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民間藝術是來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藝術,具有民族本土化特色,是一種大眾的藝術形式。闡述了結合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對幼兒園大班幼兒滲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的途徑:民間藝術環境的熏陶,在學習和游戲活動中體驗傳統民俗節日的藝術魅力,展示與表現增強對民間藝術的欣賞與熱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傳統民俗;滲透;民間藝術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建議“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民間藝術來自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民族本土化特色,是一種大眾的藝術形式。江蘇徐州歷史文化悠久,徐州風箏、剪紙、編結等具有本土特色,結合傳統民俗節日、本土文化,滲透大班幼兒民間藝術教育,有利于提升大班幼兒藝術表現能力,并在欣賞、表現、創造的過程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地方民俗,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環境中滲透
在幼兒園公共環境中將傳統節日和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代表性項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介紹,并展示傳統剪紙、寫意水墨畫、青花瓷紙盤、中國結、臉譜、泥塑等藝術作品供幼兒欣賞。設立幼兒民俗工作坊、陶藝吧、編結室、剪紙吧、扎染坊等活動室,為幼兒提供可操作的區域。班級內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創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區角和游戲環境,如,永康糕點店、兩來鳳早點、巨龍夜市、烙饃村等活動區角,以剪紙、瓶子畫、版畫、泥塑、臉譜、青花瓷、扇面畫、水墨畫為主的動手區。
在環境創設中處處體現傳統民俗節日與民間藝術文化氛圍,大班的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能夠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豐富和民間藝術的美。
二、主題教學活動中滲透
傳承節日文化,是滲透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傳統民俗節日融于社會生活,幼兒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對社會生活中傳統民俗節日的節慶活動有一定認識和興趣,幼兒有想參與節慶活動的需要。因此,結合傳統民俗節日組織幼兒開展主題教學活動,能夠滿足幼兒了解、參與身邊社會活動的需要。幼兒通過社會、綜合活動了解節日的由來與習俗;通過語言活動學習相關兒歌、童謠、故事;通過音樂活動學習傳統民俗歌曲、民間律動、打擊樂等;通過體育活動學習民間體育游戲;通過美術活動進一步了解和學習如何動手制作各種民間藝術作品。例如,在大班開展“端午節”主題活動,幼兒通過開展欣賞故事、童謠誦讀、繪畫、制作龍舟、做香包、親子包粽子、賽龍舟體育游戲等活動體驗端午節的習俗。從而促進幼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積極性,了解各傳統民俗節日家鄉的民間風俗活動,增強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三、游戲中滲透
創設富有傳統民俗色彩的游戲環境,為幼兒提供多元的操作材料,滲透民間游戲、民間藝術,使民間藝術與幼兒生活有效聯系,可以發揮民間藝術教育的最大效益。
戶外運動中增加民間游戲,提供繩子、跳格子、沙包、毽子、鐵環、陀螺等有趣的民間玩具,幼兒戶外鍛煉時自選各種玩具自主游戲,體驗民間玩具的多種創意玩法,感受參與民間體育游戲的樂趣。
區角游戲與地方民俗結合,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開設“永康糕點店”“兩來風早點”“巨龍夜市”“烙饃村”等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游戲活動區。如“永康糕點店”設有加工區和食品店,有三刀、羊角密、山楂糕、小孩酥、云片糕等小吃,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加深認識并在加工區制作這些徐州特產。
美工區中動手操作,創作民間藝術作品。為幼兒提供紅繩、彩帶、麻繩、毛線等,供幼兒編織;提供生宣紙、色水,供幼兒染紙;提供紙盤、瓶子供幼兒創設青花瓷系列;提供碎布、乳膠等供幼兒布貼;提供多種材料,如,蛋殼、紙杯、葫蘆、石頭等,供幼兒創作臉譜等。并將幼兒新的藝術作品陳列于教室內外,或作為吊飾等供幼兒、家長們欣賞,激發幼兒不斷創作的欲望。
在表演區中展示,在感受美的基礎上表現美、創造美。利用走廊、小廳為幼兒創設表演區,供幼兒表演民間童謠、故事、戲曲等,幼兒在學習、欣賞民間藝術作品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和小朋友們交流、商討、合作,共同制作道具、服飾,在展示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表現美、創造美,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四、活動中展示
結合元宵、清明等傳統節日及徐州當地的“云龍山廟會”,開展花燈節、風箏節、民間藝術節等宣傳月活動,幫助幼兒更深入地體驗節慶活動的快樂。結合“元宵節”帶領孩子們在班級里學習童謠、猜謎、制作花燈、舞龍、踩高蹺、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等體驗元宵節的習俗,組織幼兒再將自己制作的花燈布置、貼謎條,邀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幼兒向家長們展示元宵節民俗表演,邀請家長共同舞龍、踩高蹺、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體驗自我展示和共同慶祝節日的熱鬧氛圍;結合“清明節”開展風箏節宣傳月,在班級內每位幼兒都參與風箏的制作和裝飾,月底展示幼兒的風箏作品,請幼兒介紹,評選出最佳制作獎,為幼兒提供展示作品的平臺,通過評選活動,幼兒共同欣賞、評價,從中體驗作品被肯定的喜悅;結合徐州傳統代表性民間廟會——“云龍山廟會”開展民間藝術節活動,動員家長、孩子去趕廟會,帶來廟會上的民俗玩具和工藝品,在班級美工區增加相應材料,供幼兒制作扇子、香包、撥浪鼓、泥人、玩具大刀等廟會上的民俗玩具和民間藝術作品,再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們一起“逛廟會”,幼兒園的廟會上全是孩子們自己的制作,在買賣的過程中,欣賞民間藝術作品、感受民俗風情、體驗參與民間活動的樂趣。
結合幼兒園活動在班級內為幼兒創設自主創作、展示的機會。例如,“六一”兒童節,可以編排民間戲劇、童話劇等參加表演,并發揮大班幼兒的自主性,從選擇題材、編排、競選角色到道具制作、劇情創編……均由幼兒自主、合作開展,教師觀察幼兒行為,并適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再通過“六一”舞臺,展示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觀眾們的認可和贊許,從中體驗表演的樂趣,感受舞臺表演的榮譽感。
結合傳統民俗節日對大班幼兒滲透民間藝術教育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幼兒通過民間藝術環境的熏陶,在學習和游戲活動中體驗傳統民俗節日中的藝術魅力,在參與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節日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合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與表現中增強自信、學習評價、收獲成績,從而增強對民間藝術的欣賞與熱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晏梅.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J].好家長,2015(12).