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貴州航天醫院輸血科,貴州遵義563000)
?
去白細胞輸血和未去白細胞輸血的療效①
王萍
(貴州航天醫院輸血科,貴州遵義563000)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去白細胞輸血和未去白細胞輸血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0-06~2015-05在我院接受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37例惡性腫瘤患者設為研究1組,將同一時間段內在我院接受未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35例惡性腫瘤患者設為研究2組,比較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和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研究1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腫瘤并在轉移復發率、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8.1%和5.4%,與研究2組患者的25.7%和22.9%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χ2= 4.104;χ2= 4.580,P均<0.05)。結論:與未去白輸血治療比較,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安全性更高,療效更為顯著。
關鍵詞:輸血;去白細胞輸血;未去白細胞輸血;療效;安全性
輸血是臨床治療病情危急患者的常用方法,安全、有效的臨床輸血治療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1]。然而,相關臨床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臨床輸血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斷上升,已對患者疾病的臨床治療造成了嚴重影響[2]。國外一些臨床研究發現,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與血液中的白細胞存在密切關系,白細胞可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細胞因子,異體輸血治療后,可與患者自體血發生反應,釋放炎性因子,導致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因此建議對患者實施去白細胞輸血治療。我院本次研究對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和未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患者臨床輸血治療的安全性。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06~2015-05在我院接受輸血治療的72例惡性腫瘤患者,按照輸血治療方法的不同將72例患者分成研究1組和研究2組。研究1組為接受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患者,共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36~71歲,平均(56.2 ±1.5)歲。惡性腫瘤類型:肝癌9例,肺癌11例,胃癌15例,其他惡性腫瘤2例。研究2組為接受未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患者,共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34~75歲,平均(56.5±1.4)歲。惡性腫瘤類型:肝癌10例,肺癌12例,胃癌11例,其他惡性腫瘤2例。兩組患者在惡性腫瘤類型、年齡、性別比例上存在的差異極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計(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研究方法
研究1組患者接受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研究2組接受未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和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血液去白細胞方法:使用白細胞過濾器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過濾操作,我院輸血治療使用的去白細胞血液白細胞去除率為99.8%,紅細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輸血治療后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比較
研究1組患者輸血治療后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為8.1%,研究2組輸血治療后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為25.7%。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之間存在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胞回收率為93.2%。
1.3療效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兩組患者輸血治療的療效評價指標為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和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

表1 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比較(例/%)
2.2兩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1組患者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4%,研究2組患者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9%。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目前,我國臨床對輸血治療是否應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仍存在爭議,但多數學者認為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輸血治療的安全性,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國外一些相關臨床研究發現,患者輸血治療后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與異體血液中的白細胞存在密切相關性,白細胞在機體血液中可產生大量炎性因子,異體血輸注到患者體內后,兩種血液中的白細胞會發生反應,最終導致白細胞釋放炎性因子,引發輸血不良反應[4]。我國對去白細胞輸血作用機制的研究經歷了分子學到生物學的過程,早期一些學者認為,全血輸血治療導致的輸血不良反應與患者體內白細胞抗體及異體血白細胞相互作用產生的免疫反應有關,后經研究發現,除異體免疫反應外還與血液在血庫保存的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有關,如脂質、補體組胺等物質,但血液保存過程中產生的活血物質與輸血不良反應發生之間的關系卻遠不如白細胞密切[5]。有臨床研究發現,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細胞,可有效減少血液中活性物質的產生,同時還可避免由親白細胞病毒、微生物等病原體導致的輸血血源性感染。王慧紅[6]在對“去白細胞輸血對腫瘤患者的術后療效觀察”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時發現,應用白細胞濾器將血液中的白細胞濾除時,因白細胞濾器的孔徑較小,能夠濾除血液中一些游離的微生物、脂粒、蛋白顆粒,具有凈化血液的作用,有效減少了血液雜質輸注到患者體內的量,繼而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我院本次對去白細胞輸血治療和未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研究1組患者輸血治療后的腫瘤病灶轉移復發率和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研究2組患者低。該研究結果與上述王慧紅等的臨床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去白細胞輸血治療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安全性更高,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紅,劉嘉馨,雷宇,等.2種國產血小板濾器濾除白細胞對體外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4) : 323-326
[2]關曉珍,于洋,馮倩,等.血液病患者輸注去白細胞機采血小板療效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10(7) : 1747-1749
[3]龔裕春,邱穎婕,金魏名,等.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與懸浮紅細胞儲存期內溶血率的比較[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3) :151-152
[4]陳皞,魯思文,詹曉燕,等.去除白細胞輸血對預防非溶血性輸血后發熱反應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23) : 2929-2930
[5]趙莉.血液保存前白細胞濾除預防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效果評價[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1,31(6) : 401-402
[6]王慧紅.去白細胞輸血對腫瘤患者的術后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9) : 4569-4569
(收稿日期:2015-09-20)
作者簡介:①王萍(1972~)女,上海南匯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輸血。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 02-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