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拾成
【關鍵詞】 語文教學;探究能力;情境;環節;質疑;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84—01
探究能力是學生學習進步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探索學習。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統一,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有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筆者在導入新知時精心創設情境,目的就是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如,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時,教師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以優美的傳說導入,接著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找到南海,了解南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群島概況。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或觀看南海的錄像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課文的欲望。隨著情境的不斷展開,學生趣味盎然,頓生探究意念,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此時教師再把握時機,導入新課。這樣學生的學習有了濃厚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能使自己的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
二、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探索環節
為了在語文課上能讓學生自主探究,筆者有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探究環節,有時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如,在閱讀《小鎮的早晨》時,當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并開始有了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見解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習探究性閱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又如,在學習《虎門銷煙》時,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當年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什么樣的災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然后在引導學生聯系今天的現實進行探討:今天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復燃,它的危害又表現在哪里?我們應該如何遠離毒品、拒絕毒品?讓學生聯系課文和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認識和覺悟。在學生探究的進程中,教師要當好“合作學習中的首席”這個角色,對于理解不準、不深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把它們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學生共同探討,關鍵處要做精當講解。
三、通過質疑問難發展探究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以蝙蝠和雷達為題?”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蝙蝠和雷達的故事,與飛機有什么聯系?”教學時讓學生分成兩組辯論,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增強探究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語文教師在關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內外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編寫手抄報、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誦讀古詩詞、表演課本劇、開展辯論會等活動,或者開展放風箏、爬山、做游戲、跑步、拔河、跳繩、踢毽子等體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體驗到運用語文知識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還有很多,關鍵是要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的深層次動機,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教會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使學生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