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裕嘉
三十年筆墨春秋,三尺講臺上留下一位平凡女教師的酸甜苦辣;三十年默默堅守,無怨無悔地經營著人民教師的幸福人生;三十年桃李滿園,用大愛和睿智無私呵護著她摯愛的心靈家園。一路走來,她用愛心與奉獻、責任與堅持譜寫著一曲人民教師之歌。她,就是甘肅省第三屆隴原名師獲得者、定西市安定區福臺中學教師楊秀芬。
父愛點燃了她的教育理想
“女孩子家家的,我看將來當一個老師最好了。”楊秀芬小時候常聽父親說這句話。她很好奇地問父親:“那我能當上老師嗎?”父親說:“沒問題,只要你努力學習,將來考上一所師范院校。”楊秀芬每天目睹父親有規律地上下班,總是面帶微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無論刮風下雨,工作的興趣毫不減弱。
楊秀芬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歷史教師,也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好奇與期待。從懂事起,就萌生出當一名傳道授業的教師的愿望。
父母的期待加上自己的勤勉,1986年楊秀芬師范畢業后,如愿以償地當上了一名教師,被分配到當時的定西縣內官中學,擔當英語教師。
那個時候的農村學校, 師資極度匱乏。第一次踏上講臺,楊秀芬年輕的心房一下被理想的激情和沖動所鼓脹,當時的那份純真,那份莊嚴,那份責任感她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她說:“面對著年齡和自己差不了幾歲的學生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睛,回想起父輩們期待的眼神,我能不好好干嗎?”
從那時起,楊秀芬就堅定了獻身教育的信念,開始了對自己教育人生的初步規劃。教育理想開始在心中生根發芽。
用愛心和苦心成就學生
在上班的八年時間內,楊秀芬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大專學歷。以年輕人飽滿的熱情,苦鉆教材,細研教法,抓班級管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帶班技巧。
1989年,她所帶的第一屆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收獲的季節,她也收獲了自己從教以來的豐碩成果。從此,她對教學有著一種不可割舍的情結,用她自己的話說:“教學是我的根,學生是我的本。”
1994年,楊秀芬被調到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中學工作。新的環境賦予了她新的成長土壤。在中華路中學任教期間,她多年承擔高中各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周課時超過二十節,并擔任班主任。
楊秀芬深知,領導給她壓擔子,其實也是給她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她努力實踐做一位“真情實意愛學生、真才實學教學生、真知灼見育學生”的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欣賞每一個學生的“習得”。
勤勉的工作和付出換來一項項優異而突出的成績。從那時起到現在,她一直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工作,三十年的教學促進了她專業的精深發展。她總是給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指點迷津”,課堂之外,她千方百計地給學生指點輔導。經過她的指點,學生的成績大有長進,甚至突飛猛進,經過她輔導的好多學生都拿過全國英語競賽獎。
這一切,讓楊秀芬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領導信任、家長放心、同事敬佩的學科骨干及高中班主任。很多學生在高二文理分班時,就特意要求繼續留在她的班上。這種對老師的偏愛,有時會蒙蔽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學業特長的心智,這使得她很著急。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楊秀芬總是耐心地給這些學生做工作,告訴他們,要以自己的文理特長為主,而不是盲目地追隨老師。
楊秀芬是個很有思想個性的人。有思想,就會有爭議。工作三十年來,她會時不時地遇到爭議,但她都會積極地去面對。因為她知道,在爭議中可以聽到許多中肯的批評,促使自己不斷地思考、實踐并逐步走向成熟。她經常和同事開玩笑說:“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正!”
除了擔任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外,楊秀芬還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獲得了大學本科學歷。嚴謹的工作態度及辛勤的工作常常令她早餐饑一頓飽一頓,也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有一段時間她感覺自己胸悶,心臟跳動頻率異常快。同事關心地說:“工作重要,但身體是本錢啊!”楊秀芬雖然嘴里連連答應,可是一遇到繁忙的工作她就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她沒有告訴家人及單位,自己在工作之余去醫院檢查治療。三十年來她就靠著這種“倔勁”,不忘初心,默默地實現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楊秀芬幾乎從來沒有板起臉孔,更不隨意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她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時刻關心和幫助他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種愛如己出的積極情感便產生了無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班級管理中,楊秀芬是一位極其細心的老師,她總是把她的關心播撒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細致而又周到,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楊秀芬曾帶過這樣一名女學生,在高二時父親生病去世,由種地為生的母親來撫養還在上大學的哥哥和她。楊秀芬為了把學生失去親人的痛苦減輕到最小,不影響她的學習,給予她精神上的安慰,常常叫她來辦公室對她說:“對父親最好的懷念就是努力學習做人,學好文化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你的父親在天之靈也會得到安慰的。”同時,給予她母親般的關懷,為其提供衣服及學習用具等力所能及的幫助。她深知教育就是愛與被愛,激發與被激發,喚醒與被喚醒。她對學生的愛,也在學生心里播下了愛的種子,學生在自己的作文里親切地稱她為“楊媽媽”。這對楊秀芬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認可!
楊秀芬不僅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還給那些學困生以“特別的愛”。她從不歧視、放棄每一個學困生,從不簡單、粗暴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總是采取積極的態度,了解、分析原因,做更細、更深、更實的工作,努力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她用愛和民主的管理方法,帶出了一個個優秀的班集體。
用專業成果鑄就幸福人生
懷著對教學的執著追求,對學生的摯誠之愛,楊秀芬始終走在教育教學研究的前沿。多年來,她一直把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當作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主渠道。
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楊秀芬默默地踐行著“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的準則,以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主要抓手,進行著一個中學教師對日常教學中最基本問題的草根研究。在研究中她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帶動和影響了一部分教師也加入到教育教學研究的行動中來。同時,攜領其他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獲得價值、成就、發展,照亮別人,成就自己。她先后主持研究并通過省級鑒定的四個省級重點課題和規劃課題,其中省級重點課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運用》和規劃課題《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下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分別獲得省市級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
課堂教學就像一面鏡子,它能把自己存在的問題展現出來。反思課就是不斷地給自己的課堂教學“照鏡子”。一節課講完,楊秀芬并不認為已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是認真反思教學過程,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分析成功和缺憾所在,擬訂改進的措施,并同本組教師充分交流,虛心學習。積累一個階段之后,又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系統回顧,將點滴感受和具體做法進行審視、提煉和升華,進而形成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
在楊秀芬看來,教師應該常教常新,我們所處的是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學生求知的目光。不斷地鉆研業務,練就過硬的本領,實現知識及時更新,熟練地把握教育規律和方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
為此,在研究中充實,在思考中進步,在學習中發展,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成為楊秀芬努力的方向。作為一名骨干教師,楊秀芬時刻提醒自己要用眼來觀察,用耳來聆聽,用腦來辨別,用心來感悟,用紙來記錄,用行動來改變。
2005年至2015年期間,她撰寫的《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英語教師如何重構教材引領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Disabled Not me!》《新課程背景下和諧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淺析中學英語和諧課堂的構建方法》等論文和案例在甘肅省教科所組織的優秀論文或案例評選活動中均榮獲一等獎。《兩種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任務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任務實施策略的探究》《高中英語教師如何正確處理和使用教材之我見》《英語教師如何引導和應對學生提出問題》《談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論文發表在各級各類雜志上。
累累碩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如同初涉教壇就癡迷于教學工作一樣,楊秀芬對教學的研究也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她認為,教學研究是教師生命的火花,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它是由教學和藝術共同構建的奧秘無窮的王國。因此,她不但從教學的視角,而且從藝術的視角,對英語教學進行探究,力圖向人們展示一個瑰麗獨特的英語教學世界。她為此身體力行,嘔心瀝血。令她欣慰的是,她的研究得到了社會各有關方面的認可。
辛勤耕耘迎來教育之花的綻放,楊秀芬先后獲得了“定西市安定區青年教學能手”、“定西市骨干教師”、“甘肅省青年教育能手”、“甘肅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獲得者”、“甘肅省隴原名師”等稱號。
2013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她來到定西市安定區福臺高級中學工作,新環境,新工作,她依然發揚以往的工作作風,努力做好一名中學高級教師、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默默無聞地譜寫著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路走來,楊秀芬在教書育人的生活中成長,在甘之如飴的樂趣中奮進,在桃李爭艷的芬芳中升華。
她決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去創造新的業績,譜寫新的詩篇;去迎接新的理想,鑄就新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