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黎剛



摘要:指出了大地藝術從自然生態理念出發,創作了許多與景觀和自然生態密切相關的作品,開拓了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的實際思維。大地藝術的創作理念影響深遠、意義廣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同樣致力于人類生活環境改善的風景園林專業。介紹了大地藝術的發展歷程,從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入手,探討了大地藝術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大地藝術;風景園林;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15803
1 引言
大地藝術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一群極簡主義者為了表達對工業文明的不滿轉向對古遺跡學習,他們從真正的自然沙漠和海島中創作了體量巨大的藝術作品。工業化的不斷發展雖然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但是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災難,所有的這一切都讓藝術家們開始考慮去尋找藝術的出路。大地藝術的出現,為現代藝術及設計開辟了一條以關注自然為主的一條道路。
大地藝術(Earth Art)又稱“地景藝術”、“土方工程”,是指藝術家以大自然作為創作媒介,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的結合創造出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1]。大地藝術充分的表現出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這種創作形式也是一種在自然界中完成的藝術形式,引發了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后來的生態主義浪潮。作為一種以原生生態為創作背景的藝術派別,其獨具一格的創作思想在眾多藝術派別中獨樹一幟,影響并改變著人們對自然及生態環境的態度,以及后工業文明對環境影響的思考,從思想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風景園林設計師的社會意識、自然觀念,以設計師為主體,使自然主動參與到設計中來,讓自然過程始終伴隨人們的日常日活,讓人們在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的同時回歸自然。
2 大地藝術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在大地藝術家中,以定居美國紐約的保加利亞人克里斯托和美國羅伯特·史密森等最為著名,其他代表人物還有瓦爾特·德·瑪利亞、黑澤、拜耶和克拉默等人。在大地藝術發展初期,藝術家們通常喜歡在一些巨大體塊上進行藝術創作來體現藝術的雄偉壯麗。后來藝術家們的創作思維開始慢慢轉變,進而轉向用大地來思考歷史的進程和生活的閱歷,反映出了藝術家們對早期人類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對這種回歸自然創作理念的響應。
《螺旋防波堤》(圖1)是早期大地藝術對自然關注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史密森看來這種被遺棄的風景無不體現一種自然的荒涼,于是這種對自然的關注激起了他創作欲望。史密森非常反感工業文明,他認為是工業文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負面的影響。這個螺旋防波堤正是他協調生態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所創作的。這件作品表達了藝術家對海洋的反思,人類不應該抗拒海洋,修防波堤阻擋海水,這里的防波堤變成了螺旋狀,大海似乎在它的懷抱里,情感上由抗拒變為了擁抱。
德·瑪利亞在1971年創作《閃電原野》體現這位藝術家對自然災難的一種獨到看法,和許多早期大地藝術家一樣,德·瑪利亞把對自然的關注融入到藝術創作中,把對藝術的創作從室內擴展到的大地和深遂的天空之中。為了再現自然界閃電的魅力,在新墨西哥州大片的土地上用400根長度為6.27 m的不銹鋼桿,按桿距67.05 m的標準擺成長列為25根,寬列為16根的矩形排列(圖2)。每根桿都有一個針樣尖端,在雷電高發的季節,這些金屬立柱就成為接引雷電的最佳紐帶。“我喜歡自然的災難,我想它們可能是我們可以體驗到的藝術的最高的形式,”這個藝術作品可能是他對這句表白的最好注解。作品改變了我們對閃電的看法,對于自然界的災難不必害怕,也不應該回避,而應抱著一種欣賞的態度。
20世紀下半葉最具有創造力的大地藝術家無疑是克里斯托夫婦。1983年,克里斯托夫婦開始在島嶼密布的邁阿密海上造景,在受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作品《睡蓮》的啟發后,克里斯托夫婦將11座小島用粉紅色的尼龍布圍起來,在碧海藍天下,小島猶如朵朵碩大的綻放的睡蓮(圖3)。這件作品用紅色的尼龍布將小島與周圍的海洋隔離開來,然而看到這個作品就讓人聯想到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這件作品表達的是對海洋污染的憂慮,藝術家不能阻止整個海洋被污染,能做的只是隔離這些島嶼,這意味著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3 大地藝術的主要特征
3.1 大地藝術是關于自然與大地的藝術
大地藝術首當其沖所反對的就是藝術與自然的對峙狀態,即畢加索所謂的“藝術就是自然所沒有”的傳統觀念,從而將藝術創作和欣賞都要推向廣闊的天地之際[2]。大地藝術之所以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影響深遠是因為大地藝術崇尚自然遵循自然生態的發展過程。對藝術的創作試圖從大自然最平凡的對象的本質和特點出發,體現大地實景的動人之處,直接運用自然界中的原始材料進行原型藝術表達,體現出藝術作品與大地環境的密不可分,就勢取材將場地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從更深的角度了解了大地藝術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3.2 自然要素作為創作的首要材料
瓦爾特·德·瑪利亞曾經說過:“土壤不僅應該被看見,而且應該被思考”,這可以看做是大地藝術對自然因素關注的宣言[3]。在大地藝術創作中藝術素材的選用全部來自大地中的材料,素材通常是泥土、巖石、沙灘、火山堆積物這些自然界的常見素材。而沙漠、森林、農場、工業廢棄地等也成為了他們關注的對象,這都是大地藝術對自然最切實的關切,及革新傳統藝術概念的重要標志。將自然界中最為普通的要素作為創作媒體,創作出將大地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藝術化形式。
3.3 原型形式
大地藝術景觀的設計方法參考現代“極簡主義”雕塑的表達,以及精神分析美學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等理論。大地藝術家認點、圓、方形金字塔、螺旋、金字塔和其他基本的幾何形體,無意識地植根于人類的集體意識中從而被人們所讀取,它是追求藝術形式的簡單化,通過簡單的語音進行表達,用減法和元素的幾何組合創造出更加深奧的思想,表現出一定的抽象特征。
3.4 對工業廢棄地的關注
工業廢棄地在一個城市及地區中曾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城市及地區經濟發展和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但是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工業廢棄地則被人們所遺忘。大地藝術家懷著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對藝術進行創作,從生態的設計理念出發結合藝術的創作手段,對工業廢棄地的價值及內涵進行了特別的彰顯,通過藝術手法對工業廢棄地的副作用進行了揭示和批判,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去吸引人們與關注當下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通過對工業廢棄地藝術化的處理成為了調和生態學家和工業學家的一種手段,進而成為一種關注社會和環境的態度。
4 大地藝術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影響
4.1 帶動了風景園林設計中對地形藝術化的塑造
大地藝術對大地的塑造,為風景園林設計師形式語言提供借鑒,豐富了園林設計師們對地形的處理手法。《波場》(圖4)這一作品是林瓔探索水波形狀系列作品的頂峰之作,是林瓔在1995年為密歇根大學航天科技研究的新航天工程大廈設計的一個作品。林瓔從項目物理特征和場所出發,終于從《流體力學專集》一書的自然水波圖片獲得創作靈感,將自然界中水紋波動融入設計最終將學院中的一塊草地設計成了大幅波浪的造型,無論是近看還是遠觀,草地起伏無不體現出一種自然脈絡的綠色波浪,極富韻律與美感。
他通過場地的塑造,把一個占地約4.45 hm2(11英畝)的場所通過11行高低不等的泥土做成了高低起伏的草坪波浪,通過自然界中定格自然水波紋的形狀來塑造地形,使設計更加貼近自然。人們可以隨意走進場地,躺在舒服草浪里,沉醉其中享受自然。“林瓔的每件作品都來源于一個簡單的愿望,讓人們意識到自身周圍的環境,這種認識不僅僅是對我們生活中物質世界的認識,還有對我們精神世界的認識[4]”。整個設計將本土的設計素材通過藝術化的手段處理,在將設計融入環境的同時又恰當地表現除了設計者不希望用傳統規則式的地形處理手法來加劇遠離自然的感覺。
4.2 使風景園林設計師從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和組織自然素材
大地藝術對原型自然材料的運用,拓寬了風景園林設計師的思維,使風景園林設計師對自然材料的運用又有了新的認識。云南省元陽縣的元陽的梯田,是人與自然的杰作,整個梯田(圖5)呈弧線狀隨山勢地形變化,連綿不斷,一年四季都無限風光,是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奇觀。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來元陽觀看老虎嘴梯田,面對腳下萬畝梯田稱贊:“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5]”天然材料從風景園林設計誕生開始就一直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直至目前任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和材料的日新月異,人們漸漸對天然材料的樸實無華視而不見。大地藝術對自然素材的運用讓風景園林設計師大開眼界,自然素材仍然可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4.3 開辟了風景園林設計對工業廢棄地的重視
大地藝術對工業廢棄地的重視,影響了現在風景園林設計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同時也豐富了對此類景觀的處理手法。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圖6)總體面積為4.3 hm2左右,位于上海植物園西北角,屬人工采礦遺跡,為保護礦山遺跡,響應可持續發展的號召。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設計理念,為了減少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二次破壞和污染,盡可能的去避免大動干戈的人工造景,在總體設計中尊重原有場地的發展脈絡,保護原有植物群落的生長模式,從而為場地的恢復尋找一個愜意的方式。這種對廢棄場地其盡可能少干預的設計模式,不僅不會影響地塊生態恢復的過程,同時也保留下了人類文明的痕跡,時刻提醒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5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逐漸擺脫了自然對我們的約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去創作一些與自然抗衡的作品,進而試圖去征服自然。工業文明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無節制消耗和廢棄物的大量排放。致使自然環境遭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漸漸被打破。大地藝術一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社會意識,使我們在當前嚴峻的現實面前必須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大地藝術的創作理念又為當代風景園林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鑒賞。風景園林設計致力于回歸自然的生態設計領域,與大地藝術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風景園林設計與大地藝術都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自然始終是其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因素[6],是最核心的內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當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基本問題,生態主義已經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主要思潮,其對視覺審美的追求正在轉向對生態結構優化的方向發展,進而將整個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優化整合,使人類生活的聚集地達到一個和美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胡 娟.景觀與藝術[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07.
[2]谷 泉.大地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3]葛鵬仁.西方現代史后現代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4]高 楊.構成藝術對現代景觀的影響及應用研究[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5]陳秋輝.大地藝術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08(6).
[6]王 勇.淺析大地藝術對景觀藝術設計創意的啟示與影響[J].藝術與設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