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芝
摘 要:“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者有所誤導,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給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列出了一個階梯式的指導意見。政府希望通過這部《指南》轉變公眾的教育觀念,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指南》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父母也需要改變想法。專家還提醒,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是不同的,不應將《指南》的內容成為評價孩子的一套標準。
關鍵詞:幼兒教育;起跑線;幼兒發展規律
無論是打開電視機,還是走在大街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廣告語,如一聲春雷響到了幼兒家長的心坎上,并掀起了“起跑線”上論“輸贏”的熱潮,于是,各種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行動開始了:2月21日,重慶市急救中心整形科,一個愛美的媽媽怕女兒容貌輸在起跑線上,竟將剛滿1歲的女兒抱到醫院,要做雙眼皮手術(《重慶晚報》2月22日);周末,家長帶著孩子奔跑于各種興趣班;還有網上流行的育兒視頻“三五一十五太難了”。這些都體現了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種種行為。
一、《指南》出臺,為幼教工作送來了指南針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這“起跑線”并不真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而是商家吹捧出來,家長之間相互攀比出來的“起跑線”。那么,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呢?對于零到六歲的孩子來說,有他們自己的需要,要讀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更好地指引教師和父母,20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給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列出了一個階梯式的指導意見。政府希望通過這部《指南》轉變公眾的教育觀念,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
二、學習《指南》,融會貫通其精神,正確對待孩子的“起跑線”
隨著《指南》的出臺,幼兒園不但針對教師進行各種《指南》的解讀學習,對家長也相應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指南》解讀學習。使得家長融會貫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導的理念,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在各領域的表現,并用正確的態度和行為觀察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關心幼兒,嚴格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為幼兒成長創設寬松、適宜的條件和環境,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正因為幼兒園經常組織家長學習《指南》,幫助家長了解《指南》的指導精神,從而正確認識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是誤導家長的教育觀念,是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由于過于強調孩子發展的一致性,從而忽視客觀存在的差異,過于強調外部因素激勵影響孩子的發展,而忽略了孩子內在動機的作用,過分強調控制孩子的發展,忽視了孩子自主性的培養。事實上,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受遺傳因素、家庭背景的影響,還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使得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不同于別人的起跑線,所以不存在“贏在起跑線上”之說,更何況起跑線上的輸贏,根本不是教育者能完全控制的。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體差異,充分發揮自己的精神,培養他們的興趣為核心的內在動機,通過規則或實施個性化教育,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只有處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孩子才會表現得活潑大方、充滿自信。反之,如果長期處于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之中,孩子就會表現為性格內向、偏激、不善與人交往,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出現憂郁癥、叛逆心理等,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圍能更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身教勝于言教,父母的舉止行為,是孩子的表率,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舉止行為,不粗暴對待孩子,待人有禮、熱心各種公益事業,相信孩子也會是一個充滿愛心、陽光的孩子。
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許多家長經常以工作忙、家務忙為借口,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有些甚至直接扔給保姆。其實,對孩子、對家長,真正的教育是陪伴。正如詩歌《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樣,當家長慢下來陪著孩子成長,何嘗不是另一種心情,另一種收獲呢?
當家長不再以工作忙為借口,而是經常陪著孩子進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親近大自然、玩親子游戲、親子閱讀圖書……家長會發現一路風景秀麗:欣賞到了孩子的童真,看到了孩子發展的空間,感受到了陪伴的愉悅,更是培養了孩子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去面對未來。
五、尊重孩子,多鼓勵孩子自主性活動
父母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幼兒為本,多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孩子自主活動: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往前走;給他們充分的時間,鼓勵他們去鍛煉;給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他們問題,鼓勵他們自己找答案;當他們之間有沖突時,充分相信他們,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相信他們自己能解決的。
六、家園共育,促幼兒成長
重視家園共育。其實無論幼兒階段還是中小學階段,家庭和學校都應該是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的,單靠哪一方都無法給孩子完整的教育。家長應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參與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家長義工、家長助教、媽媽故事團等。多方面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經常與老師溝通。通過家長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通過學習《指南》,相信我們的家長不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是勇敢地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擁有真正屬于自己快樂的童年,也許,孩子更能贏得人生,這才是家長在孩子的起跑線上應該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劉黎明,劉明昊.教育“起跑線”質疑[J].現代教育論叢,2015(6).
[2]李寧.走出教育“起跑線”的誤區[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