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郭靜
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福泉,要找到一條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轉型之路,需要在產業轉型上實現多元發展、城市轉型上實現融合發展、社會轉型上實現共享發展、體制轉型上實現創新發展。
多年來,福泉市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推動形成了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但隨著磷化工產業的不斷發展,磷礦資源的大量消耗,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福泉目前面臨四大困境:
資源依賴較大。福泉的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開采、加工及利用為主,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磷礦資源的依賴性較大,耗能較高,與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協調性相對較差。
產業結構偏重。福泉的產業以生產原材料和資源型產品粗加工為主,呈現“三多三少”(資源型企業多,高新技術企業少;初級產品多,高端產品少;關聯度低的單體企業多,產業集群配套企業少)的特點。工業一業獨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后。
空間布局失衡。福泉城市布局相對分散,缺乏集聚效應,資源環境容量承載力有限。城市形態和設施配套不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缺乏較為明確合理的功能分區,導致城市化水平不高。
生態問題嚴峻。長期以來“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使福泉局部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嚴峻。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福泉如何轉型、找到一條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新路子,值得深入探討。
產業轉型要實現多元發展
以打造甕福千億級工業園區和煤電磷一體化基地為契機,發展醫(農)藥化工、NPK(氮磷鉀)高端肥料、磷伴生資源回收利用、高端磷酸鹽系列產品等上下游產業,依托氟、碘資源優勢,發展醫藥中間體和化學藥項目,形成肥料級、飼料級、工業級、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的磷化工產業鏈。依托煤化工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開發拓展支柱產品,積極發展多種有機化工原料(炔烴、烯烴、芳烴及合成氣)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加速發展鋁硅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化學藥中間體和生物農藥制劑,壯大接續產業。全力發展以“梨、茶、畜”為主導的第一產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等為主的第二產業,以農業觀光旅游及農業物流、“互聯網+產業”等為主的第三產業。以建設“甕福煤電磷一體化服務業聚集區”為載體,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結合國家和省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優先發展化工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含新型建材)、新能源、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七方面產業。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能夠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位于產業鏈關鍵環的新興產業項目。加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吸引國內知名科研院校與在泉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深入挖掘“一城一山一峽谷,一神一仙一福地”文化內涵,充分依托福泉古城文化、三豐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蘊,認真做好景區、山水、文化三篇文章,加快古城景區建設和特色旅游文化節打造。深入挖掘福地養生文化,扶持建設陸坪四季花谷·養心松江等一批健康養生產業示范基地,打造集新型養老山莊、健身中心、生態氧吧、養生館等于一體的休閑綜合養身場所。注重延伸產業鏈條,加快醫藥養生產業與旅游度假、健康食品、生物醫藥、康體運動等產業融合發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手段,推進電子商務在商貿流通、工業制造、農林產品、文化旅游、公眾服務等領域的全面應用。以打造黔中商貿物流中心為契機,積極推進物流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鼓勵開展專業化物流服務,發揮好圓通等民營快遞公司的力量,大力推進物流業向鄉鎮和村組延伸。
城市轉型要實現融合發展
制定完善福泉市園區發展總體戰略規劃,合理布局園區發展區域,引導園區在服從全市“一盤棋”的基礎上,找準各自功能定位,完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與信息服務三大要素,實施“重化工產業北移”“工業返城入園”,實現“騰籠換鳥”發展。強化區域經濟聯動、產業協作發展意識,促進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尤其是優勢產業發展接軌,推動工業升級。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城市發展的產業支撐,通過加速產業集聚,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以實現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做大中心城鎮,帶動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人口向中心城鎮聚集,發揮中心城鎮的龍頭帶動及輻射拉動功能。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努力增加更多就業崗位,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和就業,幫助進城農民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區、融入城市。
以實施“綠色福泉”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全力推進綠色屏障構建工程、綠色水域護佑工程、綠色城鄉建設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工程、綠色礦山建設工程建設。積極培育新型綠色產業體系,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從資源消耗為主向低耗高效、節約增效、再生提效的綠色生態型轉變。在全社會倡導文明健康、節約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積極營造有利于綠色發展、城市轉型的社會環境。
以建設城區路網、城市綜合體、休閑娛樂廣場等為重點,以便民利民為核心,統籌完善供水、供電、供熱、供氣、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便民服務設施,逐步優化城市服務功能。借助“天網工程”建設契機,完善數字城管中心建設,提高城市的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水平,形成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的城市管理工作機制。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時代精神以及重大事件等的挖掘、宣傳,全力打造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福泉文化品牌,促使經濟實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剛柔相濟,為城市轉型提供文化支撐。
社會轉型要實現共享發展
堅持轉型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重點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扶持自主創業。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優先支持失業礦工、工傷殘疾人員、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及失地農民等困難群體再就業。
健全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擴大各類困難群體參加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大對塵肺病、皮膚病等礦業工人職業病和常見病的預防、救治力度。
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矛盾糾紛排查預警調解制度和疑難信訪案件化解制度,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推行城鄉社區規范化、網格化管理,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善社會治安動態防控體系,不斷提升應急管理和處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健全覆蓋城鄉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以煤、磷礦行業為重點,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礦山、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領域的安全監管。
體制轉型要實現創新發展
立足于磷煤化工產業基地建設,構建上下產業鏈,使科技資源進一步優化,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科技服務中介組織為媒介,市場導向、政府引導的開放型技術創新體系和政產研學結合的創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和落實金融、稅收、產權保護、政府采購、考核獎勵等“一攬子”支持科技創新、助推城市轉型的激勵政策。
沿“開采—生產—三廢利用”這一工業生產主線,從“礦山生態治理、企業污染治理、循環經濟發展、環境執法監管”四個方面推進“一線四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機制,由“誰污染、誰治理”轉型升級為“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模式。
培育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多元化投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且具有運營經驗的企業參與城市建設和經營。按照非限即準的原則,鼓勵企業建設循環經濟項目、接續產業項目,將相關重大項目列入投資重點。探索建立綠色企業信貸傾斜機制,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或州有關扶持項目,將綠色企業納入融資優惠政策范圍。
加強對經濟社會轉型中重點領域的研究、組織、協調、督促、考評等動態管理,完善深化投融資、綜合行政審批、綜合行政執法、擴權強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等改革工作督促考核機制。(作者單位:福泉市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