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才藝對政治家有沒有用?有用,但那是錦上添花。有一點,更見其彩,沒有也不影響為官做人。毛澤東詩詞寫得好,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領袖自豪;鄧小平不寫詩,仍不失為偉人,人們照樣尊敬他。
現在干部的文化基礎水漲船高,大學本科已是起碼的門檻,碩研、博研比比皆是。不像解放初的工農干部,胼手胝足,只會悶頭工作。于是除工作之外便有了“才藝展示”。
胡長青人人皆知,是新時期第一個因貪污而處死刑的省部級高官。他選的才藝是書法。據說他在監獄里還對牢頭說:“你善待我,我出去后給你寫幅字?!笨上ЧP未落紙,頭已落地。還有一位地方官,治民無方,治地發生群體事件,他處理不下,化裝逃出。但卻會彈鋼琴。他常會客的賓館里放著一架專用琴,每當酒酣之時部下就會巧妙地暗示:我們領導還會彈琴呢。客人就趕快知趣地說:真的嗎?愿聞其妙。他就半推半就,走上琴臺,才藝展示一番。
多才多藝沒有錯,關鍵是分清主次,才當其用。大凡一個稍有文化、中等智力的人,身上總會有數種甚至十數種以上的才,這不足為奇。據說人身上的23對染色體,只有一對管起碼的體力智力,其余22對管不同的才,人人有才,人皆多才。君不見隨便一個民間二人轉演員,從耍手絹到吹鎖吶,都能在臺上玩他一個眼花繚亂。但他真要成名卻不容易,一是要有一個專門的才,二是這才還得是別人沒有的絕才。這就難了,這里有個角色分工問題,也有人生態度問題。如果唱旦角的不攻旦功,而旁騖丑功,則“旦不成而丑不就”,為老實人、聰明人所不為。政治舞臺與演藝舞臺其理同一。
干部的主要角色是什么?是理政。孫中山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毛澤東說是為人民報務。首先你要有行政能力。心憂天下,心系百姓,把握大勢,拆難解困,卒然臨之而不驚,捧之寵之而不喜。老老實實把該管的事管好,勤勤懇懇為百姓謀一點福,如果還能有一點創造,比如有一點新政,那就更好。正如朱镕基答記者問所說,希望是個清官,干一點實事。
我們常愛在官員前加“父母”二字,稱父母官,暫不說其是否準確,但這卻有強調責任的一面。父母者,首先解決子女的衣食等事。如果一個父母每天拿不回糧米,進門就只會給孩子唱歌,子女也實在樂不起來,要這等父母何用?其實無論是百姓還是上級,直到中央,對干部并沒有什么過多要求。干部考核表上也沒有“才藝展示”這一項。但是為什么有些干部喜歡頻頻展示其才藝呢。原來花拳繡腳比真功夫既好看又省力。
才藝對政治家有沒有用?有用,但那是錦上添花。有一點,更見其彩,沒有也不影響為官做人。毛澤東詩詞寫得好,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領袖自豪;鄧小平不寫詩,仍不失為偉人,人們照樣尊敬他。
政壇上的人物的才氣可分為四種。一是有政治之才又兼有藝術之才;二是只有政治之才;三是只有藝術之才,投錯了胎,誤入政途,如宋徽宗、李后主;四是既無政治之才又無藝術之才,陰差陽錯,戴上了官帽。不管那一類,既入政壇,就要一心務政。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無不多才,周恩來年輕時就演話劇,張聞天寫小說,海軍司令肖勁光還拉得一手好二胡,但從沒有聽說他們“露一手”。官者管也,管好老百姓的事,同時也管好自己。有才藝可以,但不必頻頻展示,不要本末倒置,否則適得其反。宋徽宗好字畫,李后主好詩詞,明朝還有一個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這些業余才藝反倒促使他們更快的人亡政息。共產黨員早期重要干部顧順章會兩下魔術,執行秘密任務途中,過漢口碼頭禁不住上臺露了一手,結果暴露身分,被捕叛變。凡熱心于小技小藝者,其心必浮,難有大成,亦難托大任,足為之戒。
(責任編輯/張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