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起蛟
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會造成學生物理學習的心理障礙,對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負面影響,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很大的困惑。因此,教師要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認識、分析和掌握學生學習物理時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防止過多物理學困生的產生,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提升物理能力。
關鍵詞:物理;心理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8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09
隨著物理教學改革的發展,迫切地需要人們去認識、分析和掌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而且這也是我們教師進行物理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的活動水平為基礎,離開學生心理基礎的教學,必將違反教學規律,遭到失敗。這就要求我們去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心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其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配合教師,把這門課程學好。
一、非本質因素的干擾,造成思維混亂
物理問題往往都是多因素的問題。這些因素中,有的是物理問題的本質因素,而有的則是非本質因素,它們對本質因素往往起掩蓋和干擾作用。比如,有的學生只把完全平動的物體看做質點,而有轉動的物體不能看做質點。
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物理事實、現象的本質因素。雖然有的本質因素以較隱蔽的方式存在,但只要搞清物理要領的內涵、外延和物理規律的意義,就能較好地抓住本質。而對于轉動的物體能否看作質點的問題,要求學生確切弄清質點的含義,就會了解,無論它是平動還是轉動物體,無論其組成材料如何,只有其大小、形狀在研究問題中足夠小,就可以把它看作質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時抓住本質,排除非本質因素的干擾。
二、日常生活中觀念負遷移的作用
物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學生常常能感受它。因此,在學物理之前,對所研究的部分對象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認識,并形成各種觀念,其中有部分是不科學的,不正確的。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原有的認知結構往往會對物理要領形成一種負遷移的作用,影響形成準確的科學結論。例如,學生對“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錯誤觀點和“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不甚理解。可采用舉例討論的方式解決,經過討論,方可使學生體會到原有觀點的錯誤,從而對力和運動知識有了深一步的認識和正確理解。
針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不科學、不正確的觀點,可采取以下方式排除其心理學習障礙。
1.針對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對問題的看法,以充分暴露錯誤,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相互爭論,有錯誤及時予以糾正,這是一件好事。
2.安排實驗或事例。使學生在看實驗、做實驗、解釋事例的過程中領悟到原來想法有錯誤,但此時學生雖然對問題認識的清晰度還很不夠,然而卻已形成了正確解決問題的迫切意念。
3.教師用正確的要領規律、科學的思維方法,嚴密細致的解釋和推論問題的因果關系,使學生對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清晰的物理圖象。
4.讓學生自己運用正誤比較辦法,求得對正確要領的徹底理解。還可運用一些典型事例或類似的典型問題讓學生分析思考,教師則進行必要指導,在練習和運用中將知識鞏固。
總之,對學生在學物理知識時原有認知水平,應正確認識,正確分析和對待,對其錯誤看法予以糾正。
三、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
所謂“思維定勢”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傾向性準備狀態,影響或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或形成的現象。學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思維定勢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學習其他有關知識或需要創造性思維時,思維定勢的負遷移就成為一種思維障礙,影響新的物理知識的學習。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判斷,直接影響力的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的直覺判斷,降低知識應用的正確率。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思維定勢的負作用,防止出現思維定“死”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中,除了定勢訓練以后,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安排適當的反例,這些反例與前面的定勢訓練問題相似,引誘學生上當,當學生套用前用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而發覺錯誤后,自然在以后的思維活動中拉起了一條警戒線,不會再因大意而出錯。
四、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上的心理障礙
學生在聽課時伴隨著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教師的興趣密切相關。只要教師信賴學生,尊重、愛護學生,不刁難、諷刺、挖苦學生,而且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從事教學以良好的友善熱情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更不要存在偏見,這樣方可消除學生心理,贏得學生的信任,才能使學生充滿信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以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帶有親切的教態,這樣,方可形成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從內心感到教師是在與他們共同商量,共同探討問題。這樣,會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這也無形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參與進來,師生可以很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
五、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障礙
好奇心理,好勝心理,求索心理,科學的懷疑心理都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而對于消極的,如發散心理,惰性心理,畏懼心理,針對這些,我們作為教師,應積極去發現,去幫助這些學生,這里只研究一下學生的畏懼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看到復雜問題或較難問題就不敢想下去,擔心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不敢大膽創新,不敢進行“猜想”,這種心理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大敵。
針對這種心理,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指導他們正確對待困難,要讓他們對“錯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給學生講述許多科學家在多次失敗后取得成功的生動事例,讓學生真正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這至理名言,指出“錯誤”并不可怕,在所難免,關鍵是吸取教訓,取得經驗。引導學生像對待生活中的困難一樣,跌倒、爬起、再前進,只有這樣,能力才能提高。
總之,解決普通高中學生學習物理心理障礙是一件非常復雜工作,因為它無論從個體間存在的差異來看,還是從目前課程內容來看,或者從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學校家庭、社會整體來看有其潛伏性、客觀性和必然性,所以我覺得要想減少學習物理困難生的數量,防止過多學習物理困難生的產生,就首先必須懂得困難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以防為主,防止和轉化并舉的控制措施,并給予專門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