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林
“十三五”期間,甕安縣將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建設才智、興業、大美、活力、和諧“五個甕安”。
“十二五”時期,甕安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7.19億元,年均增長16.5%;全縣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5公里,成為黔中交通“大十字”,融入貴陽1小時經濟圈;“5531”社會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廣,殯葬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47個非經濟強縣中綜合測評名列第一,邁入貴州省經濟強縣方陣,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
“十三五”期間,甕安縣將按照中央“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按照“融貴陽、連成渝、入長江、接珠三角”的戰略構想,堅持“一心一樞紐,四區四基地”的發展定位,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民生改善、改革創新、社會治理”五大精準行動,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建設才智、興業、大美、活力、和諧“五個甕安”,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聚焦精準扶貧
破解難題惠民生
“十三五”期間,甕安縣將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落實“1+10”精準扶貧配套文件和“1+9”行動計劃,建立扶貧開發效果評估體系,全面實施扶貧導向考核辦法,建立扶貧工作雙線考核管理辦法,推行扶貧項目資金公示制、“民生”監督等,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對“兩無”貧困人口,按農村低保標準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到2018年保障標準達4200元以上,2020年達6000元以上,實現“兩線合一”目標。力爭“十三五”期間每個村至少有1個特色主導產品,每個鄉鎮有1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貧困鄉鎮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務平均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力爭到2020年,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小學和初中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6%、1.5%以內,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以上。推進甕安中學、甕安二中優質發展;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改革,建成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健康甕安”建設工程,推進“醫聯體”模式,縣人民醫院達到三級綜合醫院、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院標準,建成甕安縣急救中心,建設6所中心鄉鎮衛生院。推進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規范基本藥物制度,探索縣鄉村一體化藥品配送模式,完善藥品電子監管。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和政策激勵促進作用,到2020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2.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建立城鄉統籌銜接的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全縣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98%以上,新建縣老年活動中心,建成一批鄉鎮敬老院和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村(社區)農村互助幸福院。大力實施社會治理精準行動,深化拓展“5531”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構建大網絡大輿情工作格局,統籌解決好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問題。
做足生態文章
實現綠色發展
“十三五”期間,甕安縣將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形成以基礎工業區—開發區—港口物流區為軸線的“大工業經濟帶”。優化提升以磷煤化工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千億級產業園區,打造全國煤電磷一體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和以節能環保為主的新型建筑建材業,發展特色裝備制造業及特色輕工產業,打造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深化工業“百千萬”工程,抓好“雙服務”,推進增資擴產和產業鏈招商,打造精細精準服務樣板園區。力爭到202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75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00億元以上。
重點發展茶葉、辣椒兩大主導產業,實現茶園面積累計25萬畝,年產值20億元以上;辣椒年種植20萬畝,產值10億元以上。推進特色養殖,力爭將肉兔養殖發展成為甕安“十三五”期末的第三個主導產業。做大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第二產業,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物流等第三產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打造全省“接二連三”生態示范區。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業產業增加值達25億元,年均增長6.5%左右;創建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0個,創建國家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1個,“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基地達40萬畝,形成3~5個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
規劃建設“草塘古邑區—永和—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文農旅產業經濟帶和觀光大道,打造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基地、全省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黔中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做強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品牌,推進草塘十二塘建設,創建國家5A級景區;創建朱家山國家4A級景區,啟動江界河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推進“甕水長歌”文化藝術品牌等精品提質升級,承接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力爭到2020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3.35億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保險業、商貿流通業、會展業、文化產業、電子商務產業,打造全省大宗物流倉儲基地。力爭到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5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物流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物流業增加值25億元以上,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下降到15%以內。
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縣城雨污分流系統建設,實行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利用;取消商品林木砍伐指標,執行工礦采空區生態補償;推進園區循環式改造,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力爭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23.62萬畝,其中退耕還林8.5萬畝;完成全縣89個行政村庭院綠化2.4萬平方米,城鎮建成區綠地率達35%,人均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以上。
推進項目建設
推動甕安新跨越
“十三五”期間,甕安縣將實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力爭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56%。依托貴陽“一小時”經濟圈和“大都勻”城市圈,堅持控西區、疏東區、建新區、優化產城互動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爭取建設海綿城市試點,到2020年,縣城區人口達30萬人,建成黔中經濟區次中心城市,實現撤縣設市目標。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體系,突出特色打造猴場文旅融合型、珠藏商貿集散型、平定營田園生態型等特色小城鎮。支持珠藏鎮、江界河鎮進入省級示范小城鎮。建成“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型村寨48個、提升型村寨122個、普及型村寨626個。
改造一批省道、縣道、鄉道和村道,建設開甕高速,力爭遵義至凱里高速公路過境甕安,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600公里以上;推進甕馬鐵路建設,建成甕安火車站及鐵路貨運站場,力爭貴陽至鄭州鐵路過境甕安并設站,加快遵義至甕安、永溫(開陽)至甕安鐵路規劃建設,鐵路里程達70公里;實施烏江航道(干流)等級提升工程,加快烏江甕安港、江界河客貨運綜合碼頭等重點港區建設;建成甕安—朱家山—黃平縣旅游快速通道。建設勝土水庫、塘坎上水庫等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實施車地水庫引水至工業園區等一批長距離輸水工程,建成骨干重點水源7座,建成水庫總庫容量16100萬立方米,城鎮供水能力達4000萬噸。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進建設智能電網,推進風能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建成都勻至甕安天然氣管道,加快甕安縣城、江界河、珠藏等重點城鎮的天然氣管道鋪設,引進一批混動公交車、混動出租汽車,建設5個液化天然氣加氣站和一批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實施三網融合工程,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財稅金融體制、行政審批制度、公共資源交易、農村產權制度等領域及社會事業改革。以爭取建設國家級開發區、甕安保稅區和口岸為方向,建設開放平臺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計劃五年累計引進省內外到位資金1220億元以上,進出口總額突破1億美元。加快眾創空間、科技孵化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金正大、芭田、源翼等優勢企業加強國際研發合作,支持中小企業進行“微創新”。力爭到2020年,全縣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提高到65%,科技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甕安將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突出優勢,強補短板,建成黔中經濟區次中心城市,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者系甕安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