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華
【摘要】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把信息技術引入學校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巧妙的開頭,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關鍵詞】 多媒體 數學 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有效地營造學生研究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問題。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示,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求知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令人終身難忘。故事中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和哲理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如,筆者在講“看圖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時”,采用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能把教學時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例如,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筆者是這樣利用物體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的。(讓學生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標準的必要性)
小組1:我們量得桌子的長有3本書長。小組2:桌子比2個鉛筆盒的長還要多一些。小組3:桌子有2“尺”長多一些。小組4:桌子有5柞長。
……
師:我們量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
生:我們用的測量工具不同。 生2:我們的工具不一樣長。
師:那怎么才能得到一個統一的測量結果呢?
生1:我們都用尺來量。生2:不行,尺也是有長有短的。生3:是的,有的尺比我還高呢!生4:那我們干脆一起來創造一個一樣長的工具不就行了嗎?
師:行!我們來商量商量,該怎么創造呢?
生1:我們先用短一點的尺,就這么長,然后把其他長的尺照這短的尺分一分,可以在上面做上記號,看看有幾個這樣的“短尺”。生2:我們干脆剪一根長一些的硬紙條,然后用這一樣長的“短尺”去分,每分出10個“尺”來就做上記號,這樣我們量起來的時候就快了。生3:大家快看,尺子上就有這樣的一個個記號、小線線.生4:咦,我們的尺上也有。……
學生在“創造尺”的過程中體會了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進而認識了厘米。
三、利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而有的數學知識又比較抽象、枯燥,難于理解,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例如,在教學《正方體》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思維的。想一想,我們怎樣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呢?(課件出示: 正方體)
生1:從面、棱、頂點來研究。生2:我覺得研究的方法和研究長方體應該一樣,因為它們之間有聯系。生3: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課件出示: 長方體)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自己手中的正方體,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生1: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生2:每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生3:12條棱長度都相等。
師:剛才有位同學說,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是有聯系的,有相同點和不同點,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生1:它們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生2: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棱的長度都相等。師:那不同點呢?生:正方體中每個面完全相同,每條棱長度都相等。
師:正因為正方體有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正方體也可以看成是……
生:特殊的長方體。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運用多媒體輔助較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尋求不同解法,從而開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探索和創新精神,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先進的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對于教學效果而言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劉芳芳. 多種教學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12).
[2] 張菊. 淺議媒體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輔助作用[J]. 學苑教育,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