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峰 楊懷奎
摘要:指出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網上評教逐漸成為了高校監控教學質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論述高校學生網上評教優勢和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對網上評教的態度,對學生網上評教效果的差異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高校教學質量提高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網上評教;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22503
1 引言
學生評教不僅是對教師授課成果的檢驗,還是對教師教學素養的綜合評價,學生評教不僅可以督促教師提升教學水平,還可以在教師考核的過程中提供評價的依據。因此,學生評教逐漸成高校教學管理質量監控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各大高校已將學生網上評教納入常規性制度[1]。
2 學生評教的優勢與意義
2.1 學生評教具有針對性、交互性和有效性
2.1.1 針對性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自始至終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是教學成果的直接體現者,容易受教師教學的多方面因素所影響。因此,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有著最全面的了解,也最有發言權,因此,讓學生進行評教比其他評教人員更有針對性。
2.1.2 交互性
在評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不同課程也會因為自身的特點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系統設計主要結合客觀和主觀評價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客觀的選擇評價指數,也可以自由填寫意見或建議,使評教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效溝通的一種手段。
2.1.3 有效性
學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賬號密碼登陸選課系統,在選課系統中獲取評價的教學課程,以及教師信息等數據。學生也必須對整個學期所學的全部課程進行評教,否則,就不能查看期末成績。學校采取這樣的方式,提高了評教數據的準確性與操作性,確保了學生的整體參與度,提高了評教的有效性。
2.2 學生評教是教學服務意識的體現
學生評教體現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展現出了“以人為本”思想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運用,這是人文教育的體現。評教是學生的權利,學生行使這種權利,既可以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2]。
通過讓學生進行評教,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對未來教育教學的需求和憧憬。從消費者主體地位的角度來看,學生享有最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務,見證了教師的教學情況,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最直接的體驗。讓學生進行評教,既維護了教學行業“消費者”的權利,也發揮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意識。
2.3 學生評教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通過學生評教,學校可以第一時間最直接地掌握到最新的教學信息,可以及時地促進學校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通過分析評教信息反饋出來的信息,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力的措施對影響教學質量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在不斷進行教學變革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通過學生評教,在某些方面也會增加教師在教學上的壓力與動力,對教師提出更多的考驗和挑戰,促使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素養,提升教學服務意識,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進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相互調動,教學質量將會穩步提升。
2.4 學生評價為學生選課提供了參考依據
高校多采取學分制度,這就要求學生在每個學期都要通過選課系統進行選課,但是在選擇課程與教師的時候,許多學生對新的任課教師了解不深,對選課的結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生可以根據往屆學生評教的結果,可以比較準確地對課程的選擇做出判斷,自主在選課系統進行選課,選擇自己心儀的任課教師,對后期的學習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可見,學生的評教有利于其他學生的選課。
3 高校網上評教現狀調查分析
3.1 研究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以網絡問卷形式,對全國各個高校文史類、理工類、經管類、文體類等專業的大一至大四所有在校學生共943名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其中大四學生189名,占所有調查學生總數的20.04%,大三學生271名,占所有調查學生總數的28.74%,大二學生282名,占所有調查學生總數的29.91%,大一學生201名,占所有調查學生總數的21.31%,高低年級學生數目分布較為均勻,并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3.2 學生網上評教基本狀況
通過問卷分析得到:對待評教,學生的態度是積極的,60.66%的學生在評教過程中的態度是認真的,86.33%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評教的可行性程度較高;對于評教時間與方式的安排上,認為最佳的評教時機是學期中至學期末之間的學生高達77.66%。87.67%的學生認為在大學生評教過程中應該采取匿名形式,58.33%的學生認為在大學生評教過程中采取評價表和評語相結合方法;在評教的指標體系上,認為評教不夠客觀公正的學生占65.17%,71%的學生認為目前網上評教使用的評價指標總體上比較合理,但仍需要完善。學生評教與教師同行評價、教師自評、督導評價相比,在教師考核中應該占比重的問題,認為占10%~25%的學生占38%,認為占25%~40%的學生占28.33%。可見,現行的網上評教方式深得民心,但是評教指標不夠合理,還需要不斷完善。
3.3 學生網上評教時的不良現狀
統計發現,學生認為:在大學生評教中的主要問題是“學生評教態度不夠認真”(74.33%),“評價指標模糊、不夠合理”(54.33%),“評教方法具有局限性”(49.67%),“評價結果使用不當”(31.67%),“評教時間不夠科學”(26.33%);大學生評教中學生群體出現的不良現狀是“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評教的目的,盲目打分”(45.67%),“學生打分太主觀,只憑對老師的感性認識而非教學評價”(25.67%),“沒有評價參考標準”(16%),“學生將評教作為查閱課程成績的前提而非自己享受的權利”(12.67%);大學生評教中教師群體出現的不良現狀是“教師對評價結果不在意,針對評教結果不做任何教學行為的改變”(52%),教師在課堂上談評教并示意學生給自己高分(18%),教師根據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給予期末分數(16.67%),教師為了得高分,放松課堂要求(13.33%)等。
3.4 影響學評教的因素調查
對于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本文采取梯度意向評分的方法,將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為五個梯度,從5到1進行賦值,并對影響因素的比重進行排序,我們得到:“我會給帶小班課程的老師打更高的分”(2.94),“我會給職稱高的老師打高分”(2.87),“我會給帶相對容易課程的老師更高的分數”(2.82),“我會給穿著整潔的老師更高的評價”(2.45),“我會給與我關系好的老師打高分”(2.35),“期末成績分數高,我會適當給該授課老師更高的分數”(2.3)“我給老師的評分高低與我是否喜歡其個人風格(如幽默、嚴謹)直接相關”(1.99),“我會給我感興趣課程的老師打高分”(1.97)“我更喜歡給授課內容豐富、與實際相結合的老師更高的分數”(1.66)“我會給教學態度好的老師(如不遲到早退、尊重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和課后輔導)更高的分數”(1.63)。可見,在學生進行網上評教過程中,學生盲目打分的現象還是較為嚴重的,這直接影響到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再加上對評教結果的統計時間較長等,都嚴重影響了評教的客觀性,在后續的網上評教的教學改革需進一步加強。
3.5 學生評教的可信度分析
總體來說,高年級的學生對待評教的認真程度是明顯低于低年級的學生。文科課程的評分也是明顯高于理工學科的評分。這種高低年級對待評教的態度上的差異可能導致評教結果與實際情況發生偏離。對于文理學科對評教結果產生的差異,Langbein則更進一步認為, 定量學科一般比較難教難學,因此評教結果低于定性學科[3]。
學生在公共課與專業課的評價上存在顯著差異,更多的原因是兩類課程在各年級中比例的不同。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課程的價值認可程度不同,學生對待課程價值高的課程,就會對這門課更加用心,認真聽講,收獲也就越多,對教師的評價的分數也就較高; 反之,若自認為價值不高的課程,學生就不認真對待,當然對教師的評價也會偏低。
4 針對學生網上評教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4.1 評價系統要注重的教師發展
各個高校現行的評價指標一般是在教學態度、內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設定指標,并分別給予權重,目的卻是為了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不同性質課程的評價標準基本上是一樣的,這造成了每個課程特色不能得到明顯體現,使得學生對課程和老師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充分表達,評教活動的方向性不能很好地把握。
另外,在問卷調查中還發現教師自身形象因素對學生的評教也產生一定影響, “教師儀表臺風好”、“課堂教學風格獨特”的教師容易讓學生喜歡,“課堂效果的好壞”、“課堂氛圍”、“教學的啟發性”以及“與學生交流情況”也是學生關注的一部分,并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因此,高校應該根據不同課程所特有的認知規律所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把握評教方向的正確性。
4.2 加強對評教的宣傳和培訓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學生評教的過程中,學生的價值觀、評教動機、誤差心理等有較大差異。一些學生對網上評教的作用與意義的了解少之甚少,草草地完成評教任務,導致參評的原始數據失真。甚至有些學生僅僅是喜歡某些教師某個方面的特點,就不顧及其他教學上的缺點,而給教師打高分。相反,則徹底否定教師的教學水平,以致對評教的客觀性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學校應加大對評教的作用和意義的宣傳,如可通過制度文件、學校刊物、學習手冊、會議、講座、廣播等多種途徑,使廣大在校師生能正確積極地對待學生評教,使學生網上評教活動有序進行。
4.3 適當調整學生網上評教的時間
高校現行的學生評教時間多集中在學期末、期末考試時間,這段時間學生都忙于期末備考,常常出現隨便應付評教,草草了事,甚至存在委托其他同學代評等不良現象。因此,高校可以更靈活地安排評教時間,可以將學生網上評教的時間安排在每個學期期中之后,學期末之前,此時學生已經較為全面地了解教師的整個過程,也不會受到期末考試復習的影響,學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認真參與評教,評教的客觀性也會得以保證。
4.4 提高學生評教的可信度
現行的監控手段一般采用實名登錄、匿名打分的方式。在整個評教的過程中,教務處的工作人員負責對學生網上評教的數據進行整理和檢測,及時向那些惡意打分的學生了解緣由。對評分低的教師和課程,學校教務處、督導教師或學院領導要進行聽課或者談話。
隨著學生評價指標體系與教學質量檢測手段的不斷完善,評價結果的數據統計越來越嚴謹。在評分分析時,將評教分數最高最低各去掉10%,參評度低的課程或教師,評教數據不作統計[3]。使最后的統計結果日趨合理,不斷提高學生評教的可信度。
4.5 加強對學生評教結果的綜合處理。
對學生網上綜合評教合理的綜合處理,對評價結果反饋出的信息進行收集與系統的統計,對分析的結果及時進行溝通與反饋,有利于評教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每次的評教中都可能存在一些非測評屬性對評教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指導依據上可以參考以數理統計和教育測量的理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得分進行二次處理[4],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教務處的工作人員將網上評教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分析后,然后將相關結果反饋給學校上級部門及被評價教師及其所屬院系,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改進。另外,可以將評教分數高的教師給予校內公開獎勵,甚至可以將評教的成績列為教師評定職稱以及教學獎項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劉妙齡.高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7~8.
[2]薛風英,任永奎.學生網上評教的研究與實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4):91~93.
[3]Langbein,L.I.The validity of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4,27(3):545~553.
[4]李 紅,徐建方.學生網上評教結果的實證分析——以C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22~24.
[5]龔瑤紅,顧 嘉.高校學生網上評教的研究與實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8(4):44~46,4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evaluating teaching online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n the ba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significance of evaluating teaching onlin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amongstudentsof different grades and majors toward the onlineevaluation. Some effectiveness differences of the online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and we also gav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evaluating teaching by net;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