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霞,孫薇,匡琪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5)
?
列車醫療急救車外觀和儲物空間設計
王留霞,孫薇,匡琪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5)
摘要:目的 通過研究醫療急救知識,提出關于列車的醫療急救系統的新觀點,并引發思考。方法 對各類醫療急救系統和醫療器械的研究,提出人們在旅途中常發疾病,和應對方法。結論 針對列車上醫療急救的缺失,提出問題,進行設計實踐,著重在車體外觀方面進行設計,后續會針對其他方面做相應的補充設計。
關鍵詞:列車;醫療器械;醫療急救
引言
一個真實的事例,去上學的火車上聽到廣播:“各位旅客,在14號車廂有一位乘客突發心臟病,生命垂危,如果有懂醫學的乘客或有心臟病救急藥物的請速到該車廂協助搶救,或交給本節車廂的乘務員,謝謝。”像這樣的事情想必不止一次發生在列車和飛機,甚至是輪船上,還有孕婦臨產、突發中風、交通事故等類似的醫療緊急事件屢次發生,但相應的醫療急救很不完善。
1調研分析
在每一列火車安排醫務工作,備有常用的急救藥品及急救醫療器械,如退燒藥,止瀉藥,速效救心丸,降壓藥等,甚至需要便攜醫療設備,如除顫儀,心肺復蘇儀,吸痰器等。以醫療急救系統為研究對象,設想一款醫療急救系統,在適宜人居、充滿關愛與溫馨的戶外環境下,增加一些安全的醫療急救系統,針對此現象對醫療系統進行改良和設計。
1.1關注生理層面的設計。對于醫療器械的設計而言,將人機工程學原理運用到產品設計的全部流程當中是融入人性化設計理念的重要體現。對于人機工程學而言,醫療器械設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舒適性,即滿足人們在生理層面的要求;其次需要解決的問題親和感,即滿足人們在心里層面的要求。
1.2重視心理層面的設計。人性化設計理念中,心理層面的設計是重要的環節。人們在接觸使用醫療設備時,不可避免的會對產品產生不同的的心理反應,這些感性因素有時直接決定了人們對于產品的喜好程度。在醫療設備中合理的融入感性因素,能使產品具有與生俱來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但是人們的感性因素不是一層不變的,它們是社會意識,會隨著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自身素質的變化而變化。
1.3以使用功能為基礎。在設計上應盡量簡潔、明確、清晰,顯示裝置應少做裝飾和過多的色彩處理。色彩應該采用低明度、低純度的中性色為底色,文字可以采用亮色以增加顯示效果,在局部可以稍加配色,增加產品的動感。在人機操作中手處于方便、安全、舒適的區域。扶手部位力求美觀,使用安全的材質,增加觸感。
1.4以情感化功能為提升。車體作為整個功能的載體,是通過外觀形態和色彩實現。即靠的是形色來完成。利用人類的感知力,通過一些象征、隱喻的手法來實現,用戶可以很明確的判斷產品的屬性。讓人們輕易地明白哪些是診斷部分,哪些是治療部分,遠程部分在哪,常用的藥品用在哪,使其一目了然,充分實現其急救的性質。
2設計實踐
2.1產品的使用范圍。列車醫療急救系統是主要應用在列車上,設計想法是將此醫療急救車放在列車上的某一車廂,可以是每個多少車廂放置一輛,只需要在醫療急救車上放置足夠的醫療藥物和器材,常用的急救藥品,常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包括特大交通事故中,此醫療急救車都可以滿足一定人群的需求。
2.2設計理念。遵循模塊化集成化的設計原則是本設計的最基本的設計理念,首先體現的就是集成化設計,每設計一部分之后,在放入整體之前,是需要在進行合體的改動。
2.3設計說明。將常用的醫療設備集多種于一體,醫療急救中的診斷設備,治療設備,遠程醫療設備,車體外觀和儲物空間的設計是相關聯但是不同的產品,將這些產品很好的結合,由于精力知識有限,本設計針對此現象主要是提出問題,著重在車體外觀方面進行設計,后續會針對其他方面做相應的補充設計。
2.4尺寸說明。人機工程學的人體基本數據是最基本的數據,從立姿人體尺寸中獲得,95%的男子眼高為1664mm,95%女子眼高為1554mm,根據設計的要求,此設計是使用產品尺寸設計中的小尺寸設計。列車的基本尺寸,火車軌道的寬度是決定車體的寬度。具體的尺寸為:車體長是132,寬是56,高是150;下抽屜的長是28,寬是40,高是25;中抽屜的長是35,寬是56,高是25;上抽屜的長是52,寬是30,高是12,單位是厘米。
3結語
此次列車醫療急救系統的設計重要的是一個思路的提出,一個引領列車醫療急救系統的前沿想法,由此想法設計出一款列車醫療急救車,希望能夠該列車這個移動著的“家園”添加作為一個家應該有的部分,為這個移動著的“社區”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月恩,劉敏.醫療器械設計的形態造型指導思想與原則初探[J].2006.
[2]繆曉賓,許佳.認知心理學在醫療器械設計中的運用[J].2007.
[3]王殊軼,錢省三.醫療器械設計中的人機工程設計研究[J].2005.
[4]阮寶湘.工業設計人機工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THl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42-01
作者簡介:王留霞(1990—)女,漢族,河南人,在讀研究生,單位:西安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與人機關系研究。孫薇(1968—)女,漢族,山東人,研究生導師,工業設計系主任/副教授,碩士,單位:西安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理論與實踐,人機工程與交互設計。匡琪(1991—),女,漢族,湖北人,在讀研究生,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