的話說:“中國足球有什么成功經驗?有經驗為什么搞成這樣?”曾率隊奪得過世界杯、歐冠冠軍和頂級聯賽冠軍的里皮,是公認的世界級名帥,但在當時的恒大俱樂部中,里皮更喜歡“manager(經理)”這個稱呼,他不僅負責球隊日常的訓練比賽,還負責整個比賽團隊的架構設計和建設。在恒大,里皮更像是一位器械工程師,他和自己的團隊負責尋找每一個適合這部機器的零件,然后再親手安裝、調試,維持這部精密機器的高速運轉。
此前,曾有日本記者向里皮發(fā)問:“作為世界超級名帥,你為什么愿意選擇一家中國俱樂部來執(zhí)教?”言外之意,里皮來中國就是為了賺錢。后來,里皮私下向意大利媒體朋友表示:“當所有人都以為我來中國是為了賺錢時,我要告訴他們是錯的。”事實證明,在老板許家印的寬容和信任下,在整個俱樂部保障團隊的高效支持下,里皮如同恒大的“大腦”,他擁有巨額獎金的分配權,同時以高超的執(zhí)教能力和人格魅力,平衡著球隊內部各方面的利益。里皮在球隊管理中的公允性,是球員從內心服從他的基礎,“里皮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做事能一碗水端平,讓所有人服氣”。
規(guī)范而職業(yè)的合作,注定了里皮和恒大的雙贏。里皮幫助恒大實現了走向亞洲足壇巔峰的夢想,而許家印也幫助里皮實現了自己的職業(yè)足球夢想。里皮用自己的專業(yè)和學識,第一次讓中國足壇領教了真正的職業(yè)足球。由此可見,能夠請來里皮,絕對是許家印的一個成功而專業(yè)的大手筆。假如不是里皮,無人能駕馭恒大;假如沒有里皮,也不會給廣州恒大帶來這么強的觀賞力、戰(zhàn)斗力。
可見,以恒大為代表的高投入、市場化、企業(yè)化運作的俱樂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確是促進了中國職業(yè)俱樂部的發(fā)展,然而在取得進步的同時,“瘋狂投入”背后留下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其中最嚴重、也是最可不思議的問題,各大俱樂部無視職業(yè)化和市場化規(guī)律,無視俱樂部的盈利能力。
近幾年,隨著國家層面對足球運動的重視,中超各大俱樂部也開始瘋狂投入。去年初,國際足聯據其轉會系統(tǒng)數據,中超以約1億美元的價格位列FIFA各會員協會國、地區(qū)聯賽轉會費總支出榜第10位,這也是中國頂級職業(yè)聯賽首次進入該榜十強之列。其實,早在2011年恒大地產決定入主職業(yè)足球俱樂部時起,中國諸多財大氣粗企業(yè)開始涉入中超。當時,在16家中超俱樂部中,居然有15家俱樂部與地產企業(yè)有關,一批有實力的地產商開始熱衷于足球,中超聯賽的地產背景越發(fā)濃厚,以恒大、建業(yè)、浐灞、綠城、宏遠等多家俱樂部為代表的“地產熱錢”角力中超,使得當時的賽場儼然成為地產熱錢瘋狂角力的舞臺。
為此,曾有很多人質疑,在中國地產業(yè)發(fā)展形勢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之下,眾多地產商不顧一切紛紛投身足球,究竟動機何在?像恒大這種“瘋狂砸錢”的運作模式明顯背離了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足協競賽部主任戚軍曾向媒體透露:“2015賽季前,僅中超冬季轉會市場就已經超過8億元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二,僅次于英超?!迸c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超二次轉會賣出在國外的球員價值不足500萬元人民幣,當時北京球員張稀哲成為唯一一位轉會到國外聯賽(德甲勁旅沃爾夫斯堡)的中國球員。瘋狂投入與低能產出之間的巨大落差,清晰折射出中國俱樂部“不職業(yè)”的尷尬——中國足球俱樂部職業(yè)化道路已經走了22年,然而至今依然沒有一家俱樂部具備持續(xù)盈利的能力,這就是中國“企業(yè)化”俱樂部真實現狀。
放眼歐羅巴,百年豪門迷人眼
與中國剛剛起步的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相比,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外足球俱樂部則顯得十分的完善和成熟。
目前,國外的足球俱樂部運行機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俱樂部聯賽為樞紐的組織機制;俱樂部經營活動的市場機制;追求市場價值的投資機制;依托于社會的發(fā)展機制;聯盟的自律;政府宏觀管理機制。簡單地說,國外足球職業(yè)俱樂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用獨立的經濟核算,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并按市場收益合理使用資金,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同時,職業(yè)俱樂部積極依托于社會發(fā)展,建立與形成深厚的社會基礎,從而最終促進自身獲得持續(xù)發(fā)展。
各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為了規(guī)范各俱樂部及整個聯盟成員的行為,通過建立規(guī)則和程序來影響聯盟的活動,強化聯盟管理,協調與處理聯盟內部各種矛盾而形成聯盟自律。另外,政府為了維護社會公眾利益,不斷加強對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管理和約束,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帶來持續(xù)不斷的綜合效益,形成了強大的、極具影響力的足球產業(yè)鏈和文化鏈。
皇家馬德里和曼聯兩大豪門對絕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足球俱樂部。在全世界擁有大量忠實的球迷擁躉。經過100多年的運作,皇馬和曼聯足球俱樂部均已成為全球著名的產業(yè)品牌和文化符號。
哈佛商學院在皇馬俱樂部的案例分析報告中曾這樣寫到:這是世界前20大品牌中唯一一個從首席執(zhí)行官到球員都非常有名的品牌。全球大約有28.7億人正在關注皇家馬德里。目前,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品牌價值位于歐洲各大俱樂部前列,達到10億美元。足球俱樂部品牌有利于贏得球迷對俱樂部及其產品的忠誠;吸引各年齡、各階層的人,使品牌長壽;使俱樂部獲得低廉的市場營銷費用,提高俱樂部經營效益。這對于我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品牌創(chuàng)建將提供極大幫助和啟示。
在大牌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共同努力下,在職業(yè)俱樂部成功運營下,至今皇家馬德里已奪得過10次歐洲冠軍杯冠軍(奪冠次數第一)、32次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冠軍(西甲第一)、19次西班牙國王杯冠軍、9次西班牙超級杯冠軍、2次歐洲超級杯冠軍。
球隊的成功使皇馬擁有眾多的擁躉,這是皇馬品牌不斷提升的基石?,F俱樂部主席弗洛倫蒂諾曾說過,人們不光是看球,他們還想得到娛樂?;蜀R歷來倡導攻勢足球,這就是皇馬為什么吸引眾多追隨者的原因。消費者對品牌的高度投入是因為品牌代表了質量,球迷很少改變他們的忠誠,皇馬不只是銷售質量足球,而且也在銷售一種經歷。對皇馬球迷而言,皇馬代表了情感和非凡的領導力,成為俱樂部會員不僅僅基于優(yōu)先權,它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人們喜歡與成功聯系起來,生活中不成功的人和成功的品牌聯系起來會得到一種心理安慰,自己作為俱樂部大家庭的一部分,能提高球迷自尊,也能增加他們的歸屬感。
英國足球經濟學家丹·弗萊徹認為,皇馬品牌的成功原因是除了作為一支頂尖足球俱樂部經營以外,皇馬還從事了零售業(yè)、批發(fā)業(yè)、商業(yè)、餐飲業(yè)、金融服務和廣告媒體的經營。有專家指出,皇馬成為一個成功品牌的原因是:(1)皇馬成功地實施了品牌延伸戰(zhàn)略;(2)由于皇馬俱樂部過去在球場上的成功,使得皇馬品牌比其他俱樂部的品牌更強大;(3)皇馬所采用的巨星政策,幫助支持者和俱樂部形成牢不可破的關系紐帶。近幾年皇馬商業(yè)和相關活動得到快速的拓展,在國外有數百家專賣店。此外,皇馬俱樂部還經營保險信用卡、儲蓄賬戶、旅館、休閑設施、甚至組織球場婚禮和在其他歐洲俱樂部投資。賽季前,到美國、遠東和亞洲進行商業(yè)比賽,鞏固了作為國際品牌的地位。
皇家馬德里俱樂部主要依靠三大收入來源:即電視轉播權、商業(yè)經營收入和門票收入。以皇馬2013-14賽季財政為例,這一賽季皇馬總收入為6.039億歐元,比前一年增長了10.9%。除去球員轉會的盈利,俱樂部的經營收入也達到5.596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5.5%,其中電視轉播權收入1.98億歐元(占35.5%);商業(yè)經營收入1.95億歐元(占34.8%);門票收入1.48億歐元(占26.5%)。皇馬足球產業(yè)的成功使之有能力進一步促進球隊的成功,進而形成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與西班牙的皇馬一樣,來自英國超級聯賽中的曼聯俱樂部則是世界上又一明星職業(yè)俱樂部的典范。
很難想象,138年前(1878年)由一群愛好足球的火車車廂制造工人組成的一支名為紐頓·希斯的球隊,會在后來成為一個令全世界所有球迷驚嘆的“大豪門”,一個影響全球足壇的“大品牌”。曼聯發(fā)展的歷史,在20世紀初、20世紀60年代中及90年代經歷了3次高峰期,曼聯曾多次奪得英國聯賽冠軍、足總杯冠軍,以及歐洲聯盟杯冠軍。然而,曼聯當時的老板愛德華茲并不滿足于賽場上的輝煌,隨著大筆的電視轉播收入和足球相關產品的熱銷,極大地刺激了曼聯老板的雄心,他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足球運動潛藏著的巨大商業(yè)利益,1991年曼聯公共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在倫敦股市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個股票上市的歐洲俱樂部。這一舉措在當時來說是完全反傳統(tǒng)的,因為在固有的足球俱樂部運營模式里,股權只掌握在大股東和俱樂部官員手里,根本不可以被流通買賣。曼聯的經營理念就是“健康有序”,股票上市后,在收獲了球迷和股民資金的同時,還提高了曼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這就把當時歐洲足壇的那些獨裁和暗箱操作區(qū)別開來,從而讓這艘“紅魔號”足球商業(yè)巨輪行駛在正確的航道上,避免碰上暗礁、遭遇暴風雨。
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有專家指出,資本、金錢和擁躉的無限擴張絕不是曼聯俱樂部追求的單一的、終極的目標,品牌的推出、偶像的建立和足球文化的營造才是曼聯最大的成功之道。提到曼聯的“球星效應”無論如何是無法繞開貝克漢姆的,這位前曼聯的7號、前英格蘭國家隊隊長以及英國體育產業(yè)獎獲得者,已經作為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無形資產永遠沉淀在曼聯俱樂部的生命年輪中。
相比之下,中國職業(yè)俱樂部足球文化和無形資產太薄弱了。球隊不僅沒有像羅納爾多、C羅、小貝、魯尼這樣的精神領袖,很多俱樂部甚至連固定的隊名都沒有,有的甚至連固定的主場也沒有。比如杭州綠城10年間幾乎更換了10個隊名。遼寧宏運近20年時間更換了8個城市、10個主場。如此頻繁更迭,足球文化積淀還從何談起?知名足球專家顏強分析形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指出,“譬如英國的俱樂部,在創(chuàng)立初期,全部是基于社區(qū)。代表的是一個社區(qū)人群的利益、球迷的訴求,具備很強的社區(qū)代表性,是當地文化形成的一個載體。而中國足球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很多條件不具備、改革思路不清晰,譬如聯賽到底是誰的聯賽、俱樂部主體到底歸屬是誰沒有明確。發(fā)展到今天,難得有幾支球隊不變換隊名、不變換球隊所在地。而且中國很多俱樂部的投資人,都還是有著很強利益訴求的人?!?/p>
再看看職業(yè)化程度非常高的英超聯賽,三星公司贊助切爾西10多年,但也不能在切爾西的隊名上加上任何三星的名字,“在歐洲,足球不是商業(yè)體,是一種文化載體;俱樂部不是商業(yè)機構,不可能因為你有錢就買走地區(qū)代表性。俱樂部最珍貴的是無形資產,是不可以買賣的。改革方案中提出這樣的建議,從中國足球目前的發(fā)展情況看,實現有難度,但卻是足球文化發(fā)展不能不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