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南+包歡歡+鄧海恩
【摘 要】針對當前衛生類中職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醫療實訓設備的嚴重不足、實訓教學的生產真實性不夠、專業教師隊伍脫離臨床實踐,不能滿足頂崗實習醫院盡快適應崗位需求的情況,以學校附屬醫院為試點,通過院校合作、健全運行機制、創新“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醫院贈送儀器設備共建實訓基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式創新了院校合作模式,為培養醫學檢驗急需高素質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條引領衛生類中職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院校合作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新途徑、新模式,推動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
【關鍵詞】醫學檢驗 院校合作 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63-02
一、實施背景
(一)傳統合作模式不能適應大環境的變革。在廣西有十多所開設有醫學檢驗相關專業的醫學院校,培養出優秀的醫學檢驗人才,適應市場需求,是各院校的共同目標,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學校雖然地處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有獨特的地理優越性,但是還依舊按傳統上等著合作醫院上門找合作的方式,明顯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為此,無論是為貫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還是落實十八大“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我們必需積極探索和創新院校合作的運行機制,探索推動院校合作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以提升學校服務于現代衛生醫療體系和現代衛生職業教育體系的能力和成效,提升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與競爭力,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臨床實踐教學條件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自從學校主體校區從合浦縣城搬遷至北海大學園區后,地理位置遠離了醫院,在新校區難以解決臨床實訓教學的問題。若新建仿真式實訓室,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購買醫療檢驗設備,這是很難實現的。這種情況在廣西,甚至全國,各中職衛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辦學中基本存在設備短缺、與醫院使用的設備脫節等情況。由于實踐教學環節的脫節,導致學生不能滿足頂崗實習醫院盡快適應崗位需求的情況等方面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標
通過主動出擊,走訪調研,借助學校在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即老欽州地區)的影響力,強化學校與各醫院的聯系,在保障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的前提下,了解合作醫院意愿,向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贈送部分檢驗醫療設備,合作共建與醫院檢驗科工作場所貼近的實訓基地,基本達到真實情景教學實訓,對應工作崗位、工作流程,提高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為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到醫院輪崗進行階段見習,打下良好的實踐技能基礎,實現了“學校仿真臨床實踐學習——附屬醫院階段見習——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的無縫對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探索出一條醫院贈送儀器共建實訓基地的院校合作的新途徑,創新了院校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三、實施過程
(一)贈送醫療設備,共建實訓基地。為了深入了解當前醫療衛生行業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及能力和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本專業項目組成員于2013年6月至8月、2015年2月,先后共對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64家醫院進行了2次較大規模的調研,期間我們掌握了有意向向學校贈送儀器設備的潛在醫療單位,首先是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提出贈送意愿。經報告學校領導,學校領導出面與醫院方領導溝通,確定贈送儀器價值、贈送形式、交接時間,學校提前正式發函至醫院方,雙方領導簽訂贈送合同、合作共建協議。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為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贈送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臺(分別為日本東芝40RF、美國德靈RXL),去離子水處理機等一大批儀器,總價值超50多萬元。學校與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掛牌建立院校共建實訓室,為我們建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基地解決了部分資金困難的問題。
(二)建設仿真模擬實訓室,優化實踐教學條件。借助國家示范校建設成立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的力量,結合深入各醫療機構調研的總結,提煉相關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與醫院專家共同探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確定崗位職業能力和技能要求,用于指導實訓基地建設仿真模擬醫學檢驗技術實訓基地,達到優化實踐教學條件的目的,有利于開展貼近于臨床崗位的實踐技能教學。
(三)利用院校共建仿真實訓室,對接崗位強化實踐技能教學。利用院校共建實訓室,充分開展對接崗位的實踐技能教學,多方面對接核心課程的教學。在臨床檢驗方面,利用實訓室的血細胞分析儀、血凝儀、尿液分析儀、顯微互動系統等與臨床檢驗科崗位一致的設備,強化典型工作任務的教學與訓練,如開展血常規檢驗、止凝血檢驗、尿液常規檢驗、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脫落細胞檢驗等;在生物化學檢驗方面,利用獲贈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去離子水處理機等生化檢驗設備開展與臨床崗位對接的示教教學與學生實踐操作,由于儀器昂貴的原因,要開展此類實訓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微生物檢驗方面,除了傳統的器械配置,我們增加了藥敏分析儀等儀器,盡量與臨床檢驗崗位對接。與此同時,我們利用院校合作這一平臺,借助檢驗行業專家的力量,共同編寫與臨床檢驗崗位對接的《臨床檢驗實訓指導》、《微生物與寄生蟲檢驗技術實訓指導》、《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實訓指導》等多本院校合作共同開發的創新實訓教材。以國家示范校建設為契機,院校贈送設備建設,整合建設仿真實景實訓室及院校合作共同開發對接崗位的創新實訓教材,既縮小學生接近臨床的距離,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的專業教師也得到了更多的教學資源,有助于開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
(四)以附屬醫院為試點,創新培養模式。為了更好落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學校附屬醫院為試點,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按照“理實一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安排上推行彈性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內容對接醫院檢驗崗位的動態機制。根據崗位對檢驗人員需求情況,安排學生到醫院開展臨床見習、實習,并根據醫院人才需求及時調整相應的教學模塊。在教學區域上實現“醫院、學校”產教一體,根據教學模塊內容及特點,安排學生在相應崗位開展階段性見習及實訓。得益于校內仿真實訓室的建設成功并投入實踐教學,學生到醫院進行階段見習及頂崗實習,學生更容易適應臨床崗位,得到附屬醫院檢驗科帶教老師的充分肯定。
四、保障條件
(一)院校合作基礎深厚。學校建立于1958年,在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乃至附近的珠三角地區各醫院,有著深厚淵源與傳統的良好合作關系。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2004年始設置,到現今有近三十多家合作良好衛生醫療機構作為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另外,學校附屬醫院,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是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床位數達到四百多張,其規模在同類衛生學校中亦是屈指可數。功能齊備的附屬醫院,為我們開展階段見習及“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作為院校合作的后盾及試驗基地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二)辦學條件優越。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自治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具備良好的教學環境及雄厚的師資隊伍,完善的各項管理制度,為項目實施提供強有力的軟硬件支持。
(三)經費得到保障。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資金專項支持,各級政府部門、學校領導的支持,這些強有力的支持為項目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主要建設成效
(一)形成良好的院校合作機制。學校與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按計劃相互履行義務和責任,一方面學生及時得到臨床頂崗實習的機會,解決學校、學生后顧之憂;醫院提供實習場所,解決工作人手不足問題,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合作共贏機制。
(二)全面提升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設能力。學校國家發展改革示范校建設以來,院校合作更加密切,我們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為院校共編教材提供機遇。合作院方先后共有21人次參與到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近8本校本教材的編寫。如北海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陳家堅主任、北海市中醫院檢驗科李軼春主任、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嚴芝光主任、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劉春利主任、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張素華主任、浦北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吳勇主任等,先后參與編寫《臨床檢驗實訓指導》、《微生物和寄生蟲檢驗技術實訓指導》等實訓創新教材。這些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得我們的實踐教學更加貼近崗位要求,培養出的學生更受醫院的歡迎。
(三)學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通過院校合作,專家指導學校建設校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及實訓基地,使得學生有了貼近臨床崗位的技能訓練場所,學生更感興趣,更愿意參加實訓,檢驗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見表1。
2014年度北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技能操作比賽,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有30人次獲一、二、三等獎。2015年5月學校派出2013級檢驗專業班業忠、詹艷怡、梁坤妹三名同學參加在河南信陽由國家行業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衛生職業院?!爸嗅t藥社杯”檢驗技能競賽榮獲團體二等獎、個人單項二等獎等十個獎項,實現歷史性突破。
(四)為衛生類中職學校謀求醫院合作探索新模式。通過院校合作,共建實訓室,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機制。醫院無償贈與學校醫療儀器,完善實訓室的建設,解決了兩大難題:一是實訓設備的生產性不夠,二是實訓教學的生產真實性不夠。學校通過整合資源,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實訓基地的功能,為本地區醫學檢驗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實訓場所的功能完善,學生能更好的對接臨床醫學檢驗崗位,進一步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
良好的合作機制,有著非常廣泛的示范作用,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引領下,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也引來了多家醫院贈送醫學影像設備。
六、結論
1.院校合作的關鍵在于尋求雙方利益共同點,通過合作實現“雙贏”或“共贏”乃至“多贏”,僅對學校有利的合作,醫院不會愿意,僅對醫院有利的合作,學校不會愿意長久地進行,都不利于院校合作。找到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平衡點是實現學校與企業長期合作的關鍵。
2.通過醫院免費贈送醫療設備的院校合作模式的探索成功,在節省學校對專業的硬件投入,解決教學與醫院崗位脫節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資金不足問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升專業建設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示范性,值得其他衛生類職業院校建設中借鑒。
【作者簡介】李富南(1981— ),男,廣西靈山人,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教研室副主任,講師、臨床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教研及臨床檢驗工作;包歡歡(1985— ),女,廣西合浦人,北海市衛生學校助理講師、臨床檢驗師。研究方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及臨床檢驗工作。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