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武
【關鍵詞】 教師;責任心;愛心;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9—0080—01
在這個極端功利化的社會里,一些教師也變得功利了,背離了自己,背離了做教師的初衷,更背離了教育的宗旨。不再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的價值不再是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而成了人們取得資格、獲取利益的手段了。因此,有必要提倡用心教書,教出自我,教出個性。所謂“用心教書”,一是要理直氣壯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心;二是要在教書育人時滿腔熱情,充滿愛心;三是要樹立學科思想的理念,教會學生思維,教會學生用“心”思考。
一、要有“責任心”
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即就是教育的使命,說到底是有關人的使命的話題。人的使命,也就是人的終極發展,它的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人類不停地探索和追求,但作為教師,當以教書育人為天職,以教育為目的,即朱自清所說的“教育者須對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于他的上帝一樣”,懷揣一顆真誠的“坦白的,正直的,溫熱的,忠于后一代的心”,尊重人的價值,把人當作精神存在、當作獨立人格加以尊重,而不以人為升學獲職、取得利益的手段。克服習慣性,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蕩滌一言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每個學生作為自我走向人生的內在自由。
二、要有“愛心”
路易斯·康說:“學校源于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人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出神,不禁驚訝萬分,要是這個人留下來多好啊。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所學校。學校的誕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代表了人類欲求的一部分。”學校是為了留住“高人”而產生的,這個“高人”就是理想中的教師。
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人。教師的愛心,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如果你沒有教的樂趣,沒有愛的熱潮的涌動,你就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遠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未來的教育需要你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
當然,這里的愛“須有溫熱的心,能夠愛人,須能愛具體的這個那個人,不是說能愛抽象的‘人。師與生應該如“父子兄弟一家人”,老師對學生“正如母親撫育子女一般,無論怎樣瑣屑,都要不辭勞苦地去做,無論怎樣哭鬧,都要能夠原諒,這樣,才有堅韌的愛;教育者也要能夠如此任勞任怨才行。這時教育者與學生共在一個‘情之流中”(朱自清《教育的信仰》)。在這種愛的涌潮中,才能達到師生互愛,和諧流暢地走向教育的真諦。
三、要學會用“心”思考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學科思想意識,抓住學科教學的靈魂,用學科思想、學科本質的根支撐起學科思維的枝條,通過學科思維的枝條串連起學科知識的樹葉。這樣的教學才能更有效甚至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智能。
人類思維形式通常劃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靈感(頓悟)思維。常用的學科思維方法有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對稱思維和非對稱思維、靜態思維和動態思維、戰略思維和細節思維。良好的思維品質包含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獨創性等。
各個學科都含有以上思維的共性,但又有各自的學科思維特點。英國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培根曾經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嚴謹;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高尚,邏輯修辭學使人能言善辯。凡有所學都可以陶冶性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原因就是各門學科或者科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例如,語文學科中的文體思維、語境意識、概括與分析思維、批判性思維,數學學科中的變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化學學科中的守衡思想、動態平衡思想,生物學科中的辯證思想、自組織思想,等等。我們應該尊重學科的規律,以這個學科需要的方式教學。如果我們以為記憶就是文科的主要教學方式、以為計算和運用公式就是理科的主要教學方式,那么就是忽視了這些學科的規律,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樣停留在局部和表面。我們可能學習了不少知識,但是很難說理解了這個學科的本質、基本思想和思維方法。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各學科思維的共性,進行跨學科思維的整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綜合性很強的語文學科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包羅萬象,融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于一體,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與政治思想的整合,能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份理性和從容。與歷史思維的整合,能讓我們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切的體驗。與地理思維的整合,能讓我們的思維更為活躍,讓我們的視野更為開闊。與音樂、美術的整合,能讓我們的人格更加完美,讓我們的身心更為和諧,讓我們的思維更具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