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羅斯·韋爾奇,[澳]羅賓·格林漢姆,[土]埃斯邁爾·卡科馬克,段士愛 譯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
論富含微量營養素的肥料對糧食作物營養品質的影響
[美]羅斯·韋爾奇,[澳]羅賓·格林漢姆,[土]埃斯邁爾·卡科馬克,段士愛 譯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摘要:“農藝生物強化”策略認為,生產出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糧食作物說明產出微量營養素密集的食物是一個有效的農業措施。全球范圍內大部分谷物耕地的土壤中物理和化學成分都欠佳,如土壤中有機質和含水量低而pH值和碳酸鈣含量高。這種不利的土壤條件會嚴重降低土壤的化學溶解能力和植物根部吸收微量營養素的能力,尤其是鋅和鐵。例如,把土壤的pH值提高到堿性范圍(pH6.5或更高),溶解度會降低(數倍),鋅運輸到根系表面的能力也會降低。在一個對花生的研究中發現,把土壤的pH值從5.2提高到6.8,則花生葉子中鋅的含量從200毫克/公斤降低至20毫克/公斤(Parker 和Walker, 1986)。已發表的數據表明,土壤有機質和土壤根際可溶性鋅濃度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Catlett 等人., 2002),強調土壤有機質對植物根部吸收鋅的重要性。因此,糧食作物的種子或新開發的生物強化品種種子從化學成分欠佳的土壤中吸收微量營養素會使種子中鋅濃度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所以,對以食物來補充微量營養素的人群來說,加強農藝生物強化(施肥)是十分必要的策略,也許還有助于耕地資源匱乏的地區提高作物的產量。
關鍵詞:施肥;營養素;設計;農業體系
1施肥對土壤營養的重要意義
施肥并非是一個解決育種問題的替代或獨立方案,而是互補和協同。把這些農業手段相結合就能夠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并且富含各種微量營養素的理想種子。當然,就作物基因而言,在開發和發布通過不同育種程序時,如根據收獲以及育種程序,將充分表達他們的遺傳能力充分擴展時可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溶池維護解決方案(根吸收)和葉組織(re-translocation到種子)。保持高可用池的微量元素在土壤溶液和葉組織可以通過土壤和葉片微量元素肥料的應用。
有已發表的資料表明應用微量營養素肥料有助于使種子富含各種微量營養素,如鋅、硒和碘。在此已經提出了多個例子說明鋅肥對谷物中鋅含量的影響。讀者可以參看有關鋅和碘的例子。看鐵的例子可知還沒有有效的農藝方法使種子富含鐵從而滿足人類的需求。
對于鋅,目前公布的結果顯示,葉面應用鋅肥對糧食中鋅含量的增加有著顯著的效果。在鋅匱乏的土耳其,土壤中缺乏微量營養素是眾所周知的,在土壤中施含有鋅的肥料能提高糧食中鋅的含量(圖1),同時能提高糧食的產量。將含鋅的土壤和葉面噴灑鋅元素相結合,是增加糧食鋅含量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產量高達3倍), (Cakmaket al., 2010b)。
在土壤中施鋅肥對糧食鋅含量的提高并不總是一直具有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含有鋅元素的土壤中。相比之下,無論土壤條件如何,含鋅肥料在葉面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糧食的鋅含量,滿足了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在全球7個國家進行的一項針對小麥和大米生產鋅施肥的項目中,土壤中鋅肥的應用對糧食中鋅含量的增加是無效的,而在葉面施灑硫酸鋅肥對增加糧食鋅含量有顯著的效果,小麥鋅含量高達85% (Zou et al., 2012),水稻25%,(Phattarakul et al., 2012),所有這些與土壤條件、管理方法與栽培品種無關。
2設計可提高營養產出的農業體系
設計可提高營養產出和促進人類健康的農業體系。為滿足人類的基本營養需求,多樣化的農業體系(包括作物,畜牧業和水產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Graham et al.,2001)。事實上,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至少需要43種營養(參看表1),這些營養主要是通過農業系統來提供的。通常情況下,農業生產主要是為了提高產量而沒有太多的關注其營養產出和人體健康,但是可以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營養和健康水平為主旨來發展農業(McIntyre et al., 2001; Graham et al., 2007)。然而,這樣的農業是不會實現的除非在發展和實際耕作中,農業政策和計劃包含這樣的想法。(IFPRI, 2012; Haggblade, 2012)。綜合農業體系認為通過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滿足人類的營養需求,從而確保營養安全是必須的(Frison et al., 2006; Graham et al.,2007)。利用高能作物合理搭配,以確保為人類提供充足且豐富的營養:動物/魚類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蔬菜和水果富含微量營養素并富含有益健康的抗氧化物。包括原住民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傳統的富含微量營養素的作物是可以提高營養產出的(國家研究委員會, 1996; Tontisirin et al., 2002)。

表1 該表中的43種基本營養為人類生存所需,表中標*的營養素不被視為必需營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