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亮
無論對手帶著怎樣的“酸葡萄”心理挖苦顏值高的政要,在競選和上任后的一段時間里,顏值效應依然暗暗發揮著影響。然而,從政向來不是“一美永逸”的事,在耗盡顏值優勢之前,最好能盡快展示你的真材實料。
美國喜劇名人賽琳娜·斯壯最近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上捅了馬蜂窩,她讓記者們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在總統選舉期間不討論希拉里的外貌,因為那不是新聞。
如果從女權主義的角度看,僅僅因為希拉里是女性候選人就過于關注其發型妝容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認為新聞報道在總統選舉期間不應該涉及候選人長相,或認為長相與政治選舉無關,那就太天真了。連《經濟學人》都認為,領導人要達到職業生涯的最高點,長相(以及身高、肌肉、語音語調)和成就一樣重要。
“以貌取人”的政治邏輯
一個名為“最性感國家領導人”的網站博得了不少關注。這家網站把各國領導人按照長相排名,位列第一的是丹麥的美女首相赫勒·施密特。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排在第15位,俄羅斯總統普京則位列第33位。
在去年的克里米亞緊張局勢中,美女檢察官娜塔莉亞·波克隆斯卡婭憑借閃亮的金發和完美的五官獲得全球媒體的關注,更搖身變為克里米亞的重要政治人物。
心理學家分析,選民在政治活動中往往會根據候選人的外貌來判斷他們是否有能力,是否勤奮、誠實、可信。特別是在其他信息不足時,長相就成為最直觀的判斷標準。
當然,這種情況與當代政治傳播有密切的關系。政治活動已經不再像希臘城邦社會那樣局限在小范圍內,可以在廣場上就把觀點傳達到每一個人。在稍稍有些規模的社會,政治活動的大眾傳播就已經納入長相這一變量,中國魏晉時期就有以容貌選拔官員的制度。
當代政治中,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使政治人物的外貌在政治傳播中被無限放大。
在美國,總統選舉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電視辯論。候選人團隊會就場地布景、人員站位、活動范圍等爭得不可開交,竭力將候選人的最佳狀態展現給選民。在攻擊對手時,長相也是一張牌,如果長得不如對手,有人還會從對手是不是染發整容入手,暗指欺騙選民。
不僅如此,媒體在西方選舉政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推動了“以貌取人”現象的存在。一些熱門美劇甚至將這一現象投射在劇情中。
在美劇《國務卿夫人》中,女主角麥考德在就任國務卿前是一位大學教授,她習慣低調隨性的裝扮,顏值也算不上驚艷,那時的她對個人形象的打造并不感冒。就任國務卿后,她甚至婉拒了參謀長派來的私人形象專家,專注于處理國家事務,此時的民眾對麥考德評價平平。但在后來的一次公開亮相時,麥考德一改平時風格,一襲紅色套裙示人,瞬間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一時間,對國務卿女士形象的正面評價不絕如縷,就連她的兒子都說:“發生了那么多大事,新聞里卻都在報道麥考德的新衣服。”
戲劇性的情節將美國媒體“以貌取政要”的態度和盤托出。以色列海法大學一份研究顯示,長相給新聞從業人員話題,在決定媒體是否青睞于報道某位政治人物時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研究結果同樣可以反過來理解,即那些長相不錯的政客更愿意在媒體的鏡頭前曝光,他們會更加講究穿著外形,以求更加“上鏡”。
事實上,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環境的局限。印度、巴西等地的研究人員都得出了類似結論。為了探究這種政治邏輯的實際作用,政治學者們還通過數據和實驗進行了分析。
政治與顏值的實驗室研究
既然西方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貌取人”,那什么樣的容貌最容易獲得權力呢?容貌到底在選舉等政治活動中有多大作用呢?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政治學者肖恩·羅森伯格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到數百名女性的標準像,讓200多名志愿者在這些照片中挑選他們覺得“看上去最有能力的人”。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長相有規律可循:例如,眼睛輪廓的上緣比下緣彎曲度更大,頭發較短并偏向一側或攏到腦后,發際線上有一點“美人尖”,圓臉以及擁有迷人微笑。
研究團隊把這一結果帶給了好萊塢的造型師。造型師們根據這些特征給女性政治人物設計了兩套不同的妝容。一套可以稱作“選舉妝”,另一套則是“非選舉妝”。
在模擬政治活動中,同樣的政治人物,“選舉妝”情況下能夠獲得56%的支持率;“非選舉妝”情況下只能獲得44%的支持率,差別幅度達到12%,足以左右任何級別的選舉。
女性如此,男性怎么樣?
羅森伯格再次聚集140名志愿者,把附近地區幾個國會眾議院議員的兩黨候選人資料整理在一起,讓志愿者們模擬選舉。不過,志愿者手中拿到的候選人資料中,有一項進行了改動,那就是照片。研究團隊沒有用真實的候選人照片,而是用長相不同的模特代替。
資料照片上的模特全部選擇白人男性,身著同樣的外套和領帶,以最大程度避免實驗受到的不必要變量影響。模特唯一的區別是長相,那些有“長相優勢”的模特就是那些看上去有“領導力”、整潔干練的人。
如果長相不重要,那不同候選人在相同條件下得票應該相當,但結果顯示,“長相優勢”給候選人拉來60%的選票,高出對應候選人20%,優勢在當代政治選舉中已經非常明顯。
實驗室的這些研究結果不難解釋為什么每次政治選舉時,候選人都會把大把金錢花在形象外貌的宣傳上。
“花瓶”政要難長久
然而,從政向來不是“一美永逸”的事,在耗盡顏值優勢之前,最好能盡快展示你的真材實料。
早在1989年,巴西首次以直接選舉方式票選總統之時,時年40歲的大帥哥費爾南多·科洛爾擊敗眾多實力強勁的候選人登上總統寶座。不少政治對手嘲諷科洛爾的外貌是他最大的政治資本。
然而好景不長,科洛爾當總統僅僅3年時間,就因為貪腐丑聞引發眾怒,成為拉美首個被彈劾下臺的總統。
而被觀眾廣泛認為是《國務卿夫人》原型之一的希拉里·克林頓,若沒有早年耶魯大學的求學經歷、律師的從業資歷,以及在擔任國務卿時處理復雜政治事件的能力等等,她也無法延續政治生涯,并成為下任美國總統的熱門候選人。
不過,也有人常說,雖然媒體在報道政治活動時,“美女”“帥哥”等詞匯出現的比例很高,但如果仔細辨別,這些政治人物也沒有全都美到驚艷的地步,不少人充其量就是氣質比較好罷了。
首先,不要犯花癡。政治人物不是演員,不能僅憑長相混飯吃。一個美國小伙如果長得比布拉德·皮特或德普還要帥,那他的理想更有可能是好萊塢而不是白宮。不少女性政客還對媒體夸獎其長相極為忌諱,因為擔心對外表的注意會削弱人們對其政策主張的理解。
因此,當我們討論政客長相時,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好看”或者“難看”,而是這個人長得“有沒有競爭力、值不值得選民信任”,或者干脆說“這人看上去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