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玲
摘 要:傳統的課程過于關注知識和技能,而讓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他價值成為附屬,變得可有可無。這種教學結果是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關鍵詞:教學內容;學生;家庭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5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26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努力探索教學新模式,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良好的習慣,并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下面我就影響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的因素談幾點體會。
一、教學內容方面
現實的、有意義的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不只會做題就行了,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能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學習數學真有用。
(一)現實性
數學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大部分可以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教師應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學身邊的數學,使數學學習真正融入生活之中。如“圓的認識”一課,從自行車輪胎為什么是圓的導入新課,鞏固應用階段,可安排這樣的問題:“人們在觀看表演時,總是自覺地圍成一個圓形,你能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釋一下嗎?”
(二)趣味性
布魯納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的內在的興趣。”只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都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搞競賽等,都能達到這一目的。
(三)挑戰性
頻繁的提問,簡單問題的羅列會使學生索然無味,失去對數學的興趣,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教師應創設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用數學知識特有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二、學生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外因須通過學生的內因來起作用。
(一)明確的學習目標
小學生年齡很小,許多大道理可能難以理解,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幫助學生制定遠期或近期的學習目標,并隨時督促并幫助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這將有利于學生積極情感的養成。
(二)持久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即為激發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導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的過程。包括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父母的獎勵、教師的表揚、獲得優秀成績、評定優秀學生等等,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這種被外部條件激發而來的學習動機,可稱為外部學習動機。它對學習活動的影響較小,維持的時間也比較短暫。外部條件一旦“時過境遷”,那么,被其所激發起來的外部學習動機也就會隨之而“灰飛煙滅”。如對學習的需要、好奇心、求知欲、興趣、情感、理想、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要轉化為學習動機,這種由內部心理因素轉化而來的學習動機,可稱為內部學習動機。它對學習活動的影響較大,維持的時間也較長久。如一個學生對某門學科有濃厚的興趣,他就會樂此不疲地學習這門學科,甚至終身不變。
三、家庭方面
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家庭的一員,家庭環境的好壞也必將影響學生的發展。(1)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家長要做孩子的第一任教師。(2)家校多溝通。通過家校聯系讓家長了解學校、班級近期教育內容,學生成長的教育氛圍和在校表現,同時也讓教師了解學生在校外的情況,以正確地把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家校的聯系過程中,可以增加和培養相互間的感情,把師生之愛和親子之愛融為一體,同心協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統一。
總之,影響學生形成積極情感、正確態度、良好習慣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師、學生、家長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相信我們的學生肯定會在數學學習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正確的態度、良好的習慣,從而更好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 白銀科.淺析構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新模式[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1(2).
[2] 丁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