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
摘 要: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的社會發展水平?,F今,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推廣應用職業年金制度已經非常必要。本文主要通過對事業單位年金制度主要模式的介紹,探討了基于財務績效角度看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的推廣的相關問題,僅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財務績效;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推廣
事業單位是我國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福利保障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目前,我國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已經開始試點,希望能夠有效的緩解社會養老負擔,避免出現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養老待遇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嚴重脫節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1 事業單位年金制度主要模式
1.1 繳費模式
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職業年金繳費的具體來源有比較大的差別,但是總體上來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另一種是職工繳費。至于財政與職工具體需要繳納的比例,每個國家都有具體的規定。有些國家通常雇主50%,雇員50%,其中典型的國家有丹麥與英國,還一些國家全部由國家財政來承擔,并不需要職工繳費,比如西班牙。我國養老保險正處于改革階段,縱觀我國國情,比較適合我國的職業年金繳費模式為“財政+單位+個人”或“單位+個人”。由于我國的事業單位性質有一定的差異,有些事業單位屬于公益一類性質,比如民政系統的救災救濟、優撫安置、老齡工作、救助、殯葬管理等事業單位,這些類型的事業就應該采取“財政+個人”的繳費模式;屬于公益二類、公益三類性質的事業單位,則可以采用“單位+個人”的繳費模式。財政補貼、單位負擔的比重主要由事業單位的單位性質和資金來源決定,非財政全額供款的事業單位,需要根據自身收益籌措資金。
1.2 給付模式
現階段國外應用的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主要是此種,具體劃分可以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給付確定性,英文簡稱為DB,簡單的說就是職業年金管理者依據現實情況向參與者做出相應的承諾,保障參與者的職業年金能夠根據預先確定的數額進行發放,換言之,就是職工在退休后所領取的年金早已經被確定好。另一種是繳費確定型,英文簡稱為DC。此模式簡單的說就是職工從工作之初到退休所繳納的職業年金不變的,但最終所領取的年金卻不確定,這是因為所得的年金不僅僅有自己繳費的一部分,還有投資收益,而投資收益無法確定,因為收益本身具有的一定的風險性,而這種風險組需要職工自己承擔。上述兩種模式,雖然DB出現的比較早,但是DC發展更快,兩種模型各有利弊,DB更趨于穩定,職工無需承擔企業風險,而DC則屬于積累式模式,靈活性比較強。就我國目前事業單位發展現狀來說,選擇應用DC模式更符合現實要求,因為此種模式利于人員流動,也能夠與企業年金進行接軌。盡管DC模式具有一定風險,但是此種風險完全可以借助投資信托公司來降低,甚至完全規避。
1.3 管理模式
現階段,世界各國所應用的職業年金管理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法人受托模式,即單位或者是職工將年金的一些相關事宜都交給具有資質的委托人,允許其處置以及管理有關事項;另一種是理事會受托模式,即單位或者是個人將職業年金交給理事會管理。兩者模式相比較而言,法人受托模式具有更大的優勢,不僅管理處置更加專業,而且服務水平也更高。因為我國金融市場正處于建設階段,如果從專業化以及成本方面來進行分析,法人受托模式更符合要求。為保證職業年金合理有效運作,事業單位可以成立一個監督小組,負責對職業年金的應用進行監管,以此保證職業資金合理運作,保證職工的權益。
2 基于財務績效角度看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的推廣
財務績效簡言之就是通過資金的投入而獲得的效益。作為組織領導者,財務績效永遠都是其最為關心的問題。從財務績效角度出發來對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進行推廣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樣更能夠讓職工對職業年金制度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2.1 繳費階段的推廣
《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已于2015年3月正式印發,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4%,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國家適時調整單位和個人職業年金繳費的比例。該階段的財務指標主要有職業年金計劃參與人數增長率和養老待遇替代率等。為了穩步提高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參與人數的增長率和養老待遇替代率,各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的收入狀況和財務績效設定合適的養老待遇替代水平,并配套實施合理的薪酬改革措施,提升職工參與熱情。
2.2 投資、營運階段的推廣
該階段應從改善單位運營成本和提高效率兩個角度進行考慮。職業年金通過投資達到保值增值,以實現受益人能夠在退休以后得到穩定的養老保險補償。但是,由于在養老基金管理方式上的差異導致實際投資收益率差別非常之大。因此,我們應結合事業單位的性質,通過引入具體財務指標來衡量單位的財務績效,深入分析原因,以提高職業年金管理的市場化和專業化水平,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年金運營渠道,改進運營模式,增強職業年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2.3 發放階段的推廣
該階段應從改善參加人的生活水平,有效提升人們參與職業年金的熱情方面來考慮。如保持參與者在繳費率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或在替代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繳費負擔等等。各事業單位應通過財務績效分析,合理確定年金的給付模式。具體的財務指標有職業年金替代率、社會保障稅負擔率和資產負債率。綜上所述,對于建立職業年金制度的事業單位,應單獨建立財務報告,以反映職業年金運行的財務績效。人均職業年金年增值、人均凈資產、資本報酬率是三個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反映該單位的財務績效。其中,人均職業年金年增值是核心指標,可以清晰地表達人均職業年金的增加值,讓職業年金參與人了解職業年金對于將來老年退休時生活的保障效果,使職業年金發起人有意愿參與職業年金計劃的最主要因素。從人均職業年金年增值、人均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的關系可以得出以下的計算公式,以作為定量分析的依據。人均職業年金年增值=人均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人均凈資產=權益負債比×債務總額與現金比×人均現金凈流量;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各事業單位繳費率的確定、投資政策的設定、管理成本的計算,負債的評估,經驗數據分析和償付能力監控,來最終預算該單位的人均職業年金年增值,從而評定最優的職業年金設計方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從財務績效角度出發來對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進行推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樣事業單位有關負責人能夠依據本單位自身的財務情況來制定合理的職業年金制度,并且從財務績效角度出發,讓職工了解這一制度,以此獲得積極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連明偉.基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6(1).
[2]莫開偉.職業年金個人繳費賬戶須逐步做實[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5(4).
[3]成石.職業年金的功能[J].中國人大,2014(1).
[4]章泓.關于實施職業年金問題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0(12).
[5]馬永林.我國職業年金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