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龔升平
從記者到學者:究竟要經過多少崎嶇與坎坷
□ 文/龔升平
·學者界面·基金課題項目
編者按 2016年第9期《中國記者》策劃刊發了《“記者”轉型“學者”路有多遠?》的一組“焦點”文章。關注當下轉型大潮中部分媒體人的心路歷程。反響熱烈。本期繼續交流探討。
本文認為,從媒體進入高校的人才轉型可以提高社會智力資源的再利用率。這種轉型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社會薪酬水平和高校職場供求關系方面的差異。媒體人轉型學者之后,盡快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是做好教學工作的起點。
轉型 高校教師 供求關系
在當前形勢下,又有媒體人思考是否轉型高校教師,這條路究竟有多少崎嶇與坎坷?作為過來人略談一二。
1991年我畢業分配到湖北某鎮政府工作,那幾年耳聞目睹基層治理之亂象。1993年夏季,我在《湖北日報》上看到《減輕農民負擔千里行》系列報道,一時在湖北省震動很大。這種輿論監督類的系列報道在當時并不多見,它讓我進一步認識了正義和光明。我自此萌生了到省城當記者的想法,希望有一天也能寫出類似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為正義鼓與呼。
1997年,我辭去小鎮公務員工作,提著筆桿子進城打工。我夢想著當記者,也想通過新聞采訪活動觀察社會。1997年底,我考入《楚天都市報》當記者。其時,正逢《楚天都市報》作為湖北省第一家市民報異軍突起。我很幸運地踩上了時代的節拍。
起初在社會部當機動記者,沒有口線,新聞線索原本不多。但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我總是千方百計尋找線索。
1998年情人節那天上午10時零8分,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堡附近發生了一起公交汽車爆炸案,造成16人死亡,30人受傷。[1]慘案發生后,眾多記者趨之若鶩。有關部門于11時至15時30分封鎖了長江大橋,致大橋交通暫時中斷。我接到報料電話時已是黃昏。

龔升平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新聞系教師
我乘出租車從江南趕往江北現場,坐在車上我一路琢磨:這么晚了哪還有什么“現場”,而且“現場”必有很多記者去過。聽說大橋交通中斷了幾個小時,這對市民生活有什么影響?長江大橋連接大江南北,橋不通則至少有兩條路過江:其一飛機,其二輪渡。關于飛機過江的事來不及打聽了,我可以去采訪輪渡的情況。想到這里,我馬上請出租車司機掉轉車頭,趕往長江邊的輪渡碼頭……第二天的《楚天都市報》發表了我采寫的獨家報道《昨晴川輪渡站客流量創歷史最高紀錄(主題)平日客流量500人,昨日45000人(副題)》。[2]
因為熱愛,所以“痛”并快樂著。最初當記者的那幾年沒什么上下班概念。我的手機號被登在報紙上,一有線索就聞風而動。從采訪到寫稿再到編輯看完稿子才走,通常已是深夜,我常常踏著月光走回報社附近的租住屋,后來買房了就常常乘出租車回家。久而久之我竟然學會了出租車上經常播放的一首歌——“天天看著太陽升起來,又看著星星它鋪滿了天。渴的時候來口涼白開,餓的時候你隨便來盒快餐飯……”這幾句描寫出租車司機的歌詞很像是在唱當年的我。
除了在《楚天都市報》當過7年記者,我還在另外幾家報社工作過,當過部門副主任、主任、編委、評論員、考評員。每個崗位都讓我學到了東西。
有關新聞采訪方法的論文可謂汗牛充棟,我認為對記者這個職業的熱愛才是“道”,采訪方法只是“術”。只要你真正地從骨子里熱愛記者這個職業,而不僅僅是把它當作謀生賺錢的工具,就遲早會摸索出各種各樣的采訪方法,想不出成績都難。十多年下來,我也有了幾十本獲獎證書。
最讓我高興的是,記者生涯讓我找到了光明相信了光明。工作中認識了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的《楚天都市報》前總編輯楊衛平、甘灑熱血勇斗歹徒的保衛人員代詩平、[3]全國聞名的優秀共產黨員吳天祥,還認識了很多助人為樂默默無聞的普通市民……其中的一些人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于我而言,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一直在照亮我前行。
網絡媒體的興起給報紙帶來巨大沖擊,慢慢我萌生了轉型的想法,其時大約是2013年春。因為不愿意浪費多年積累的新聞采編經驗,我選擇的轉型方向是——高校新聞專業教師。
我以為憑自己的條件跳槽應該不難,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的轉型起初并不順利。原因之一是誤解了高校新聞院系的用人標準。這幾年我也接觸過一些希望轉型的媒體人,發現許多人也有類似誤解。
常見的誤解是夸大了“媒體從業經驗”的重要性。媒體從業經驗對新聞傳播教學有著重要意義,但并非新聞院系招人的重點考察條件。新聞院系招錄人才首重學歷,一般要求具備博士研究生學歷,對于非博士者則要求具備副高以上職稱。此外,高校普遍看重求職者的科研成果(如主持省級以上社會科學課題)而非新聞作品獎。
媒體人若有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推銷自己。有一個原則是普遍適用的: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社會薪酬水平和高校職場供求關系方面的差異。
我國目前共有600余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學專業。[4]其中北上廣深或省會城市的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高校是各類高層次人才求職的熱門目標。其新聞院系招人往往是人才供過于求,職場關系為買方市場。這類新聞院系招聘門檻很高,不僅要求具備博研學歷,而且可能會要求第一學歷為211大學本科且年齡在35歲以下,還有的甚至要求具備海外教育背景。媒體人若想轉會此類高校,常常需要依靠“大咖”引薦。由于人才飽和,即便是轉會成功,待遇也未必很高。
如果擴大視野,將目光投向東部地區(如蘇浙粵閩)中小城市的本科院校或高職院校,媒體人轉型的“交換優勢”就大大增強。由于職場供求定理的作用以及地區經濟優勢,此類高校不僅高層次人才年薪與中西部同類高校人才年收入差距較大,學校還可能為人才提供住房和事業單位編制。
2013年7月,我調整求職方向,很快就被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地處浙江省紹興市)作為人才引進,成為網絡傳播學院新聞系的一名教師。轉型后所得到的待遇也達到了自己的預期。
2013年8月至今,我教過許多課:“編輯學原理”“期刊編輯學”“出版發行基礎”“新聞評論”“新聞采訪寫作”“新聞作品評析”等,曾經擔任新聞系副主任。
即便有十余年新聞從業經驗,要站穩三尺講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學期上課時我常常引用自己親歷的成功采訪案例,這被個別學生視為“吹牛”。還有的學生長期缺曠課,一旦過問他還能拿出空白請假條搪塞。高校教師的工作相對獨立,但如何與大學生群體打交道是每個教師都繞不開的一道檻。為了迅速進入角色,我一方面注重在教學中研究教學,另一方面頻頻去聽其他老師的課,向優秀教師取經。漸漸地我摸出一些門道:轉型者若要勝任教師工作,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是教學工作的起點。如果不懂90后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不能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無論多么精彩的教學內容和多么嚴格的教學管理都形同虛設。
針對大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群體心理,我嘗試著將手機微博引入教學活動中。以新聞評論課為例,我開設了教學微博,常常與學生通過微博互動。在成功激發學生興趣之后,我根據上課進度當堂布置相應的微評論作業,并具體指導投稿。微博教學法在新聞評論課教學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班里學生寫作的新聞評論在紅網、人民網、網易、新浪和《都市時報》等媒體發表。又如,“編輯學原理”本是一門比較枯燥的課。我適時在編輯學原理課堂上增加了“微信公眾號編輯”的教學內容,并將課堂移至每人一臺電腦的實驗室。這些舉措均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媒體人轉型高校教師后常常喜歡在課堂上講述自己親歷的采訪案例,但如果無視當代90后大學生群體心理特點,這種所謂的“案例教學”效果也可能適得其反。
我現在仍會在新聞采寫課上“講故事”,但堅持兩個原則:其一適量,只講與本節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切忌天馬行空;其二既講自己的成功案例也講自己“走麥城”,并且要給學生留下思考和討論空間,切忌講得太滿。
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另一重要任務。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每年主辦一場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全國性學術會議,一時“大咖”云集,給學校教師搭建了良好的學術平臺。作為一名“轉型”教師,我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學術資源,另一方面結合自身特點摸索適合的科研路徑。我把新聞業務列為研究方向,目前仍活躍在媒體采編一線的朋友就是我的學術顧問,業界正在發生的熱點問題就是我源源不斷的論文選題。
轉型三年來,我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在CSSCI來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7篇。此外,在教學和科研中能對十多年采編經驗進行再利用也讓我感受到超越自己的愜意。
(作者龔升平現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新聞系教師,副高職稱,碩士研究生學歷,曾在媒體工作十余年,作品《漢川市政府辦公室下達“喝酒任務”》獲中國新聞獎,《艾滋病患者作案難倒民警》促成武漢市建成中國第一個艾滋病嫌犯羈押點。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2016年網絡傳播研究院課題“媒介融合視域下的新聞媒體績效考評制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C2016005〉)
【注釋】
[1]武漢長江大橋引橋上昨日一公交車內發生爆炸[N].楚天都市報,1998-02-15(1).
[2]龔升平.昨晴川輪渡站客流量創歷史最高紀錄[N].楚天都市報,1998-02-15(1).
[3]潘勤,龔升平.江城昨晨上演壯麗悲歌[N].楚天都市報,1998-04-20(1).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