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蓀飛
【摘 要】闡述在雙師教學模式中第二課堂教師如何深化利用第一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策略:打破傳統教學思維,配合第一課堂老師優化教學方案;以第一課堂老師教學為中心,調整教學方法。
【關鍵詞】雙師教學 第一課堂 第二課堂 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80-03
筆者所在學校與人大附中合作,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把人大附中課堂教學錄像通過網絡傳輸至本班課堂教學作為第一課堂,筆者作為第二課堂教師與第一課堂數學教師共同承擔教學工作。結合一段時間來的實踐應用經驗,筆者從教學方法、教學展示、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以配合雙師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第一課堂老師的教學內容有效地進行提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
筆者在雙師教學模式應用中發現,第一課堂教師和第二課堂教師在教學提問中往往存在難以較好配合的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由于教學情景差異以及教學方法差異所造成的。作為第二課堂教師,筆者以配合第一課堂教師教學工作為基礎,探究如何通過教學創新來更好地利用第一課堂老師來提高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通過實踐經驗以及教學案例分析,主要探索出以下幾點利用第一課堂老師行之有效的提問策略。
一、打破傳統教學思維,配合第一課堂老師優化教學方案
(一)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增強問題關聯性
第一課堂老師通過網絡進行教學所進行的互動,事實上是一種單向的互動,第一課堂老師并不能夠及時掌握班級學生對老師提問的反饋,這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普遍性問題。作為第二課堂老師,筆者為了提高提問有效性,將所提出的問題同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融合,以此來提高問題的關聯性,從而使得問題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正數和負數的教學,第一課堂老師分別從溫度和海拔方面講解了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些學生對以海拔來講解正負數的概念感到不好理解,因而覺得這個比喻不形象。在這里,筆者結合第一課堂老師所提出的案例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換用另一種方式來作注解,以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的聯系。
筆者對學生提問:“同學們,如果你們不了解為什么有的地方海拔是負數,那么請你們想一想,你們有沒有見過深井?如果一個地方像一個巨大的深井,這個巨大的井低于海平面,那么它底部的海拔是不是負數呢?”通過這種提問,學生對海拔負數的描述就形象起來了,對負數有一個初步的理解。然后繼續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什么也用到了負數,比如某同學在銀行存了100元,那么他的賬戶上就會顯示100,如果取出了100元,那么賬戶上就會顯示-100,這種正負所表達的含義分別是存入和支出。還有什么其他的例子嗎?”筆者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將第一課堂老師提出的案例結合學生的生實際生活,進一步形象化,將它與學生可能碰到的事例進行融合,從而提高問題關聯性。
(二)創新提問形式,同第一課堂老師配合并相互補充
在《有理數加減法》這一章的教學內容中,第一課堂教師根據課本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一輛汽車首先向東開了100米,然后向西開了200米,那么這輛車的總運動結果是怎樣的?我們以向東方向為正,向西方向為負”。學生回答如下:
100+(-200)=-100米
這輛車總的運動結果是-100米,也就是向西運動了100米。在學生回答完第一課堂老師提出的問題后,筆者作為第二課堂老師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同學們,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有兩個基本步驟,首先是要確定符號,然后再用絕對值的加減法來計算。事實上,這種運算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某同學的媽媽給了他10元錢讓他去買一袋鹽,他花了2元,那么計算過程是怎么樣的呢?”同學回答:“首先確定運算的符號,把他媽媽給他的10元錢算作收入,為正號,把買鹽花去的2元錢算作支出,為負號,因而計算過程便是:10+(-2)=8元,最終該同學還剩下8元錢。”筆者利用第一課堂老師的提問和案例進行相應的補充,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從而能夠對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有著更加形象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分數的有理數加減法運算等,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有理數加減法運算方式。
(三)取長補短,積極學習第一課堂老師的提問技巧
雙師教學模式中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促進第二課堂老師學習第一課堂老師的提問技巧和教學方法,筆者對教學中第一課堂老師的教學技巧進行了記錄和總結,認為可以取長補短,利用第一課堂老師的提問技巧來提高提問有效性。例如在班級教學中,第一課堂老師在提問過程中往往并不首先對學生進行提示,也不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去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整式的加減》章節教學中,第一課堂老師首先給出一個式子:3x+7x2+10-6x,分別講解了分配律、交換律、結合律的相關知識,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運用我剛才講到的相關知識對這個整式進行合并。”在沒有進行提示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并不知道怎么下手,但是由此也激發了很多學生的思考興趣。一些學生所作出的解答雖然是錯誤的,但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卻得到提高了。通過學習這種提問技巧,筆者在其他教學部分也進行了應用,不再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示范,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只是講解基礎性的相關知識,然后讓學生自行去解決問題。同時,在其他技巧方面,筆者也借鑒了很多第一課堂老師的優點,如在提問過程中首先進行鋪墊,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四)設置學習小組,開展小組間提問競爭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果把班上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營造出一種小組間的競爭學習氣氛,那么就能夠更好地提高提問有效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第一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后,筆者讓班上的各個學習小組分別展開討論,然后由各組派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回答問題。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第一課堂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已經初步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計算方法,那么我現在想問同學們,在一元一次方程中我們設置了未知數 x,設置這個未知數 x 有什么作用呢?是不是為了方便我們的運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一些需要設置未知數 x 的案例呢?”
第一課堂老師提出問題后,筆者組織班上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且在討論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引導,啟發學生舉出生活中需要設置未知數 x 的案例。當每個小組討論完畢后,分別派出代表在班上回答問題。學生回答:“我認為之所以設置未知數 x 是為了便于計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很多相關的案例,例如我三天一共做了80道練習題,今天做的數學題是昨天的2倍,而昨天做的是前天的3倍,那么我前天做了多少道練習題呢?這就可以設置前天做的練習題數量為 x,計算公式為:x+3x+6x=80,最終算出前天做的練習題為8道。”在該小組回答完后,其他小組繼續回答,并且從其他角度提出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這樣一來,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第一課堂老師教學為中心,調整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快速融入第一課堂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這種全新的雙師教學模式,增強第一課堂老師班級教學的代入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了情景教學法,針對教學內容和第一課堂老師的教學特點進行情景創設。例如在《幾何圖形初步》這一章節教學中,筆者首先在課堂上布置了相應的教學道具,如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和教學道具等,讓學生對物體圖形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映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照片,初步講解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一些幾何圖形的基本特點。
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對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這些幾何圖形又分別對應了什么樣的立體圖形呢?如果我們把一些幾何圖形進行旋轉,不同的旋轉方式能夠得到什么樣的立體圖形呢?可能同學們對于這些結合圖形的具體特點和對應立體圖形情況還缺乏足夠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第一課堂老師的講解。”提出問題后,連接第一課堂,由第一課堂老師通過網絡課堂對學生進行幾何圖形方面的講解。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作為第二課堂老師主要是配合第一課堂老師的工作,在第一課堂老師講解完成后,繼續進行情景創設,利用一些道具和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展開更加豐富的聯想,舉出生活中一些相關的案例。
(二)調動氣氛,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活躍課堂氣氛對于提高提問有效性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第一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無法和學生進行較好的互動,難以充分調動課堂氣氛,這就需要第二課堂老師輔助。筆者配合第一課堂老師的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方法來調動課堂氣氛,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課堂鋪墊,或者在第一課堂教師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能夠活躍氣氛的語言等,讓課堂氣氛保持在一個活躍的狀態下。例如在第一課堂老師的講解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觀看第一課堂老師的教學視頻,在重點內容講解開始前,筆者對學生說道:“同學們看一下,今天第一課堂老師穿的衣服真好看,你們說是不是啊?”學生哈哈大笑,回答:“是。”筆者繼續說:“下面是重點內容,我們一起認真聽好不好?”學生回答:“好。”通過這種簡單的語言穿插,能夠較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且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引導學生去認真聽講接下來第一課堂老師所要講解的教學內容。
(三)設置任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有效性,筆者還通過設置任務的方式,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應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提問有效性。當第一課堂老師提出問題后,筆者根據第一課堂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及教學內容對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自行去探索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并不直接進行引導和提示,而只是回答一些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在《角》這一章節的教學中,第一課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鐘表8點30分的時候,時針和分針之間構成的角是多少度?”筆者根據第一課堂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進一步豐富和補充,給學生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周末回家后仔細觀察鐘表,下一節課的時候告訴我,9點鐘、10點鐘、6點鐘、12點30分,鐘表時針和分針之間構成的角分別是多少度?”在布置完任務后,由學生自行進行問題思考和探索,運用學到的角度計算公式和量角器等來解決問題。
雙師教學模式的應用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探索深化利用第一課堂老師的提問內容,來提高提問的有效性策略。提高問題關聯性、同第一課堂老師進行問題補充、學習第一課堂老師提問技巧、設置學習小組等方法。并且通過情境創設、調動課堂氣氛、設置任務等方法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這種教學模式中來。
【參考文獻】
[1]王保平.師范數學教學與小學數學教師學科知識相關性的調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3(12)
[2]魏澤.論小學教育專業“雙師型”教師素養構成與成長路徑[J].教育評論,2014(10)
[3]萬佳選,鄭小波.師專學校“雙師型”教師與小學“雙師型”教師對口培養探討[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3)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