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隆安縣第三中學的教學實際,以物理科、歷史科為例,論述高中綜合科在教學方法上的內在聯系、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
【關鍵詞】高中 綜合科 物理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104-03
高中綜合科目涵蓋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門學科,筆者通過多年的高中物理科教學實踐認識到,綜合科各學科在課程結構、教學環節、測試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和共同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共同促進學生的進步。筆者深入了解和探究了學校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并巧妙地借鑒和運用到物理科的教學上,使物理科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教學效果得到改善,以此論證了綜合科目之間在教學方法上的內在聯系、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
一、引用歷史科增強學生學習信心的方法
學校是典型的西部農村普通高中,學生來自縣內各鄉鎮的農村或山區,具有基礎差、綜合能力低、心理上自卑的特點。相比較于歷史科,學生的物理科基礎更差,知識漏缺現象更嚴重,缺乏上進心和主動性,大有“談物理色變”的畏懼心理。每到物理課,學生要么是神色凝重、如臨大敵,要么是聽之任之、厭倦乏味;每到物理測試,學生一拿到試卷,便面露難色,滿是大禍臨頭、隨你處置的無奈。在文理分科時,大多數學生因為理科綜合難學,尤其是物理科難學而毫不猶豫地選擇文科,導致文理科班數比例相差懸殊。2015屆的8個教學班,文科占了5個,理科僅有3個;2016屆的9個教學班,文科占了6個班,理科是3個班。這充分說明了學校高中物理科的教學首要解決的就是消除學生的畏懼畏難心理,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
筆者發現,高一新生入學后,總是比較快地喜歡上歷史科、喜歡歷史教師,總是盼著上歷史課,學習興趣高漲。經過深入了解和探究,筆者充分領悟了歷史科教師是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的,并藉此借鑒了歷史教師的做法來消除學生對物理科的害怕和排斥心理,使學生對物理科的自卑和不自信的現象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具體做法如下:
(一)建立融洽的課堂氣氛
來自農村的高中學生總覺得自己物理科成績差,所以膽小怯懦,在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不敢參加討論,課下不敢提問或者請教老師,他們只是似懂非懂地按老師的思路來聽課,造成思路狹隘,體驗不到學習上的成就感快樂感,體驗不到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的親切感,這與物理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忽視情感目標有關。筆者將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運用到物理課堂上,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氣氛,主動走下講臺,走到學生的身邊,和學生親切隨和地交流、溝通;不因學生基礎差而訓斥、歧視,耐心細致,言語誠懇真摯;鼓勵和引導學生思考、質疑,并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言、上講臺操練;鼓動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問老師或同學,求得解決,可以當面向老師請教,也可以把問題寫在作業本里或字條上請教老師;通過分組,讓學生參與小組討論,鼓勵他們養成敢于討論問題、交換意見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逐漸變得喜歡思考問題,敢于當面討論問題了。師生之間就好像是親人、朋友一樣,課堂氣氛融洽,充滿著親情、友情的歡樂,大部分學生不再討厭物理科、不再害怕物理課了。
(二)突出物理科的人文特色,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
通過課堂教學,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到,高中物理課程的設置是和歷史科一樣的,都注重于與社會的關聯和影響,突出學科的人文特色,注重與日常生活、與各學科的融合,強調知識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筆者還引導學生感受到,歷史科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同樣適用于物理科,學物理就像學歷史一樣容易。例如,關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該知識點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筆者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將帶電粒子想象為生活中能夠看得見的物質,如小汽車在行駛,或雨滴從空中滴落,或地理課的行星運動等,進而去想象看不見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狀況。筆者深切感受到,聯系日常生活、融入其他學科知識,以通俗簡單的方式來講授物理知識,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這樣的方法消除了學生的自卑和畏難心理,增強了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學生對物理科的心理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厭學、怕學的心理鴻溝基本沒有了,大膽學、認真學、慢慢地進步的想法深入學生心坎,學生的學習心理顯得平衡了,學好物理的信心和主動性被喚醒了。
二、借鑒歷史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
筆者深入歷史課堂,親身體會和體驗了歷史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深受鼓舞和感觸: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物理科,同樣可以提高物理科的課堂教學效率。
(一)朗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識記教學要點
歷史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了讀書的良好習慣。歷史科的早晚讀,或者課前幾分鐘,教室里書聲瑯瑯。筆者注意到,由于學生認真地讀書,加深了對歷史教材的熟悉,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識記。關于朗讀的好處,學生體會深刻,他們說:“歷史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物理科也需要學生理解和記憶基礎知識,尤其是相關的定理定律和公式。對于基礎欠缺的農村學生來說,多讀書,先熟讀,再理解,后運用,這也不失為掌握物理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的一種好的對策。筆者根據授課內容,每節課留給學生適量的閱讀時間,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邊讀邊思考,然后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踐證明,通過閱讀,學生熟悉了教學內容,背下了定理定律和公式,物理科的課堂教學變得順暢了,學生聽得懂物理課了,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明顯提高了。在物理課堂上,也聽到了學生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教學的聲音。
(二)巧設問題,提高思考和解題能力
在歷史課堂上,筆者發現歷史教師設置的問題切合教學實際,以基礎題為主,難易適合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圍,側重于學業水平測試題,也一定程度地融入高考試題,既達到了訓練典型題目的目的,又能讓學生體驗到學會思考問題、成功解答問題的快樂。學生本來就覺得物理知識深奧難懂,物理試題往往無從下手,因此,選取適當的物理問題和訓練題尤為關鍵。太難了,學生聽不懂、不會解答,會挫傷學習積極性。借鑒了歷史科的成功的經驗,物理科的課堂練習,自然是舍棄高難度的題型,以運用和夯實基礎為主,學生只要認真思考、充分探究,一般都能解答出來,即使暫時不會解答,經過與同學的探討,或者經過教師的點撥,也能夠解答成功。物理課上,學生聽得懂、會思考、能答題,師生之間的交流思辨越來越多地充滿了輕松快樂,課堂氣氛沉悶緊張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學生的思考能力、解題能力也相應有了較大的進步。
(三)教學方法立足于實際,立足于學習興趣的激發
筆者注意到,歷史科的課堂教學方法遵循兩大原則:一是立足于實際,現實化、生活化;二是立足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物理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遵循這兩個原則。
歷史科的課堂教學設計往往能充分結合實際,從導入開始,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所選取的素材,都做到聯系現實和實際,無不體現了歷史課堂教學的現實化、生活化,這是歷史課深受學生喜愛、課堂教學效率高的原因之一。物理知識原本就有實際的可操作性,關于力學、電學等原理,在現實生活和生產中都有跡可循。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密切結合學生能看到、感受到的現實生活,讓物理課現實化、生活化,引起學生共鳴,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生產緊密結合,使學生真切的感到所學的物理知識確實有用,從而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要求。
筆者聽學生說過:“歷史老師說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問學生是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頻頻點頭: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學生明白興趣和愛好在學習上的作用,這就說明學生是有學習的主觀意識的,那么,物理科難教、難學就不是什么改變不了的事實了,關鍵是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得當,是否可以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來。歷史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從學生對歷史教師的熱情、對歷史課的喜愛便可看出來了。相當多的教學方法在歷史課上運用自如,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只要不是生搬硬套,這些方法在物理課上一樣能夠產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多媒體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歷史課生動豐富有趣,同樣可以拉近學生和物理知識的距離,讓物理科活起來、動起來。那些深奧難懂的物理知識、不易操作的物理實驗,經過多媒體的展示和演示,學生便能更好地領會和掌握,學習興趣和愛好便油然而生。再例如,創設情境有利于活躍歷史課堂,也可以活躍物理課堂。物理課上,演示實驗就是較好的一種情景教學法。演示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奇的特點,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關于“平拋運動”,筆者讓學生親自演示拋出粉筆頭、讓玻璃球從桌上滾落、噴射水流這三種方法,讓學生深刻認識“平拋運動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這一規律。類似于演示教學這樣的情景教學法只要教學目的明確、步步深入,就可以讓學生在興趣和愛好得到激發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有很強的感性認識,學會發現規律、理解規律、掌握規律,從而輕松地掌握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來的有效方法很多,通過學習和借鑒歷史科的教學方法,筆者堅持做到: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傾聽學生的聲音,根據學生的興趣,整合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通過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靈活改變教學方法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三、學習歷史科訓練答題技巧的方法
本縣鄉鎮初中的數學和英語兩大科的教學較薄弱,學生基礎較差,導致學生在高中階段難有進步,在高考中得分很低,因此綜合科的成績直接決定著學校學生的高考成績,“得綜合科者得高考”是每一個考生的主要奮斗目標。如此,綜合科答題技巧的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歷史科在答題技巧上的有效的訓練方法對綜合科來說極具借鑒意義。
(一)認真審題,膽大心細,講方法、講技巧
歷史科在答題訓練中講究認真審題,把握題意、緊扣題意確定解題方法,還要細心大膽,這是必須掌握的答題技巧和規律,這對綜合科來說是極具學習和效仿范本。例如,關于審題,和歷史試題一樣,物理試題的題目里也隱含著考察的范圍,暗示著用什么原理和公式來解答,因此必須要認真審題,緊扣題意確定解題方法;關于膽大心細,各科基礎差是學校學生的共性,所以做題時往往缺乏信心、思維狹窄,在訓練做題時,都需要像歷史科一樣,鼓勵學生既要大膽,也要心細,決不放棄一分兩分,一分兩分的積累才能考出好的成績;關于講方法、講技巧,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答題注重步驟和技巧,物理試題的答題也是如此,方法和步驟清晰恰當,就能解答成功。
(二)強調書寫規范、卷面整潔
筆者注意到,基礎不好的學生,在組織答案時思路往往不夠清晰,答案顯得混亂,涂改現象嚴重,造成不必要的丟分失分。歷史科教師在訓練答題方面做到了注意細節,能特別注重糾正學生答題的不規范、書寫的不工整,改變了學生字跡潦草、隨意涂改的狀況。學生說:“歷史老師把我們的答案剪切下來,放到幻燈片里給我們看,我們這才知道我們寫字有多難看,才知道涂改得黑乎乎的答案有多難看。”借此,筆者認真研究每一個學生的作業和試卷,針對其中的不足和失誤進行糾正;強調計算題要先打草稿,再將答案搬到答題卡上,防止寫錯、涂改,避免不必要的扣分;提醒學生要仔細檢查,查看答案步驟和要點是否齊全,力求答案準確無誤。筆者發現,學生的作業和答卷果然整潔整齊了,效果很好。
筆者借鑒和學習歷史科的教學方法,確實產生了信手拈來、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課堂有了可喜的變化,物理科成績也有了相應的提高,表現在:課堂上,學生精神狀態變了,改變了原來的信心不足、態度懶散、伏臺睡覺、走神開小差的不良現象,變得開朗熱情、信心增強;變得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作業按時完成書寫工整。物理成績也變了,不但段期考成績的及格率有了提高,在學業水平測試中,還扭轉了長期以來學校高中物理科畢業會考通過率徘徊于60%的超低情況,2015屆和2016屆的通過率分別為97.94%和90.02%。
所謂教學相長,不僅僅指的是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也包含學科之間的教學相長。筆者的實踐證明,高中綜合科之間在教學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科之間在教學方法上相互交融交叉、相互影響推動,可以共同促進和提高綜合科的教學效率,實現綜合科的共同進步,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凌維歐(1976— ),男,壯族,廣西南寧市隆安縣人,隆安縣第三中學校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