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薇薇
摘 要:從網絡時代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新問題出發(fā),就網絡對高校學生帶來的影響和對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作了比較清晰的闡述,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思路與對策,這對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更好的應對網絡的挑戰(zhàn)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字:輔導員;網絡化管理;學生工作;思路和對策
1 前言
高等學校輔導員影響力包括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兩種不同的類型[1]。權力性影響力,即輔導員所在高等學校賦予其的職權所產生的影響力,其特點是強制性、不可抗拒性,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服從;非權力性影響力,即由輔導員的品德、知識、才能、氣質、作風等因素構成的影響力,其特點是建立在尊重、信服的基礎上,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高等學校輔導員的影響。近些年來,由于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等學校輔導員的這兩種影響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當我們的大學生們正以積極的姿態(tài)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時,高校輔導員如果仍然緊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證實,不求突破,必然無法適應新的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zhàn),是高校輔導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2 學生工作中的新問題
2.1 網絡信息垃圾容易扭曲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廣泛性、迅速性、國際化的特點,其信息內容具有豐富性、實效性和不確性的特征,這也給網絡信息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致使網絡信息“寶藏與垃圾齊飛”,“精華與糟粕并存”。一些信息大國利用其經濟和技術實力,利用網絡超地域性來傾銷他們的文化,傳播他們的政治、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力圖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還有網絡的傳黃現(xiàn)象很嚴重,這給互聯(lián)網絡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污染。網上的這些思想文化有時有很大的欺騙性,極易使缺乏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受蒙蔽,而導致迷失生活和學習的方向。
2.2 網絡的虛擬性嚴重影響了校園班級集體的建設
網絡的特點之一是“虛擬性”,“虛擬實在”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造成了人們交往方式的重大變化,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重大變化。由此帶來了權威的削弱,導致主導價值觀念、社會公共權威以及教育者權威的削弱,使得傳統(tǒng)社會調控的功能在逐漸喪失。一些學生不能實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和虛擬之間的角色轉換,形成心理錯位和行動失調。網上的人際交流,缺乏和同學的交往和溝通,有的學生更是難以自拔,人際關系疏遠,導致孤獨、冷漠等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嚴重影響了校園班級集體的建設。
2.3 高校輔導員不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生管理工作
面對網絡的沖擊,部分高校輔導員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及應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格素質。對高校輔導員來說,對于網絡這一領域不甚了解或只是略知皮毛,不具備較高的網絡知識和英語水平,而且明顯落后于青年大學生。因而也就有可能缺乏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格魅力及親和力。另外,大學生在深入網絡生活并漸漸習慣于網絡這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溝通方式后,必定要求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夠采取更為民主、更為自由、更為生動的方式進行。對此傳統(tǒng)的高校輔導員顯然還沒有充分的準備。
3 網絡化管理的思路和對策
3.1 夯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形成高等學校輔導員的正能量感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也是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十七大報告從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角度論述了以人為本的豐富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主體間性教育模式,是在承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主體前提下形成的一種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突出人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是對傳統(tǒng)單主體教育模式的時代超越,是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先進教育理念[2]。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線的高等學校輔導員,必須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學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要注意以學生為本,改變原有的管理教育方式,通過多種手段方法加強與大學生的密切聯(lián)系,以服務學生為出發(fā)點,以學生健康成長為落腳點,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最終目的,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2 打造大學生網絡工作平臺,重建高等學校輔導員權力性影響力
利用網絡微博打造網絡條件下的大學生工作新平臺,是高等學校輔導員進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輔導員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載體,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轉變高等學校輔導員權力性影響力的傳統(tǒng)工作模式,提高大學生對于輔導員權力性影響力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高等學校輔導員借助網絡微博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將輔導員權力性影響力的強制性寓于網絡微博的傳播性和交互性之中,變 “命令”為“傳播”,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接受度、認可度;與此同時,高等學校可以借助網絡微博實現(xiàn)大學生工作信息化、公開化和透明化[3],輔導員能夠及時搜集大學生的各種意見和建議,進行有效的上下交流、溝通,形成及時的反饋意見,可以增強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目中的認同,樹立教育者的威信,真正恢復和發(fā)揮高等學校輔導員權力性影響力,并在大學生群體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3.3 開拓個人展示新領域,塑造高等學校輔導員非權力性影響力
網絡微博的健康發(fā)展開辟了高等學校輔導員塑造非權力性影響力的新領域,輔導員利用網絡微博的諸種特性,可以創(chuàng)新溝通渠道、拉近輔導員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塑造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特色和大學生心理訴求的高等學校輔導員形象。雖然網絡微博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沖擊了傳統(tǒng)的高等學校言傳身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但也為高等學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便利的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和環(huán)境條件:通過“關注”學生網絡微博,隨時跟進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趨勢,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時代性、時效性和針對性;以“私信”功能為渠道,為特殊大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避免引起大學生的負面情緒和極端行為出現(xiàn)。此外,網絡微博便捷性的即時傳播、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可以協(xié)助輔導員充分展示自己,加強大學生對輔導員的情感認知:隨時了解最新鮮的熱點資訊,運用網絡熱詞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平等交流,這些都有利于增強輔導員的個人魅力,為塑造其非權力性影響力“加分”[4]。
3.4 遵循網絡文化的客觀規(guī)律,營造全新的網絡文化氛圍
高校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精”、 “全”、“新”、“近”等特點,把網上內容與大家身邊發(fā)生的人和事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其貼近讀者、貼近生活,更加激發(fā)師生愛國愛校熱情,主動營造全新的網絡文化氛圍。高校輔導員不能回避網絡文化的客觀規(guī)律,必須用先進的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氛圍,從而豐富和發(fā)展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應該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利用電子論壇、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傳輸方式進行有說服力的、有針對性的宣傳和溝通,把科學理論灌輸和滲透到大學生頭腦中去,培養(yǎng)是非判斷能力,讓他們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鑒別,學會選擇,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觀念的侵襲。
4 結語
總之,面對信息網絡化的挑戰(zhàn),高校輔導員必須認真研究新時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心須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正確認識網絡文化的沖擊,遵循網絡文化的客觀規(guī)律,營造全新的網絡文化氛圍,同時加強網絡道德宣傳教育,規(guī)范學生上網行為,引導學生增強辨別能力和抵抗誘惑的能力,取利避害,更好地發(fā)揮網絡的積極作用,為培養(yǎng)21 世紀的新型人才作出我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有的貢獻,幫助和引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 教社政[2004]16號),2004.
[2] 錢珺.高校輔導員網絡微博的影響力提升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4):269.
[3] 楊立淮,徐百成.微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8):79-80.
[4] 張兵.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1,(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