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英
摘 要:本文就在分析小學數學新課導入的基礎上,從目標、課型、內容、學情等四個角度來談談不同情況下小學數學有效導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導課;有效性
1 目標不同,導課不同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導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體的應用中,想要達到的導課效果和不同的預期目標,所采取的導課形式和內容也應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導課策略時,教師一定要明確設計導課所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然后再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導課設計。在此過程中尤其要特別注意,小學數學導課的設計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注重導課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若教師在本節課想利用導課來達到的目標是通過復習舊知識為新知識的講解做鋪墊,那么在設計導課時,就不能采用直奔主題的導課形式,而應該采取以舊聯新,搭橋鋪路的導課形式。比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進行導入:
師:(出示陰影部份占1/2的圓形)同學們,你能用學過的分數表示陰影部份占整個圓形的幾分之幾嗎?還能創造出其他分數來表示它嗎?
(學生說出2/4,3/6,4/8,5/10,6/12,8/16……,老師隨機板書)
師:既然這些分數都表示同一個陰影部份,就可以用哪個符號來連接?這些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不同,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中這種特殊的現象。
相反的,若教師本節課想要利用導課來達到的目標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從未接觸過的新知產生濃厚興趣,那么就不可采取上述“以舊聯新,搭橋鋪路”的導課形式,因為學生從未接觸過,即使提起舊知識,也無濟于事,無法達到導課的目標。
如:“數的產生”這一課,教學目標主要是了解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等。教師可以進行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上四年級了,這期間也認識很多數,試想,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呢?老師手上的筆、本子用什么表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數的歷史長河,沿著它的軌跡來探究數的產生。
這樣的導入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激發學習熱情。
2 課型不同,導課不同
小學數學基本課型可分為六種,即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測驗課、活動實踐課。課型不同,所采取的導課形式也有很大差異。例如新授課與講評課的導課形式就存在很大差別。
新授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課型,在課時上占據非常大的比例。新授課的導課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產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注意使其迅速集中思維,同時揭示新課題,體現教學意圖。此時教師可以采取游戲導入、設疑導入、實驗導入,甚至是直接導入等導課形式,導課方法較多。但是對于講評課來講,一些新授課的導課形式就不能采用。這是因為講評課是數學總復習的一種重要課型,它對學生的知識起著鞏固、充實、完善、深化和矯正的作用;是師生共同進一步探討解題方法、提煉數學思想、探尋總結解題規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優化思維品質的重要舉措。在對講評課進行導課設計時,應當結合考情分析來實現激情導入。這是因為數學是最能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狀況的學科,一張數學試卷發下來,有的學生眉飛色舞,有的垂頭喪氣。而在試卷講評中學生能否認真聽講,能否在試卷講評中查漏補缺,真正認識到自己出錯的原因,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將學生完全引入到講評課中。對此,數學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先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力量和未來成功的希望。可以在進行試卷知識講評前,把本次考試班級平均分、各分數段人數、縱橫向比較情況、本次測驗中得分率高的或失分較多的題是哪些公布給學生,表揚那些聰明好學、有鉆勁,本次測驗在某些題的解法上有創意的學生;表揚那些雖然基礎不是很扎實,但本次測驗中選擇、填空失分很少,解答題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也能力求得分的學生;表揚那些學習勤奮,答題認真、嚴謹,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圍內能解答的題,從不輕易失分的學生……這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有利于引導學生找差距、樹信心,及時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未來成功的希望,從而愿意在接下來的講評課中認真聽講。
3 內容不同,導課不同
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概念類和計算類兩大方面。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的內容不同,導課的形式也不相同。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細胞”,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是進行一切數學活動的基礎。由于數學概念短小精悍、內容抽象,相對于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概念類知識內容時,應當采用能夠將學生吸引到概念上的導課形式,如采取感知引入策略,通過提供實例或模型,來引導學生們觀察感知,然后通過抽象歸納,形成表象。如對長方體的認識,可以用手機、書、板擦、飲料盒等生活常見物作為實例;學習圓柱時,可以找水杯、茶葉罐物體作為實例。通過觀察引導學生歸納長方體、圓柱體的底面、側面、高等特征,從而形成長方體、圓柱體的正確表象認識。而在對計算類的知識內容進行導課設計時,則應當采取不同的導課形式。高年級小學生的幾何知識已經進入立體圖形階段,對學生空間觀念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的難度也越來越深,而學生對圓的周長、面積,圓柱體、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準確度較低。這是因為與圓有關的計算公式都要用到π,但π在題目中并不出現,學生容易忘了乘除π位,錯誤的現象較多。對于此,教師在對與圓有關的計算內容教學中,可以先在課堂開始,設計一個小游戲作為導課,來加深學生對π的印象,讓學生認識到在計算與圓相關的數學題時,沒有π的存在是不行的。并讓學生帶著這個印象展開接下來的學習,這樣就不會在今后的計算中忘記π達到乘除。
4 學情不同,導課不同
新課導入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教材、不同條件、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選擇不同的方法。切記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追求形式花樣,甚至故弄玄虛,畫蛇添足,更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削弱其它教學環節。也就是說,在制定有效導課策略時,一定要注意考慮到學情的差異。
舉最簡單的例子,城市和農村的小學學情就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有些城市小學數學教學的導課方式,在農村地區就不適用。若教師生搬硬套,而不考慮到學情,是很難達到理想導課效果的。例如在講到認識速度的時候,城市小學的導課題目可以從游樂場的過山車開始,教師在最初開始上課時,可以問學生坐過山車感受到的是什么樣的速度。這樣的問題導入方式,對于市區的孩子來講,基本上都是能感受到那是怎么樣的速度的,但對于農村的孩子,很少有坐過過山車的經歷,因此自然無法說出坐在過山車上所感受到的速度是快是慢。因此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不能使用這種導課形式,而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用汽車的速度來講解題目,把題目換成汽車以6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行駛,農村學生大多能體會到這樣的速度,因而可以達到較好的課堂導入效果。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課堂導入策略并沒有固定模式,但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而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動手操作導入法、多媒體導入法等多種課堂導入方法。但是不論采用何種課堂導入方法都應該貼近于課堂教學主題,要正確認識本節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分析當前課型和學情,并采取科學合理的導課策略,從而有效實現激發學生新課學習積極性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德升.如何導課讓數學課堂更有效[J].新課程學習(上),2013,11.
[2]戴秀海.淺析數學教師的課堂引導策略[J].新課程(中),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