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心理健康活動要形式多樣、輕松活潑。在活動中,教師要盡量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游戲等藝術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到厭倦、枯燥。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滲透信息技術,有意識地運用信息技術,將媒體資源導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活動課是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小學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在實踐中,我們對“如何有效地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這類問題,常常因為面對的學生過多、學生興趣不濃,感到力不從心。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全面、深入滲透,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同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個學科致力于信息技術與本學科課程整合的今天,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有意識地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與探索。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中,聽了許多專家的講座,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本文將以課例《換把椅子坐一坐》《認識我自己》反思我校信息技術與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堂的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貫穿于心理健康活動課堂各個階段
1.團體熱身階段
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前導入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節課的效果。導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情景、故事、游戲、類比、啟發、音像、圖示導入等。
如,《換把椅子坐一坐》一課的導入,“比比哪個蘋果好”,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好奇心進入后面的環節,現實課堂中,我左右手各拿一個蘋果,讓學生進行觀察后請個別同學上臺來觀察,從而得出到底哪個蘋果好。這樣的演示后排的學生無法看清到底兩個蘋果有什么不同。而在微課制作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翻轉技巧,將蘋果圖片展示在PPT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進行觀察了。“撕紙游戲”,通過教師說,學生做來完成任務,最后可能會有不同的形狀出現,為了更好地分享和對比,就可以把可能出現的形狀拍成圖片,在PPT中展示,學生對比。這樣良好的導入融洽了師生關系,營造出和諧氣氛,激發了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引發學生表現欲,讓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2.團體轉換階段
為了更好地創設課堂情境,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存貯記憶、高速運轉、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的功能和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技術集中于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在《換把椅子坐一坐》這節課中,“我是森林冒險家”是需要學生先進行自我選擇,后小組討論,為了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不僅制作相關森林場景的圖片,我還選擇了一首符合意境的音樂,讓學生有情真意切的體驗,進而做出選擇,并且思考理由。再比如,在《認識我自己》這節心理活動課上,我讓學生在紙上畫出“自畫像”。在學生作畫的時間內,我播放一首好聽的輕音樂,使得學生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性,能夠更好地對自己進行詳細具體的描繪,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更好的反思,從而促進了后面分享環節的熱烈展開。
3.團體工作階段
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提供討論案例和材料,豐富活動課內容,節約課堂寶貴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在活動的過程中和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將活動過程中的真實體悟與現實中的自我進行對照。
在心理活動課《換把椅子坐一坐》中,為了引導學生體驗如何從模擬情境到現實生活中進行換位思考,在上課的時候,我為學生播放了一段真實生活情境的錄像:小東和小西在樓梯口相撞后兩種不同的表現。看了錄像后,學生都嘗試著運用課堂所學進行分析,這樣既增加了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也讓學生在視覺上有了直觀感受。這種巧妙地運用錄像回放的手法,教育效果是其他方法很難達到的。之后引導學生進入實際演練階段,我事先利用翻轉課堂思維導圖模式收集了學生中存在的煩惱,制作成“煩惱樹”,“樹上”長滿了小小的“煩惱果”,對果子進行編號,讓小組選擇號碼,利用觸發器,點到小果子,小果子就變大,這樣就可以很直觀看到果子上的煩惱是什么,而不會因為有些學生距離較遠而看不清。再次點擊大果子時,就在相應號碼的小果子上顯示出來。這種觸發器技術的運用,直接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而且抽號碼后知道題目的形式,有種神秘感,學生有興趣參與其中,這是簡單的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4.團體結束階段
活動課結束時,提出思考問題,課后延伸環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不可缺少,否則這節課就不完整。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無法在課堂上完成的,必須把課堂上的活動、感悟以及新的認知和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通過不斷練習,才能形成心理素質。在這里,提出讓學生嘗試完成的活動作業,通過PPT展示的樣例和要求,便于學生模仿,讓學生有清晰、明確的理解,知道如何做。在《認識我自己》一課的結束部分,我通過視頻播放心理健康手語舞《我真的很不錯》,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結束本課,幫助學生用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認識自己。活動中,教師要先示范,學生起立,精神飽滿地用自信的聲音喊出來,并做動作,一遍比一遍更有力量和速度,進而引發學生共鳴。
二、信息技術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效果的反思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形象思維占優勢。多媒體課件中集光、形、色于一體,能使抽象化為形象,靜態變為動態,使“黑白”世界變得有聲有色、直觀形象、新穎生動。因此,如果能將以往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轉換成多媒體課件,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1.分清主次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應用已經成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技術應該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要在認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哪些環節需要多媒體技術,展示什么內容,如何進行展示。處理好多媒體使用與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而且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且缺乏能動的情感交流,這就決定了在一堂課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課堂構成的主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活動—體驗—分享—交流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多媒體的使用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人機交流不能取代人與人的交流,也就是說不能讓多媒體主宰課堂。
2.有機結合促進成效
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課件,力求畫面簡潔、主題鮮明,動態影像與音效適量,防止學生出現視覺疲勞與注意力分散。上課時準確把握好時間安排,給學生留出思考和記錄的時間。盡可能把教學環節明確標注在課件上,比如,快樂熱身、共同探討、引發問題、觀點匯集、嘗試實踐、總結思考等,這樣使活動課教學環節更加清晰,活動氛圍與層次更明顯。
在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一名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應該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教學技能和方法,還必須會運用信息工具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師必備的一種素養,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的設計、制作與使用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越來越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婷婷.淺談微課程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23).
[2]鄧公明.巧用信息技術,演繹精彩心理課堂[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6).
[3]宋穎.談談小學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學科的整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