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劉起+麥新
【摘 要】以南寧市第一中學為例,在對“豐”字課程體系、校園實文化進行簡要解讀的基礎上,探討“豐”字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其對學校實文化建設的影響。以期為其他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應用、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及學校文化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體 豐字課程 實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66-02
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提出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的精神,本文以南寧市第一中學為例,探討“豐”字課程的構建及其對學校實文化建設的影響,以期為其他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應用、課程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一、“豐”字課程與校園實文化概述
(一)“豐”字課程概述
學校為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化的發展,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三級課程進行二次開發,構建由基礎課程、綜合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豐”字課程。
“豐”代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靈活多變。“豐”字中間的一豎代表“基礎課程”,“豐”字的三橫分別代表綜合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活動課程。四類課程相輔相成,逐步深化,從而確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落實,共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確保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基礎課程主要是根據學校實情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即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與課程標準等相吻合的課程。綜合選修課程主要包括對國家必修課程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的拓展部分、國家選修課程中的部分內容以及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主要是針對某一問題,以課題的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課程。活動課程是以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而開設的課程。
(二)校園“實”文化概述
在近百年的辦學歷史中,學校踐行“厚德·尚實·勤勉·報國”校訓,其中,“厚德”是基礎,“勤勉”是途徑,“報國”是目標,“尚實”是價值觀,是校訓的核心。同時,“尚實”需要“厚德”的支撐,需要“勤勉”的作為,需要“報國”的志向。
“尚實”簡稱“實”,代表思想唯實、作風務實、工作求實。“思想唯實”就是要始終以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工作,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校工作落實的成效是否切合實際為標準,以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科學有序地運行。“作風務實”就是要說實話,吐真言,辦實事,求實效,全面促進學校的發展,以取得師生、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認同。“工作求實”就是要抓好工作的落實,就是要在解決學校實際問題上下苦功夫,腳踏實地,實打實干。
二、基于實文化的“豐”字課程 構建
文化能夠決定課程的品性,能夠為課程設定邏輯規則及范疇。基于此,學校以“實”文化為基礎,從以生為本、以師為本以及以校為本三個方面開發課程資源,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改進,從而構建了“豐”字課程。
(一)以生為本,構建“豐”字課程
新課改提出“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確立“以生為本”的思想,以學生各方面的現狀為依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優質課程資源。
自2009年起,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對基礎課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開發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各個學科開發了導學案,構建了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已經設計并優化了重點課導學案,初步構建了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另外,地理組開創性地構建了基于鄉土案例的高中地理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并將該模式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綜合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活動課程方面,學校也結合學生實際,開發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微微星光,匯成大愛》活動課程。它經歷了“根植學校歷史,孕育課程理念”“立足感恩課題,淀積課程經驗”“融合社區文化,共建課程資源” 以及依托“微光團隊,構建課程平臺”等四個過程。在課程開設的過程中,設計并開展了保護邕江、愛心幫扶老人以及慰問抗戰老兵等一系列活動。
(二)以師為本,構建“豐”字課程
師本課程是指教師以自身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對他人課程進行轉化、改造、拓展,自主研發出來的課程。與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相對比,師本課程更注重課程的有效性以及課程的教育效果。
學校結合教師實際,開發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比如,侯劉起老師以南寧市典型的住宅區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問卷調查、計算、實驗以及實地測量等方法開設的《正午太陽高度視角下的住房選擇》研究性學習課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該課程被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立項為2014年地理研究性學習項目并成功結題,在《地理教學》上發表。
劉林老師通過課堂講授、校外專家講座(地震局)、學生參觀考察以及學生校內演練等形式開發了《南寧一中防震減災校本課程》綜合選修課程,借助知識學習、知識競賽以及板報制作等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防震減災的能力。
王岡老師通過案例搜集、學生動手實踐、總結反思、編寫教材等形式開發了《創造發明》綜合選修課程,并通過課堂啟發、課后訓練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近幾年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在王岡老師的帶領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次、二等獎6次、三等獎10多次。獲明天小小科學家提名獎一次。獲“未來杯”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二等獎1次。獲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3次、二等獎11次、三等獎4次。獲廣西發明創造展覽交易會中小學生發明創造活動特別獎4次。申報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
(三)以校為本,構建“豐”字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結合實際,開發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比如歷史組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調查以及課堂講授等形式開發了《一中之友徐霞客》綜合選修課程,并在課堂講授、實地調查以及研讀《粵西游記》中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對學校的熱愛。
學校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足球),體藝組利用這一優勢,通過組建足球俱樂部、校內訓練、參加比賽等形式開發足球活動課程。近幾年,學校向武漢體育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輸送足球人才30多名。在近幾年的各類體育比賽中,學校獲得市級獎項22次,區級獎項20次,國家級獎項10次,并多次代表南寧市到區內外參加比賽。
三、基于“豐”字課程 的校園實文化建設
在“豐”字課程構建的過程中,學校實文化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升華。在“豐”字課程構建之初,學校就發現這是一個很寬泛的科學范疇,而且理論性強,任務重。因此,學校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工作,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充分解放思想,并最終樹立了新的理念,即到校外尋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指導、在校內組建領導小組及專家團隊。在校外與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地震局、廣西氣象局、廣西自然博物館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校內建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由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專家團隊。凸顯、充實了學校“思想唯實”的實文化。
在基礎課程方面,各學科結合學生實情開發了導學案,構建了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在綜合選修課程方面,學校共開設校本課程50多門。在研究性學習課程方面,學校共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100多個。在活動課程方面,學校開展足球教育、科技教育、微光志愿者活動等。凸顯學校“作風務實”的實文化。
另外,在“豐”字課程體系構建之初,學校就建立了相應的監督、評價機制。領導小組和專家團隊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應用進行跟蹤,一旦發現問題,就馬上著力解決。當一時不能解決時,就向高校及科研院所尋求指導。凸顯學校“工作求實”的實文化。
四、結語
本文以南寧市第一中學為例,在對“豐”字課程體系、校園實文化進行簡要解讀的基礎上,探討豐字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其對學校實文化建設的影響。結果發現:
課程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一方面,學校的實文化造就了“豐”字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豐”字課程體系的構建也極大地促進了學校“思想唯實、作風務實、工作求實”的實文化建設。
學校以“實”文化為指導,從以生為本、以師為本以及以校為本三個方面開發課程資源,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改進,從而構建了“豐”字課程體系。以生為本構建“豐”字課程體系主要是構建了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開設了《微微星光,匯成大愛》課程,以師為本構建“豐”字課程體系主要是開設了《正午太陽高度視角下的住房選擇》《南寧一中防震減災校本課程》以及《創造發明》等課程,以校為本構建“豐”字課程體系主要是開設了《一中之友徐霞客》《校園足球》等課程。
學校在課程資源開發與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但是,課程資源開發及應用、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理論探討較少。因此,學校還要在“豐”字課程體系構建、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實踐成果,并積極地進行理論提煉。從而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升華學校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人民教育,2001(9)
[2]包慧.以生為本開發優質語文課程資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10)
[3]陳佑清.“師本課程”簡論[J].湖北教育,2007(3)
【作者簡介】侯劉起(1986— ),男,河南駐馬店人,南寧市第一中學科研處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麥 新(1969— ),男,南寧市橫縣人,南寧市第一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中學生物教學、學校管理。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