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宗仁
探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其實質就是追尋作為一個文化群體的貴州人的構成、心路歷程及其精神。
人文精神對一個區域乃至國家的影響,比經濟和政治的影響更為深刻、長遠。經濟的發展改變著貴州具象的物化的面貌,而人文精神的守護與傳承則塑造著貴州人的風骨和貴州人內在的精神面貌。前不久,結合當下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時代背景,貴州提出大力弘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探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其實質就是追尋作為一個文化群體的貴州人的構成、心路歷程及其精神。
梳理貴州歷史脈絡,可以發現在貴州歷史發展和各族人民生產生活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繼承和秉持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貴州各族人民及其先民為適應貴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而創造出來的,也是他們在艱難困苦中求索、追求、奮斗中積累起來的方便生產生活的并使身心愉悅的各種方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定的人文精神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由特定的人們創造和傳承的。貴州人世代生活在喀斯特山地的自然環境里,山高谷深、地貌復雜,自古交通閉塞,惡劣的自然環境鍛造了貴州人“山”一般的頑強性格和生存意志,涵養了貴州人敬天畏天、順應自然的生態情懷。
面對各種不可抗的自然力和社會力,貴州各族人民在不屈不饒的抗爭中樂觀而淡定地生活著,把苦難當做磨礪,把險惡當做閱歷,把艱辛當做享受。在民族民間故事中,在口傳心授的歷史中,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中,在民族節慶中,在民族民間的戲劇活化石中,在婚喪嫁娶的禮儀中,無論是對民族源流的追溯或演繹,還是對人生世事的闡釋或訓導;無論是古代篳路藍縷中奮力前行,還是當代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中協力爭先……無不體現著對“天”“道”的敬畏與順應。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貴州人面對貴州民族遷徙、社會變遷、處理不同人群關系時所體現的思考方式,也是他們受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而涵養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一方人造一方文化”。承載著貴州人文精神的主體——人,其歷史身份與現實身份的識別很難一致。貴州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省份。史料記載,大約在2000年前,今貴州就是中國百濮、百越、氐羌、苗瑤和漢民族等五大族系的交流融合之地,到明初漢民族因“調北征南”“調北填南”而有組織地進入貴州,直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建省。
今天貴州的行政區劃是切割今云南、四川、重慶、湖南、廣西的部分邊地而構成,因而就注定了它是滇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與越文化的部分板塊,甚至是文化碎片拼接而成。由于自然地理的毗鄰關系和社會文化的鄰里關系,近云南省必親近滇文化、近四川、重慶者則多巴蜀文化,近湖南則必含湖湘文化,近廣西者必似桂西北文化。由此可見,貴州文化包容性與可塑性極強。
正是這些不同歷史時段、不同方向、不同原因以不同形式進入貴州的移民,與在他們之前就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交融,與本土文化和諧共存,才形成了今日的4000萬貴州人,今日的“多彩貴州”民族文化大觀園。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隨著民族交流融合的演變,他們所承載、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經過六百年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成為我,我成為他”,形成了貴州文化中的我們與你們、他們之間的滲透融合。(作者系多彩貴州旅游文化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楊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