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虹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它是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互助性學習方式。目前,小組合作學習雖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著一些低效現象。這些低效現象制約著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低效表現;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2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48
一、教學低效化的表現
(一)合作活動表面化
1.教師對討論的內容和時間安排不夠從容。很多時候,教師怕教學時間不夠,往往是在問題剛提出來,學生還沒有進行思考,就開始進行啟發引導或直接給出近似的答案,使問題形同虛設,致使討論變得毫無意義。
2.教師對問題難易把握得不準確。設置問題要么過于簡單,問題拋出后沒有等到討論就有學生開始搶答,根本無需思考和爭論,學生缺乏思想碰撞,導致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純粹流于形式;要么設置的問題過于復雜,學生無法切入,容易冷場。
3.教師對角色的落實不到位。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雖然是按照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并進行搭配,但如果沒有明確分工的話,基礎好、語言能力強、富有自信心的學生發言積極,既自主發言,又要代表小組發言。有時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也不讓學習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就成了課堂上的“看客”,漸生惰性,對上課漠不關心,對學習信心全無,更難談全面發展了。
(二)教師評價表象化
1.教師評價表象化,形式簡單。在學生心目中,特別重視教師對自己的看法。而多數時候,教師總是寥寥數語,蜻蜓點水,便開始進行下面的教學,不讓學生展示討論合作的成果,也不進行有效的總結。多數時候的點評也只是簡而又簡的“好”“不錯”,這種評價往往是學生的自尊很受傷,讓學生產生被輕視的感覺,辛苦的勞動沒被重視,挫傷學生探究鉆研的主動性。
2.缺乏同學間的評價。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結束后,會有一個展示過程。此時,教師對展示結果予以積極評價,在大多數課堂中,忽視了同學間的糾錯和評價這個環節。
二、解決合作學習中低效的策略
(一)加強認識,更新理念
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小組合作理論的相關知識,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育理念,引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能體驗,實踐,參與到小組討論學習上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要改變教學方式,也要調整自己的評價方式。只有不斷加強認識,更新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小組討論學習。
(二)提高技能,靈活應用
教師要努力提升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教學技能,比如,會對合作學習進行分組指導;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設計好合作學習的內容、時間等;還要會預見合作學習在課堂上的實施的具體過程,靈活掌握合作學習的時機,能自如地將教師講授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樣不斷地反復實踐,不斷地反思總結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逐漸形成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合理分組,明確分工
教師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分組時,教師既要考慮到性別、性格、學習、紀律等方面的因素,又要考慮每組總體水平的基本平衡,以保證小組之間競賽的公平性。此外,教師要讓學生合理分工。
(四)科學評價,積極引導
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習結果予以科學的評價,更要對整個學習過程給予高度的評價,還需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既要有教師評價,又不能缺少同伴評價。同伴評價對于今后幫助學生提升評判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做到科學評價,積極引導。
(五)注重心理,培養品格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比如,依賴,缺乏責任感,自卑等這些不良心理都會影響合作學習的實施,所以教師要及時發現并糾正這些不良心理,找準切入點,有意識地對不愿合作、不善合作、不會合作的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品格。
總之,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我們要發揮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大功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讓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方式真正為我們的教學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