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6·30”后的光伏市場似乎陷入了價格恐慌。事實果真如此么?企業和市場又該如何正確面對利好政策的空窗期?
“最近光伏產業的焦點話題就是價格問題,因為6·30之后價格下降的比較快,光伏從業者感覺比較突然,甚至有些恐慌。事實上說是突然,但這其中也有不突然的因素。”8月27日,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的2016光伏+能源互聯網研討會上,中國光伏協會的王勃華秘書長談及光伏焦點時這樣說道。
這樣的“恐慌”絕非空穴來風。數據顯示,進入七、八月份后,光伏組件報價就開始走低。最低從七月份的3.16元/瓦進一步下降至3.06元/瓦;而且中位值基本在3.2-3.3元/瓦左右。相比上半年單、多晶組件價格的3.8-4.0元/瓦,近期的價格不禁讓光伏企業感到一絲寒意。
價格是市場中最為敏感的數據。它不僅能夠觸動了企業的神經,而且在讓企業緊張的同時,對于光伏行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首先,組件價格的下跌受到價格曲線遲滯效應的影響,從價格總的趨勢來看,價格是一路下降的。但是由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比較好,所以從2015年3月到2016年2月,期間的價格基本沒有變化。在6·30之后直到現在集中爆發,價格下降的比較厲害,價格下降有一定的遲滯。
其次,整個過程存在價格預期作用。光伏項目招標的時候,往往都是幾個吉瓦的大標,企業招到標后,會有幾百兆瓦的規模在下半年或者第二年上半年的時候完成交貨。組件價格的下降也代表了企業對成本下降的預期,等到交貨的時候,組件的價格可能就沒有現在感覺這么低。且招標規模大,業主又是大國企,報價下探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在這種時候依然會有很多大企業搶占市場份額。”
不管怎樣,價格是出乎意料的。在光伏電站招標方面,國際市場開始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的趨勢,阿聯酋出現了最低招標2.99美分/千瓦時的價格,智利也有6.5-6.8美分/千瓦時的價格。國內市場,像江蘇、安徽這樣的三類地區,其上網電價報價已經開始出現低于0.98元/千瓦時的情況。江蘇現在是0.92-0.98元/千瓦時,安徽則是0.94-0.98元/千瓦時。事實證明,通過技術的提升,最終實現上網電價的下降是可行的。
價格是出乎人們的預料的。“甚至于我在和企業交流的時候,出現了八毛多的價格水平,總之上網電價下降是大勢所趨。當然,國外光伏電站融資成本低,且非技術成本(如項目前期、并網等)也比國內要低。”王勃華說。
6·30之后,特別是上半年裝機達到20GW的數據出來之后,光伏行業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錯覺“下半年可能就沒有項目了”。持有這種“斷崖式”的判斷的人和企業并不在少數。事實上情況可能沒有那么嚴重,“業內有許多聲音在討論下半年光伏是酷寒還是寒冬問題,其實秋天可能都達不到。”王勃華說。
那么下半年光伏的發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情況呢?能源局官員曾表示,下半年能達到7——8GW。以往光伏項目都是每年1月份發布建設指標,今年直到6月份才發布指標,其目的也是為了遲滯一些,考慮為下半年的發展留些空間。此外,光伏領跑者計劃的5.5GW是不占用指標的。按照大同的經驗,起碼會有一半的規模會在今年下半年發生,再加上光伏扶貧、建筑光伏等分布式光伏的裝機,數量會更多。而這些裝機也不占指標。
盡管7、8GW的規模可能和上半年的20GW沒法做比較,但是也算尚可。不能只是追求光伏裝機規模的增加,要求下半年要達到20GW或者更多,而是要考慮如何使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中國的制造環節曾一度占到全球的八成,但是不能僅考慮中國市場,去年中國市場僅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市場還在國外。美國、印度和新興市場也是有希望的。
當然,光伏發展的老問題仍然存在,像補貼拖欠、限電和土地的使用。其中關于土地問題,王勃華透露,有一封信寫到高層,現已責成一位副部長來協調四個司,最近召開的一次會應該說頗有進展,這個問題能否得到解決是值得期待的。
誠然,搶裝之后,市場降溫,領跑者計劃也爆出低價競標的不良現象,質量保證問題引起關注。但是經過我們仔細的分析和判斷,可以看出光伏進入下半年之后,市場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差。在上網電價下降的大趨勢下,企業還是應該注重自身技術的進步,最終實現成本的下降,不再依賴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