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英,蒲應,李先德
(1.北京農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2206;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
中國農業保險“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大災風險分散方式的模擬和比較
呂曉英1,蒲應1,李先德2
(1.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2206;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建立完備的大災風險分散管理制度是農業保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已經在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和再保險層面建立了大災風險分散方式。但是,當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償付能力不足時,是由“政府兜底”,還是采取“融資預案”方式為其提供外部超賠補償資金,以及政府大災準備金的規模等,成為當前我國政府和農業保險業界面臨的重大難題,而相關研究仍顯不足。為此,本文建立全國農業保險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10年、20年、50年和百年一遇大災風險的情景假設和動態模擬,展示2007-2035年期間農險經營機構大災準備金的變化趨勢以及“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方式下政府大災準備金的籌資規模,對“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進行比較,并提出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多層分散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政府兜底;融資預案;系統動力學模擬
一、引言
建立完備的大災風險分散管理制度是農業保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從2007年以來,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保險條例》都明確提出,“國家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中央一些文件中,有時提“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有時提“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本文將“巨災”和“大災”作為同義詞使用。(以下簡稱《辦法》),以及2014年11月我國23家具有農業保險經營資質的保險公司和中國再保險公司共同發起組建的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簡稱農共體),僅僅是在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層面建立起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而當保險公司的大災準備金和再保險安排仍不足以支付大災賠款時,我國仍未建立由政府財政支持的為保險公司提供外部超賠補償資金的機制。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概率不斷增加,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隨時可能突然降臨,大災造成的農業投保損失遠遠超過農業保險公司自身的償付能力。因此,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時,如何選擇適宜的外部資金補償方式,是由“政府兜底”,還是采取“融資預案”方式,以及政府大災準備金的規模等,已成為當前我國政府和農業保險公司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理論界亟待研究解決的難題。
國外研究表明,由于政府具有較低的信用風險以及稅收方面的優勢,在更大范圍內提供農業巨災保險更具優勢(Niehaus,2002[1])。可以通過巨災債券將巨災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Lewis,1998[2])。在農業災害風險評估中,運用極值模型估算巨災風險分布(Pickands J,1975[3];Coles S,2001[4]),以此克服傳統統計方法擬合極端事件的不足。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管理制度方面,美國、加拿大等國在法律上都有關于農業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不足以支付賠款時的融資安排。例如,加拿大省級政府與聯邦政府都為農業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支持,同時還建立農業巨災風險融資制度,當再保險基金不足以賠付時,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都提供無息借款(錢振偉等,2012[6])。
國內學者研究了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制度的運行機理、主體構建和框架設計,以及農業巨災保險風險分散管理技術等問題(鄧國取,2007[7];趙山,2007[8];謝家智,2009[9])。建議政府應建立初始資本和巨災風險準備金,通過再保險和巨災風險證券化等方式分散巨災風險(祝健,2009[10];錢振偉,2011[11];陳利,2014[12])。庹國柱等(2013)利用參數方法擬合各省農作物損失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數及蒙特卡羅模擬,測算了全國以及各省農業保險大災準備金規模,認為在20年一遇的災損水平下,中央承擔各省200%以上賠付率超賠責任時,準備金規模需要1197億元;在50年一遇災損水平下,準備金規模為1440億元[13]。在《辦法》實施以后,還缺乏將保險公司大災準備金、再保險以及農業保險外部超賠補償方式中討論最多的“政府兜底”和保險公司“融資預案”等進行綜合定量研究的報道。
計算機模擬被公認為是當今四大科學研究范式之一(中國科學院,2013[14]),是對系統行為變化趨勢開展超前性研究的重要方法。系統動力學是動態模擬的主要方法,被譽為“政策和策略的‘實驗室’”,非常適宜開展農業保險政策設計的模擬分析,但目前國內外利用系統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對農業保險進行模擬研究的成果還少見報道(呂曉英等,2012[15],2014[16])。
為此,本文在測算2015年到2035年全國農業保險可能達到的保費收入規模和評估發生10年、20年,尤其是50年和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風險的基礎上,建立能夠體現《辦法》規定和農業保險運作機制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多種方案的情景假設和動態模擬,重點展示未來在早、中或晚期發生10年、20年或50年、百年一遇的大災時保險公司保費準備金、利潤準備金變化趨勢和需要的外部超賠補償資金,以及“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兩種方式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年籌資額度,對“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進行比較,并提出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多層分散體系的建議。
二、模型、參數和方案
(一)農業保險系統動力學模型
1.農業保險現行模式系統動力學模型設計

從圖1可以看出,全國農業保險系統動力學基
礎模型主要有兩大類4條正、負反饋回路,在圖中用粗線和虛線表示。現僅對其中兩條正、負反饋回路進行分析。


圖1 全國農業保險系統動力學流程圖

2.“政府兜底”模式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設計
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方式中的“政府兜底”模式是,當保險公司出現超賠后需要外部補償資金時,由政府大災準備金為其支付全部超賠款。本文假設政府兜底大災分散方式中政府大災準備金來源,一是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設計西部地區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陜西、內蒙古、貴州、云南、西藏等9個省、區由中央承擔出資),二是由保險公司利潤準備金余額按20%計提上繳的資金。在上述系統動力學現行模型中增設“上繳政府利潤準備金”變量并和“利潤準備金未賠款”變量一起,通過“新增政府準備金”和“政府準備金賠款”兩個變量與“政府兜底”制度系統動力學子模塊相耦合,便組成了現行模式-政府兜底大災風險制度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3.“融資預案”模式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設計
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方式中的“融資預案”模式是,由中央財政擔保,由保險公司貸款或發行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債券并償還本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按4∶6的比例籌資建立大災準備金,用該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并且假設西部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陜西、內蒙古、貴州、云南、西藏等9個省、區免于籌資,資金由中央統一管理。將上述系統動力學基礎模型中的“當年可用于賠付的結余資金”變量通過“利息支付”變量與融資子模塊相耦合,便組成了現行模式-融資預案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制度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由于全國農業保險系統動力學模型結構和運作機制十分復雜,尤其是需要使用大量的條件邏輯函數,因而借助系統動力學的專用語言DYNAMO編制程序,并在PD Plus軟件上運行,動態模擬時間為2007年至2035年。
(二)農業保險保費收入
2007-2014年保費收入數據來自《中國保險年鑒》和保監會。2015-2035年保費收入數據,根據全國農作物品種種植面積、養殖家畜和林地承保現狀以及未來可能達到的承保比例計算而得到的。預計2020年全國保費總收入為507.2億元,與2014年相比年平均遞增7.66%,其中種植業、養殖業和森林保費收入分別達到307.76億元、163.97億元和35.4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5.55%、14.22%和3.24%。2035年預計保費總收入為702.5億元,與2020年相比年平均遞增2.26%,其中種植業、養殖業和森林保費收入分別達到400.88億元、254.86億元和46.75億元,與2020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78%、2.98%和1.85%。
(三)農業保險賠付率
2007-2014年全國農業保險賠付率數據由《中國保險年鑒》和保監會數據計算而得。2015-2035年沒有發生100%以上賠付率時,即平常年景下的賠付率數據由隨機數發生器(正態函數)產生。利用1984~2013年全國農業保險歷年賠付率數據,在eastfit5.5軟件上擬合了最優分布函數,分別估算了發生10年、20年、50年和100年一遇的農業大災時的賠付率,分別為109.4%、126.42%、152.85%和176.44%。
(四)方案設計
依據研究目的,在“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兩種類型中,分別設計了早、中或晚期發生50年或百年一遇農業大災共12個方案。早期假設在2018年發生50年或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而在2024年和2031年相繼發生10年和20年一遇的農業大災。中期是在2024年發生50年或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而在2017年和2031年先后發生10年一遇的兩次農業大災。后期是在2031年發生50年或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而在2017年和2024年相繼發生10年和20年一遇的農業大災。
(五)其它設定
(1)本文定義農業保險大災指全國農業保險發生10年一遇及以上的風險損失,即保險公司的簡單賠付率不小于109.5%時的災害。(2)為了分析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在大災風險沖擊下所需最大額度的外部超賠補償資金,本文假設全國農業保險在整體上沒有開展成數分出再保險業務。(3)種植業保費的40%用以購買賠付率為100%~160%賠付率超賠再保險,再保險費率為8%。(4)除理賠之外的費用率設定為22%。(5)據保監會資料,2007~2009年全國財產保險承保利潤率均為負值,2010~2013年分別為2.67%、4.74%、2.77%、0.50%,未來21年一律設定為2.5%。
三、“政府兜底”方式的模擬
由模擬結果可知,在現行模式下,當在早期2018年、中期2024年和晚期2031年先后發生10年、20年和50年一遇的3次大災的情景下,成災當年及此后各年全國農業保險在整體上都不會發生經營虧損。因此,本文對發生50年或百年一遇大災時現行模式-政府兜底大災風險制度的模擬結果敘述如下:
(一)在2018年政府籌資規模達到170億元,“政府兜底”方式便可應對我國農業保險未來早、中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的大災損失
如果在早期2018年提前發生50年一遇的大災,當年全國保費總收入可能達到451.67億元,成災應賠款690.38億元,簡單賠付率為152.85%。用當年保費收入賠款321.55億元,再保險公司按合約賠款62.13億元,剩余的超賠款306.7億元用全部保費準備金支付65.77億元,由全部利潤準備金和一般風險準備金支付42.51億元后,超過保險公司賠付能力的198.42億元,需要由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表1)。從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間保險公司每年上繳20%的利潤準備金累計為28.96億元,因此,為滿足保險公司外部超賠補償資金,需要政府另籌資金169.46億元。如果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4∶6比例分攤,假設從2016年開始籌資,到2018年中央每年需籌資22.6億元,22個省、市各自每年需籌資1.54億元。當2024年再次發生10年一遇大災時,當年成災應賠款625.75億元,先由當年保費收入和再保險公司賠款,其超賠部分再用全部保費準備金、利潤準備金和部分一般風險準備金賠付后,年末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尚有11.7億元。年末由保險公司每年上繳20%的利潤準備金組成的政府大災準備金為49.6億元(圖2)。當年保險公司和政府大災準備金可用于應對大災風險損失的結余資金為61.3億元(表1)。如果在2031年又一次發生20年一遇大災時,當年成災應賠款835.25億元,用當年保費收入和再保險賠款、保費準備金和利潤準備金及一般風險準備金共支付803.59億元后,僅有超賠款31.66億元需要由政府大災準備支付。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超賠資金后,年末余額105.89億元。到2035年初,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為172.52億元(圖3),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113.19億元(圖2),政府和保險公司可用于應對大災風險損失的資金多達285.71億元。

表1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

圖2 50年一遇大災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時政府大災準備金及賠款

圖3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變化趨勢
仍按上述早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政府大災準備金的籌資方式,如果在中期2024年提前發生50年一遇的大災,在支付當年保險公司所需外部補償資金142.02億元后,政府大災準備金剩余資金仍多達105.69億元(圖2)。到2035年初,政府大災準備金多達209.7億元,加上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204.32億元(圖3),當年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414.02億元。
在同樣的政府大災準備金籌資方式下,晚期2031年發生50年一遇的大災時,當年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保險公司所需外部補償資金177.42億元后,尚余131.73億元(圖2)。到2035年政府大災準備金多達139.04億元,加上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172.52億元(圖3),當年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311.56億元。
由此可見,由于我國保險公司具有很強的大災準備金的積累能力,在三五年內可賠付結余資金可達到上百億元,因此,在“政府兜底”模式中,如果從2016-2035年由保險公司每年將利潤準備金的20%上繳給政府大災準備金,而且從早期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間中央財政和22個省、市地方財政每年各自分別籌資22.6億元和1.54億元,總籌資達到近170億元的情況下,未來21年里在早、中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的農業大災時,政府大災準備金完全可以滿足保險公司對外部超賠補償資金的需求。
(二)在2018年政府籌資規模達到268億元,“政府兜底”方式便可應對未來早、中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損失
如果在早期2018年提前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當年成災應賠款796.93億元,簡單賠付率為176.44%。先由當年保費收入和再保險賠款,再用全部保費準備金、全部利潤準備金和一般風險準備金支付后,需要外部超賠補償資金296.56億元(表2)。除去三年間保險公司累計上繳的28.96億元,為滿足保險公司外部超賠資金,需要政府另籌資金267.6億元(圖4)。從2016年到2018年中央每年需籌資35.68億元,各省、市每年需籌資2.43億元。當2024年再次發生10年一遇大災時,當年成災應賠款625.75億元,支付全部賠款后,保險公司當年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尚有11.7億元。如果在2031年又一次發生20年一遇的大災時,當年成災應賠款835.25億元,保險公司支付803.59億元賠款后,需要外部超賠補償資金31.66億元。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保險公司超賠款后,年末余額為105.85億元。到2035年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172.52億元(圖5),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113.19億元(圖4),政府和保險公司可用于應對大災風險損失的資金多達285.71億元。

表2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賠付支出情況 單位:億元
仍按上述早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政府大災準備金的籌措方式,在中期2024年提前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時,當年成災應賠款1008.3億元,超過保險公司賠付能力的267.23億元,需要由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圖4)。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當年保險公司所需外部補償資金后,剩余資金78.57億元(表2)。晚期2031年發生10年一遇的大災時,保險公司的大災準備金足以支付當年賠款。到2035年政府大災準備金多達190.29億元,加上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204.32億元(圖5),當年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394.61億元。

圖4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政府準備金及賠款

圖5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變化趨勢
在同樣的政府大災準備金籌資方式下,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如果在早期先發生10年一遇的大災,在中期2024年又發生20年一遇的大災,當年超過保險公司賠付能力的26.44億元由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后,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多達319.36億元(圖4)。晚期2031年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時,當年全國成災應賠款1165.70億元,需要外部超賠補償資金322.31億元。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保險公司超賠補償資金后,尚有結余資金84.95億元(表2)。到2035年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98.11億元,加上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172.52億元(圖5),當年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270.63億元。
由此可見,在“政府兜底”模式中,如果從2016~2035年由保險公司每年將利潤準備金的20%上繳給政府大災準備金,而且從早期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間中央財政和22個各省財政每年分別籌資35.68億元和2.43億元,加之我國保險公司具有很強的大災準備金積累能力,未來21年里在早、中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的農業大災時,政府大災準備金完全可以滿足保險公司對外部超賠補償資金的需求。
四、“融資預案”方式的模擬
(一)2022年政府大災準備金規模累計達到40.67億元,2026年累計達到53.65億元,2033年累計達到61.28億元,“融資預案”方式便可支付未來早、中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的融資利息
如果在早期2018年提前發生50年一遇的大災損失時,需要保險公司從外部融資169.46億元。由于我國保險公司具有很強的大災準備金積累能力,經過4年保險公司即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4年利息為40.67億元(假設年利率為6%)。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4∶6比例分別承擔利息,從2016年到2022年,中央政府每年需籌資金2.32億元,22個省級政府各自每年需籌資0.16億元。在2024年又發生1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需要再次融資108.14億元,2年后可償還本金。在2022年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全部利息后,從2023年到2026年中央和各地財政每年需再籌資1.3億元和900萬元。在2031年再次發生2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需要再次融資63.62億元,2年后可償還本金。為支付第三次融資利息,從2027年到2033年中央和各地財政每年需再籌資0.44億元和300萬元。2033年支付全部利息后,到2035年初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僅有540萬元(圖6),當年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的資金為122.06億元(圖7),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122.11億元。
假設用早期2018年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中央和地方財政為政府大災準備金三次籌集的資金,支付中期2024年或晚期2031年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所需利息。在中期2024年發生50年一遇大災后,當年需要保險公司融資63.82億元,經過2年即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2年利息7.66億元。在2026年支付融資利息后,年末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為46.01億元。到2035年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的結余資金多達252.21億元(圖7),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為53.67億元(圖6),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305.88億元。
晚期2031年才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超過保險公司賠付能力的37.77億元,需要保險公司通過融資支付,經過2年即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2年利息4.53億元由政府在2033年支付。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后,到2035年初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將近57億元(圖6),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147.9億元(圖7),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204.9億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期2018年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需要融資將近170億元,在4年后即可全部償還本金。只要在2022年用于支付利息的政府大災準備金累計籌集達到40.67億元,在2026年累計達到53.65億元,在2033年累計達到61.28億元,“融資預案”方式就可以支付未來21年里無論在早期或者在中期或后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的融資利息。

圖6 早期、中期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變化趨勢

圖7 早、中或晚期發生5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變化趨勢
(二)到2024年政府大災準備金累計達到96.34億元,2027年累計達到133.47億元,2035年累計達到172.30億元,“融資預案”方式便可支付未來早、中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的融資利息
在早期2018年提前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損失時,需要保險公司融資267.6億元,經過6年保險公司即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6年利息96.34億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4∶6比例分別承擔(假設年利率為6%)。從2016年到2024年,中央政府每年需籌資金4.28億元,22個省級政府各自每年需籌資0.29億元。在2024年又發生1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能再次需要融資206.29億元,3年后可償還本金。從2025年到2027年中央和各地財政每年需再籌資4.95億元和0.34億元。在2031年再次發生2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能需要再次融資161.76億元,4年后可償還本金。從2028年到2035年中央和各地財政每年需再籌資1.94億元和0.132億元,2035年支付全部利息后政府大災準備金幾乎全部用完(圖8),當年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的資金僅有23.91億元(圖9)。
如果在中期2024年發生百年一遇大災,當年成災后保險公司需要從外部融資189.03億元,經過3年保險公司即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3年利息34.03億元需要政府在2027年支付。按上述百年一遇大災早發生時中央和地方財政籌資辦法,到2027年支付保險公司融資利息后,當年末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為99.5億元。在2031年再次發生10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在支付應賠款723.46億元后,當年尚有58.68億元需要融資賠付,到2033年保險公司可全部償還融資,需政府支付利息7.04億元。2033年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后尚有結余資金121.56億元,到2035年政府大災準備金余額多達131.26億元(圖8),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126.99億元(圖9),可用于應對大災損失的總資金達到258.29億元。

圖8 早、中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政府支付利息及大災準備金余額變化趨勢

圖9 早、中或晚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可賠付結余資金變化趨勢
如果到晚期2031年才發生百年一遇大災,當年需要外部融資182.66億元,經過4年可償還全部融資本金。4年利息43.84億元需要政府在2035年支付。支付融資利息后,年末政府大災準備金尚有余額128.49億元(圖8),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結余資金僅有3.01億元(圖9)。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期2018年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需要融資將近268億元,在6年后即可全部償還本金。只要在2024年用于支付利息的政府大災準備金籌資累計達到96.34億元,在2027年累計達到133.47億元,在2035年累計達到172.30億元,“融資預案”方式就完全可以支付未來21年中無論在早期或者在中期或后期發生百年一遇大災時保險公司的融資利息。
五、“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方式的比較和建議
(一)“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方式的比較
“政府兜底”和“融資預案”兩種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方式都能夠及時為保險公司提供所需的外部補償資金,而“融資預案”方式在開展貸款和發行農業保險大災債券過程中的運營成本可能會高于“政府兜底”方式。但在以下兩個方面“融資預案”方式比“政府兜底”方式具有明顯優勢:
1.“融資預案”有利于減少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籌資壓力。在早、中或晚期提前發生五十年一遇的農業大災時,為滿足保險公司外部超賠補償資金需求,從2016年到2018年“政府兜底”方式中央和各省財政每年需要籌集資金22.6億元和1.54億元;如果提前發生百年一遇的大災,每年需要籌集資金35.7億元和2.43億元。預計今后中央財政每年要為政策性農業保險提供100億元以上的政府保費補貼,如果三年內每年還要再另外籌資26-36億元的大災風險準備金,財政壓力增大。尤其是地方財政每年再籌集一兩億元的大災風險準備金,難度更大。而采取由保險公司貨款或發行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債券、并由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的“融資預案”方式,在今后早、中或晚期提前發生五十年一遇的農業大災時,為支付保險公司的融資利息,在2016年到2022年中央和各省財政每年只需要分別籌資2.32億元和0.16億元,在2023年到2026年每年再分別籌資1.3億元和0.09億元,在2027年到2033年每年再分別籌資0.44億元和300萬元。為應對百年一遇農業大災提前發生,在今后不同時段的三次籌資中,中央和各省財政每年最多籌資額度分別不超過4.28億和0.29億元。與“政府兜底”方式相比較,“融資預案”方式每年的籌資額度中央和各省財政都是可以承受的,有利于減少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籌資壓力。
2.“融資預案”方式有利于提高政府和保險公司的資金利用效率。在早、中或晚期發生五十年或百年一遇農業大災的情景下,在支付三次大災損失賠款后,到2035年“政府兜底”方式中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的結余資金和政府大災準備金,都有上百億元的結余資金。這兩項資金都可以用來支付保險公司大災所需賠款,合計總資金達到264億到414億元之間,表明此時保險公司大災準備金和政府大災準備金都有較強的應對大災風險損失的能力。但是,一方面是政府為支付保險公司外部補償資金而投入了大資金,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在三五年后又積累了上百億元的大災準備金和由上繳的利潤準備金組成的大量政府大災準備金而被閑置,降低了政府和保險公司的資金利用效率。相反,在“融資預案”方式中,保險公司可用于賠付的結余資金和政府用于支付融資利息的大災準備金都比“政府兜底”方式要少得多,尤其是無論五十年還是百年一遇的大災早期發生時,到2035年“融資預案”方式中政府大災準備金都不超過600萬元,而“政府兜底”方式中由保險公司上繳20%利潤準備金構成的政府大災準備金多達113億元。由此可以看出,“融資預案”方式的資金利用效率遠遠高于“政府兜底”方式。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從運作相對簡便來看,“政府兜底”方式可能要優于“融資預案”方式,如果中央和地方財政在近三年中每年尚能籌資二三十億和一兩億元資金,“政府兜底”也可作為一種備選方案。而從是否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籌資壓力和提高保險公司和政府資金利用效率角度而言,“融資預案”方式明顯優于“政府兜底”方式,是一種相對較優的方案選擇。因此,為應對未來二十多年內可能提前發生的農業大災風險損失,我國農業保險大災超賠資金的外部補償方式,適宜采取以貸款或發行農業大災風險債券為主的融資模式。
(二)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多層分散體系
依據我國農業保險適宜采取“融資預案”方式為保險公司提供外部超賠補償資金的研究結論,結合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農業保險公司大災風險準備金的實際,一套完整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應該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保險公司按照財政部制定的《辦法》中規定,自身建立的保費準備金、利潤準備金以及一般風險準備金,可以稱之為保險公司的大災風險準備金,反映了農險機構自身應對農業大災風險損失的能力。第二個層面是以目前已經組建的“農共體”為主的為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提供的再保險。第三個層面是政府大災付息準備金,用于支付保險公司的融資利息,其資金來源由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逐年補充,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按一定比例,如4∶6比例承擔利息,資金由中央統一管理,并且建議西部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陜西、內蒙古、貴州、云南、西藏等9個省、區可以不籌集資金。第四個層面是當保險公司的賠款超過自身償付能力時,由保險公司貸款以及發行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債券的融資預案,由中央財政擔保,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負責償還本金,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
在建立的我國農業保險以融資預案為主的大災風險四級分散體系中,對大多數省一級政府而言,不直接承擔該省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發生大災虧損時的外部超賠資金。而是由總公司申請、中央財政擔保的前提下,通過融資獲得缺口資金,并由全國政府大災準備金支付融資利息。對一些經濟發達的省、市,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由于地方財政資金雄厚,仍然可以實施由地方政府承擔或通過購買再保險的方式,為經營本地農險的機構提供大災所需缺口資金。個別省、市,如江蘇省農業保險也可繼續實行“聯辦共保”模式,由地方財政負責其承擔的農業保險業務中全部大災風險損失。對于農業保險互助模式也可以按其規定實行自動吸納巨災風險所造成的超賠損失。
參考文獻:
[1]Niehaus Greg.The Allocation of catastrophe risk[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2,26:585-596.
[2]Lewis V Augustine.Catastrophe risk mitigation:a survey of methods[C],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Forum.Arlington,Virginia: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1998:323-342.
[3]Pickands J.Statistical inference using extreme order statistics[J],The Annals of Statistics,1975,3:119-131.
[4]Coles S.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extreme values[J],London:Springer-Verlag,2001.
[5]Antle J.M.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producers’ risk attitud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7,69 (3):509-522.
[6]錢振偉,丁江萍等.國際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經驗借鑒與啟示[J].上海保險,2012(5):31-34.
[7]鄧國取.中國農業巨災保險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8]趙山.以再保險為核心的巨災和農業保險體系研究[J].保險研究,2007(12):50-54.
[9]謝家智等.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0]祝健,洪宗華.反思農業巨災保險改革60年:困境與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09 (63):26-31.
[11]錢振偉.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及其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2.
[12]陳利.中國農業巨災保險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13]庹國柱,王克,張峭,張眾.中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及大災風險基金規模研究[J].保險研究,2013(6):3-15.
[14]中國科學院.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15]呂曉英,李先德.農業保險模式可持續性檢驗與改進的動態模擬[J].保險研究,2012(7):59-67.
[16]呂曉英等.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方式的模擬研究[J].保險研究,2014(12):41-50.
(本文責編:王延芳)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wo Modes: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of “Government Pay Exceeding Indemnity” and “Financing Plan”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LV Xiao-ying,PU Ying-yan,LI Xian-de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Beijing102206,China;2.AgriculturalEconomyandDevelopment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o build management system of 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is key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layer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any and reinsurance have formed,but when indemnity is beyond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any ,there is difficult problem for government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o adopt mode of “government pay exceeding indemnity” or “financing plan” to pay exceeding indemnity.The 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Therefore,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made to simulate reserves of catastrophe risks and scale of fund for government reserve in the mode of “government pay exceeding indemnity” and “financing plan”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7-2035,under risk scenarios that agricultural catastrophe happens once in 10 years,20years,50 years or 100 years.Based on comparison of two 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modes,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form multi-layer system of 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surance;catastrophe risks dispersion ;exceeding indemnity paid by government;financing plan;simul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4-0022-12
作者簡介:呂曉英(1976-),女,漢族,山西古縣人,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業保險,農業政策和策略模擬等。通訊作者:李先德。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災害多發區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體系的模擬研究”(編號:13CJY132)。感謝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農業保險監管處王祺副處長對本項研究的大力支持。
收稿日期:2016-00-00修回日期:20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